523
收藏
分享
【四百三十】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河南记忆——同心同行七十年》一书收入郭进拴《追忆恩师张一弓》,全文如下:
2016年1月15日上午,张一弓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与社会各界人士百余人,与著名作家张一弓做最后的告别。
2016年1月9日下午,张一弓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逝世。连日来,铁凝、李敬泽、李佩甫、鲁枢元、邵丽、何弘等国内文学界著名作家、学者、文艺评论家纷纷发表悼词,缅怀这位文学大师。
1月15日一早,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社会各界人士就陆续赶到郑州市殡仪馆,人们胸前带着素洁的小白花,默默等候见张一弓先生最后一面。相关部门、单位及张老生前好友敬送的花圈、花篮摆满了大厅四周,无声诉说着对逝者的哀思。
9点05分,在婉转低回的哀乐中,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张一弓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神态安详,一面巨大的党旗覆盖着老人的遗体。人们神情肃穆,面露凄容,一起默哀,然后一一上前,向张一弓三鞠躬,继而环绕着他的遗体,与先生做最后的告别。
河南省文学院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何弘说,先生生前不喜铺张浪费,生活简朴,按照他“丧事从简,不要铺张”的遗愿,告别仪式上没有设置宣读悼词等环节,一切从简。“一弓老师走了,但他作为河南新时期文学的一面旗帜,将永远高高飘扬,永远让我们怀念。”
“今天,全国各地文学界的朋友,包括有很多从广州、上海赶过来的,都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一弓老师的悼念。”何弘表示。
连日来,在获悉张一弓逝世的消息后,全国文学界著名作家、学者纷纷发表悼词,缅怀这位文学大家。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党组书记钱小芊在为张一弓先生送去花圈的同时,铁凝用一段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她写道:“一个作家终其一生,能为世人创造几个鲜明、难忘的文学形象实属不易。张一弓做到了。就此而言,他是幸福的。一弓已远行,他的率真、诚朴、对人生胸无块垒的微笑,将伴随他的那些人物,长久地活在读者心中!”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题词表示哀悼:“一弓老师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的足迹,《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永载史册。”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在回忆了与张一弓交往的时光后,写下“一弓先生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员骁将,又是中原文化的弘扬者。沉痛悼念一弓先生辞世,一弓的文品与人品应为当代文坛的楷模。一弓远行,作品永存”的悼词。
作为张一弓的南阳老乡,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以“一张强劲文学之弓射出的闪亮鸣镝飞到了尽头,灿烂的文学豫军之星陨落了,他的轨迹深深锲刻为一个时代的年轮”表示哀悼。
在张一弓去世后,河南文学界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文学大家。省作协名誉主席李佩甫以“张一弓的去世是河南文学界、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文学事业”表达对他的敬重;省作协主席邵丽认为张一弓“正是通过一部部作品,润物细无声地影响鼓舞着文坛后辈”;省文学院院长何弘用“社会意义人性意识文学意蕴熔铸铜钟警世界,乡村情感英雄情结浪漫情怀充盈驿站栖精魂”的挽联将张一弓的著作与文学品格概括其中;著名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则提笔写下“八十年风雨兼程,铁弓铮铮,肝胆照人秦时月;四百万锦绣文章,碧血斑斑,柔情润物陌上云”的挽联,以表达心中悲痛。
2016年1月10日下午,我的好朋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顶山市石龙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俊杰先生打来电话,告诉我了一个不幸的消息:1月9日,著名作家张一弓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4:59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1岁。顿时,如五雷轰顶,我放声恸哭,彻夜难眠.....
我悲伤,我惊骇,我恸哭,我控诉死神怎么这么不讲道理?草菅人命,它是否酒喝多了,看到“张一弓”三个字,就醉眼朦胧地大笔一挥,在生死簿上抹去了一弓老师的名字?
又一位令人敬重的当代杰出作家,一位真正懂文学的人,一位人格魅力超群的人,一个著名的作家,走了。天堂,又多了一位伟大的作家。《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黑娃照相》等一批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并引起时代回响的代表作品再度引发关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四百二十九】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