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人间真情【二百零八】
桂林山峰确是一首首朦胧诗,它们正聆听着悅耳悠扬的漓水山歌,古人的“江有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正是概括了这神奇的静动相宜的画廊。如果说崇山峻岭是粗犷的男子气魄,那么桂林的筍山应属于柔媚娇羞的女性魅力。
雨停了,阳光有语。我们沿着被阳光掀开面纱的石阶下山,重新重拾一路上让雨水洗涤的现实、美妙、崭新的世界。山腰山脚的石壁布满了古人的书法石刻。它们有的凝重,有的俊逸,有的遒劲,有的凤飞龙舞,给独秀山增添风骚,然而我对书法一窍不通,平时的文字也需用“AA超能胶”来黏着一番,只好气喘吁吁尾随团友,重嚼刘勰《文心雕龙》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随身的背囊真的沉甸甸了。
而下来时又是红光满照,两个绝对不同的风景,我都领略到了。
独秀峰在城内的中山公园中,孤峭独立,奇秀森严。虽然只有五十余丈高,但看来好像是耸入云霄一般。峰的东面,岩石重叠,刻有“紫袍金带”,“戛然独立”,“南天一柱”等字,草木不生,望之为然!峰顶上的小亭,隐约可见。靠着右边走去,峰北有一深池,名叫“月牙”。旁有小亭曰“砺俗”。
转到了峰西,景物又不同了:岩隙壁缝之间,草木丛生,青翠欲滴,抬头四望,高不见顶。仍折而南。这儿有石径螺旋,可直达山顶,旁有一洞叫“太平岩”。起初从外面看来,似乎闭塞不能通行。奋力前进,上面悬岩由高而低,像煤窑一般渐渐地低到黑暗不可再进的地步。又前进数步,豁然开朗,有光从外面圆洞内射进来,一棵大石柱,悬空而垂,两边的岩石有些像蜂窝,有些像螳螂的卵囊,奇形怪状;不胜枚举。抱着大石柱,沿着石阶爬上去,又是另一幅画图了:悬岩像一座大山的倒影映入水中,俯瞰洞内,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之美。
洞,本来可通外面,但我们为了爱那只天然石柱,仍然由原路出来。
从山脚至峰顶,共有三百零六个石阶,虽然每个还不到一尺高,但因为路很狭仄,所以走起来深感困难。听说有位文友曾两次来游桂林,先后住过—年,游公园的次数,至少在五十次以上,但他始终没有爬上去,有时鼓起勇气走到半途,往下一看,忽觉独立危崖,摇摇欲坠,于是连忙跑了下来,以后他连山顶望都不敢望了。
待我们上车清点人数时,发现我们团少了一位红衣美女。我自告奋勇再次登上独秀峰去找她。过了第一关,就是小谢亭。原名叫做“小憩”。嘉庆年间亭破烂不堪,有一位叫谢方山的出资修理,游人感激,故以小谢为亭名。
一路上,到处都可见到题字刻诗很多,但很少有好的句子,“螺磴穿云”,“昆仑柱立”,“中天砥柱”,“拔地参天”,以及江苏胡午亭的诗句:“此峰秀峭挺然立,一笔通天独自成”,算是能形容独秀于万一的句子了。
刚到山巅,天忽然又下起大雨来了,初时像冰雹一般大的雨点,接着是乌云密布,电闪四射,雷声隆隆了。
抽出望远镜一见,四周的山,都浸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雨点落在漓江里,像珠玉从天空里散下一般。更奇丽的,是水从峰顶倾泻下来循着通道,蜿蜒而下,水流得很急,响声特大,有如千兵万马,巨浪滔滔。雨下得越大,远近的风景越显得美丽:尤其在打雷闪电的一刹那,似乎独秀峰已离开地面悬在半空中飘荡,而我已随着那道红光,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了!
我站在亭子里的石桌旁,雨点不住地吹进来,全身几乎都湿了。但不到半个钟头,突然雨止云开,四野的景物,又历历入目。东望漓江如带,伏波山屹立江滨,俨如孤岛。二老横卧于西(老人峰与老君洞),象鼻、穿山、斗鸡诸岩复绕于南,其他叠彩山,普陀山,栖霞寺都可很清楚地看到。
从前这里是明末桂王的御花园,谁都不能进。传说有一个“名闻天下”的文学家来游桂林,一切风景都游遍了,只没有看到独秀峰。想尽了方法,总不得其门而入,最后等候了三年,上过不知多少奏章,仍不得允许。乃以数百金收买看门人,不料被上面有司知道,即将看门人革退,于是这位梦想着游独秀蜂的文学家,目的没有达到,还得抱头鼠窜。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也可见独秀峰在桂林山水中是占如何重要的位置了。
我终于找到了那位红衣美女,原来是她的鞋后跟掉了,无法行走了。我们相互搀扶着下了独秀峰,追赶着等候我们的队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