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刀郎现象【七十】 2004年1月11日中午12点,罗林第一次以“刀郎”的名字,推出了第三张专辑,主打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以乌鲁木齐的冬日雪景为背景,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梦想与奋斗的故事。专辑一经发行,不到一周,这张专辑就红遍了大江南北。那一年,从南至北,自海边到高原,饭店、出租车、沿街商铺的音响里都响着同一个高亢却沙哑的声音,全国各地都飘洒着乌鲁木齐的第一场雪。乌鲁木齐和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成为国内其他城市许多乐迷心中的向往。
当年唱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刀郎。视频截图
这一年,刀郎33岁。当时,全国各地的人们,对于谁是刀郎都万分迷惑。直到2004年,刀郎首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电影导演张艺谋宣传新电影《十面埋伏》,邀请当时名响大江南北的刀郎到北京工人体育馆助阵。在现场,他戴着鸭舌帽演唱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就样,刀郎从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歌手进入主流音乐视线。
《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度成为新疆文旅的一张名片。时至今日,各地游客都会把“八楼”和2路公交车站当作旅游打卡点,如今,随着城市发展,2路公共汽车,已被更为便捷和快速的地铁1号线所取代,但别名“八楼”的昆仑宾馆依然是重要的文旅打卡地。
天山南北给予灵感和滋养
刀郎的艺名,源自于他倾慕很久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刀郎木卡姆。这就是新疆民间音乐带给他的灵感,可以说,没有常年在新疆各地州带着一个录音机、一支笔的收集整理,就没有刀郎后来的创作。成名后的刀郎,与他的歌一起,被人们追随,被各类媒体包围,同时也听到了各种质疑声。
刀郎并没有因走红而飘飘然,也没有因为所谓的”主流音乐圈“的不友好而迷茫,而是沉下心来,继续跟随石明和文工团到各基层哨卡去慰问演出,和石明一起去天山南北各地州采风。听当地的民间艺人弹着萨塔尔、热瓦普,拉着艾捷克,敲着手鼓唱歌的情景,而刀郎则不停地拍摄、记录大量的流传于新疆大地最质朴的音乐。正是长期在天山南北生活、采风,再埋头创作,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底气。
石明还记得他和刀郎一行到喀什地区巴楚县,寻找当地有名的刀郎木卡姆非遗传承人阿布都拉·卡德尔的情景。见到石明和刀郎到访,年近90岁的老人洗手换衣,从墙上取下刀郎热瓦普,边弹边唱,“胡杨和雪山青梅竹马,花园里种不出天山上的雪莲花……”随着老人沙哑又深情的歌声,刀郎被深深打动。一行几人在老人家住了两天,录下老人演唱的歌曲。
返回乌鲁木齐后,刀郎连续3个月泡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新疆民间故事和传说,并将采风实践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后来便创作了像很多人都喜欢听,并能朗朗上口歌唱的《喀什噶尔胡杨》。这源自新疆一个美丽又哀婉的传说。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曾在胡杨林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却因为造化弄人被迫分离,只好许下来世化作胡杨树的愿望。多年后,沙漠深处竟奇迹般地长出了两棵枝叶缠绕的胡杨树,一如那对恋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刀郎被这份深情打动,创作出了感人至深的歌曲。歌词富有诗意,旋律高亢而悠扬,搭配他沧桑且深情的演唱,打动了听众心弦。
刀郎当年发行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和《喀什噶尔胡杨》。受访者供图
对于喜欢音乐的刀郎来说,有着丰富民间音乐的新疆是他的艺术创作福地。新疆的民俗风情是刀郎创作歌唱的源泉。在他的音乐血液里,新疆一直是一曲永远奔腾的回响。
正是在天山南北的收集民间音乐,为刀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如何将收集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到流传度更广的现代流行音乐中,是刀郎在创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刀郎在新疆时,经常在不同节庆时参加各地的“麦西热甫”,有次他去吐鲁番采风时,看到类似摘葡萄的舞蹈,舞姿优美,尤其是摘下葡萄的动作,给人一种“我永远把你捧在手心里”的感觉。正是这一瞬间的灵感,激发刀郎创作了歌曲《情人》。
诸如此类,刀郎运用新疆民间音乐和民间传说素材,创作出了一批作品,如《艾里甫与赛乃姆》《新阿瓦尔古丽》等。这次在巡回演唱会排在歌单前面的歌曲,是刀郎1999年在伊犁演出时,途经美丽的赛里木湖畔,望着孤独的牧羊人有感而作,唱出了小伙子对心上人阿瓦尔古丽的思念。
正是当年大量采风积淀,让刀郎一直走在创新创作的路上。他远离音乐圈,远离舞台,未曾停止创作的脚步。中华优秀传统民间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如何巧妙地融为一体,创作打动人心、传唱度高的音乐作品,一直是刀郎的追求。随着《披着羊皮的狼》和《西海情歌》等经典作品问世,后来还推出新专辑《谢谢你》。
2011-2012年他在全国各地连续举办八场“刀郎—谢谢你 全国巡回演唱会”。也是在2012年,刀郎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了告别演唱会,自此刀郎再次淡出公众视线。
2014年,刀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是从新疆走出去的,所有的赞美中,新疆人的赞美更重要。”
当时的刀郎依然保持着特有的书生意气,他说,在新疆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新疆人,热爱新疆,热爱这里的人们。“我可以用音乐来表达这一切,这是我一生的荣耀。新疆永远是我歌唱的主角。”
所以,无论是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还是沉静在某个角落进行创作,音乐一直是刀郎的理想,从来不曾改变过。当年,行走的刀郎跟随妻子朱梅来到新疆,在这里他重新获得家的温暖,并重新开启音乐梦想,新疆给予了他艺术沉淀和思考,新疆的一切被他变成了一个个音符,一首首歌曲。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和音乐创作的过程。在新疆,他有一种深深的归属感。
10年前的刀郎,只要没有在外地工作,就会回到新疆,住在自己的家里,更多的是和家人在一起,自己遇到有音乐灵感的时候,就记录下来,也常会到南北疆走一走。而他那时的工作室,还在当年八楼车站的对面,所以每次看到八楼,他都感到很亲切。
满身铠甲归来 期待新疆舞台
后来,想要找到更多音乐灵感的刀郎,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愈发地感兴趣,同时,他也想在创作中找到全新风格的自己。刀郎在不同的省市游走,走遍海南、成都、重庆、西藏、西安、杭州等地,听当地的民间山歌,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看中国经典国学中《诗经》《楚辞》《聊斋志异》等,也听苏州评弹、古琴琵琶,当然昆曲、江南民间小调也经常品了又品,他试着将读过的听过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
2017年隐居在苏州的刀郎偶尔被自媒体拍到,人到中年的他,已不再戴标志性的休闲帽,取而代之的,是坦然的面对——是的,哪怕外形有所改变,他仍是那个热爱音乐的刀郎。
2020年,刀郎的新专辑《弹词话本》问世。仅看专辑中的歌名《瓜洲渡》《志贞》《珍珠塔》《豆蔻盒子》就知刀郎用意,传统的国风古韵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合,且不说歌词近乎于是现代诗歌,讲述的却是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还魂记”等故事;曲调里更是品出了苏州评弹、昆曲、吴语的调性,而三弦、琵琶、曲笛等传统民乐器配乐,让歌曲充满了古典梦幻。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