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零九】
李绿园30岁那年,恰逢乾隆皇帝即位后改元,特开了恩科考试,李绿园考中了举人。
李绿园中举后,对未来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写下了《赠汝州屈敬止》一诗,抒发了他誓将所学才智用于经世济国的宏愿。但此后本是一帆风顺的李绿园在中举后一直科考不顺,他参加了三次会试,一次未中。在壮志未酬的遗憾中,李绿园产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李绿园的父亲去世,42岁的李绿园守制在家闲居。经历仕途的挫折和40多年的岁月,李绿园对人情世故有了深刻的认识。生活上的无忧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写作条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说《歧路灯》的创作中,并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三次会试未第的郁闷之情寄予笔端。《歧路灯》是李绿园于清代中叶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它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古典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完整意义上个人创作的长篇之一。李绿园以写实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浩瀚的康乾盛世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典章制度,都具有极高的认识、鉴赏和文学价值。
李绿园以“道性情,裨名教”、“惟其于伦常上立得足,方能于文藻间开得口”为基本立足点,本着“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劝世主旨,创作出《歧路灯》这部浪子回头的悲喜剧。在作品后二十回中,安排绍闻族兄谭绍衣对其一路提携,使之步步高升,最终实现“孽全淑洞房花烛 谭篑初金榜题名”的大团圆结局。作者满怀拳拳诚心以为给这个五色杂陈的俗世开出一副济世良方。但总揽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主人公所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道德沦丧、纲常废弛、官僚腐败的封建末世。在这样一个上至权臣下至税吏俱各收受贿赂以充私囊,士子文人俱皆腐儒的社会大环境里,作者刻画塑造的一些清官廉吏只能势如独处孤岛,是理想化,经雕琢过的完美理想。李绿园所说的“书”只是孔孟之道,程朱之理;“正人”也只是谨守程朱之理,但却不能代表历史发展规律的宿儒。他开出的药方并不能救大厦于危。市井意识下,谭绍闻的堕落应该归结为封建末世,旧家大族文人士子的全面衰落。封建统治的城墙已经坍塌,根基已经腐烂。谭绍闻也失去了依靠考取功名、入仕进阶而重振家门的可能。这些都与作者主观上用理学劝世,企图延续封建纲常的写作目的背驰。尽管李绿园以一颗正直文人之心,想要在传统道德精神继承发扬方面有所建树——反映在作品中即是一位为旧家大族的代表谭绍闻开脱,屡次说其本体之明未尝息,并顾念其是个祖上做过官的旧家,不忍按照理论逻辑和历史规律,给其一个家业凋零的结局——但作者毕竟是一位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他对不可回避的现实矛盾有所发觉,于是这种潜意识里的明察行诸文字,便与主观的写作意图出现分歧,形成背离。这也是由作者自身的理学观念与市井意识的矛盾所决定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