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二十七】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6-24
2974

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二十七】


       据介绍,1968年,他们接纳的第一批知识青年有700名,是省会郑州市从万名报名下乡的学生中严格审核选拔出来的。那天,他们个个胸戴大红花,在领导、亲人、鞭炮和锣鼓的欢送声中启程,郏县人民列队沿途30里路欢迎他们的到来。其场面之热烈可想而知。在学生到来以后的日子里,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和文艺工作者纷至沓来,在此录制新闻影片、采写新闻报道、体验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文化生活。这个县乡专门成立了接待站,最多时一天接待30多家。当年,“文革”的红人江青为这里学生亲笔写了一封信,准备了书籍派浩亮(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扮演者)送往这个公社。1980年,最后一批知青返城后,这里结束了知青插队劳动的历史。
       汽车进入郏县,向西南行3公里便进入广阔的天地乡。乡村的公路、街道宽敞明亮,道路两旁青翠的垂柳迎风摇曳,与垂柳比肩而立的白色路灯在绿叶的辉映下,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乡镇大街正中矗立着毛主席高大的白色雕塑像。“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便坐落在距毛主席雕像不远的街道一侧,“纪念馆”占地面积两亩见方,坐北向南,迎面是知青群雕塑像,雕塑呈红色,象征青年的火红年华。群雕后面园子里各种各样的鲜花姹紫嫣红,缕缕清香扑鼻而来。新建馆舍,环境优雅。是为了纪念毛主席的亲笔批示,展示知青文化而兴建的馆舍建筑。由主展厅、放映厅、接待室、购物厅、花区等组成。

       通过千幅图片、百件实物、雕塑、文字、声像等手法,记录了以全国知名知青:卢忠阳、薛喜梅、杜银娣、黄法娃等为代表的一代知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事实。动人的故事将人带回那火红的年代,给人们以启迪,给年轻人以激励,给研究者以借鉴。园子的西侧展厅为宣传厅,主要播放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于1968年在这里录制的知识青年生产、生活的纪录片,介绍当年知青生活。纪录片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题,再现了60年代着装朴素的男女学生与农民一起劳动的场景。他们有的推车拉石修渠,有的在田间地头劳动,有的背着药箱巡回为农民治病,有的穿梭于牲畜中间当兽医,有的当上了拖拉机手,有的当上了教师、技术能手等等。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岁月,使这些学生与农村完全融为一体。
       北面是实物展览厅,主要陈列和展示知青在此生活时的照片、资料、劳动、学习、生活的用具、物品等。在这里,我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对反映这个乡文章的批示原件影印件,毛主席的笔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大字跃然纸上。江青写给这里学生的信件也展现在其中。
       展厅讲解员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从一张张照片、资料、一件件用具上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她指着一张照片上正在田间劳动的一个姑娘说,她叫薛喜梅,在下乡的第一天,没有和同学一起住集体宿舍,而是把被子直接带到一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老大娘屋里,除了每天劳动,还要照顾大娘的生活。她工作出色,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后来她 被当选为全国十大的代表,当上了干部后,还一直住在大娘家,1980年按照政策回城后,在郑州一个部门当领导,每年,都要抽空来看老人。前年,老人病重,在弥留之际专门叮嘱身边人,不要把她的事告诉喜梅,免得影响她的工作。老人去世不久,不知情况的喜梅又提了礼物来看大娘,当她进村得知大娘去世的消息,直奔大娘坟前,一蹲就是一天,不吃也不喝,谁也劝不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二十六】

下一篇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二十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