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零八】
在李红亮的家中,笔者见到了一个据说是当年李绿园使用过的笔筒,貌不起眼的笔筒被放在家里的书房内,虽然有些裂痕,但它还在继续为李家的后人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李红亮告诉我,爷爷李春林将家谱等一些文字资料交给了在北京工作的弟弟保管,自己家里仅有的就是这个笔筒。
李红亮还回忆起了儿时在村中玩耍时经常骑的“石猴”。同行的湛河区文化馆的杜央解释说,村民们所说的“石猴”,其实就是“避邪”。李绿园晚年在《避邪歌》中写道:“四冢各列避邪一,麟首、驼项、狻猊尾。”说的就是这个所谓的“石猴”。杜央分析,这些“避邪”也可能是李绿园儿时玩耍的道具。
李绿园的成长之路 ,明洪武年间,李绿园先世李昂从山西洪洞迁到河南新安北冶镇马行沟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严重干旱,农田颗粒无收。新安一带大闹饥荒,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李绿园的祖父李玉琳从新安逃荒到宝丰宋寨,靠种菜度日。此后,李玉琳与当地李姓大族认了本门宗亲。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李玉琳逃荒到宋寨之后,一开始只是在当地大户人家的菜园里种菜,村里人也一直把他当做一个普通的逃荒百姓。一次,这户人家请客时缺少人陪客,临时将正在菜园里劳作的李玉琳拉去凑数。李玉琳赶紧回家换上了一身秀才的衣服。就这样,村里人才知道一直在菜园里种菜的李玉琳原来是个有学问的人,就邀请他到村边鱼齿山义学教书。
李绿园的父亲李甲,出生于新安,后随李玉琳迁居到宋寨,并考取了秀才。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李绿园在鱼齿山下降生。幼年的李绿园从小随祖父读书识字,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鱼齿山附近是一个埋藏丰富的战国至汉代的墓葬群和文化遗址,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和优美的传说,李绿园就是在这种浓郁的历史文化环境熏陶中长大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