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二十八】
在纪念馆众多的老照片中,有一张反映的是当年知青修建机井时的照片。纪念馆的导游告诉我们,这眼井叫“知青井”,现位于该乡大李庄村东北的庄稼地内,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可供周围百亩田地的灌溉。
关于这眼“知青井”,当地还流传着一个“鬼井”的传说。据该村的老人们讲,1972年知青们第一次开挖此井时,由于土质疏松,井架在开挖过程中突然倒塌,死伤了两名社员。当时村上的村民说,这恐怕就是传说中的“鬼井”,不能再打下去了,可知青们偏偏不信邪,不气馁,二次挖井,历时两年终于将其挖成。
在该乡的大邱庄村,至今还保存着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一些二层楼房。这些楼房,便是当年知青居住过的地方。如今,出于保护的目的,不少原居住在楼内的村民已经迁出。
推开其中一间的房门,只见屋内光线昏暗,摆设简单。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屋内斑驳的墙体上,依稀还残留有当年知青用红漆写下的标语……
据介绍,原广阔天地公社的800多名知青中,后来有124人成为中共党员,400多人入团。卢忠阳作为回乡知识青年的代表,薛喜梅作为1968年郑州第一批下乡的知识青年,广为人知。
园子的东侧是书画展厅,有历年来在此参观的各界领导、文人,回来探亲的老知青留下的文墨、字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几年前,毛主席的女儿李纳携丈夫王景清来此参观考察,留下的墨迹:“广阔天地乡”的条幅。据讲解员介绍说,晚年的李纳到此的目的,是想看看她父母过去曾经关注过的地方什么样。她本来要写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八个字。可她经过听、走、看,对这个乡产生了兴趣,就挥笔写下广阔天地乡五个字。
多年的知青生活,将知青们和广阔天地乡紧紧联系在一起,广阔天地乡也写满了知青的青春故事,而知青们不约而同地把这个承载了美丽回忆的地方奉为“第二故乡”。
“每个知青对咱们广天都非常有感情。68届知青薛喜梅时常会回来看看,前些天她同是知青的弟弟还回来了呢。虽然他们平时工作都特别忙,但每年至少回来一次。”刘亚丽说。
今年72岁的黄法娃1954年回乡任记工员,是最早的一批返乡知青。1970年担任邱庄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尽心尽力搞建设,一干就是39年。如今的邱庄,已经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出门不湿鞋,做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购物不外出,百姓乐开怀”,这些愿望都实现了。
当那段峥嵘岁月渐行渐远,知青们给广阔天地乡留下的并不仅仅是青春和热情,还有那割不断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更有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广阔天地的人,激励着他们拼出一片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出了展厅,我们见到了该乡的副乡长,一位30来岁的大学毕业生,沉稳干练,充满了锐气。他说,当年知识青年在这里插队劳动,给这里播下了知识的种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的农民特别注重科学种植,当年兴修的水利设施,早已发挥了良好作用,现在,全乡万亩良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这个乡的多种经济发展,基本走上了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他们生产的铁锅、砂轮闻名全国;盛产的无公害蔬菜销往四面八方。现在全乡派往全国各地的蔬菜销售联络员,已达400多人。他说,现在正加工生产一种新的果蔬饮料产品,即将投放市场……。这位年轻的乡官如数家珍,对前景充满了希望。我默默祝愿,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