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五】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1-16
20528

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五】

      “刀郎现象”是 21 世纪之初中国乐坛的一个特殊现象。刀郎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沙哑沧桑的嗓音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其歌曲传唱度极高。 一些人认为,刀郎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质朴的情感表达,他的歌曲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产生共鸣。此外,他的音乐风格独特,与当时主流音乐有所不同,这也为乐坛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刀郎现象”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刀郎的音乐过于朴实,缺乏音乐性和艺术性。此外,一些人也对他的突然走红和商业成功提出了质疑。 总的来说,“刀郎现象”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对于它的评价因人而异。无论如何,刀郎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乐坛的发展,他的歌曲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回忆和经典。 评价“刀郎现象”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表达。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音乐本身的质量和价值,以及它对人们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刀郎现象从音乐、文化、传媒、流行、企划、商业、市场等各个角度带来的冲击和争鸣不得不让人惊异:大众性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本质。城市不能拒绝乡村,民歌还是俗点、原生态的好。刀郎的成功在于他适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由刀郎现象,不由得联想到陕南紫阳民歌。紫阳民歌源远流长,《诗经》中“周南”、“名南”等20余首歌谣就流传于紫阳境内的汉水流域。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以歌宣泄情感,创造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鼓八岔、风俗歌曲等十几种歌曲。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质朴而优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半点虚情假意的作秀。紫阳民歌到底有多少,除了采风辑录的上万首以外,恐怕只有用那首紫阳民歌来说清了:“山歌多来山歌多,山歌就有牛毛多,唱了三天零三夜,还没唱完牛耳朵”。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文艺工作者汲取旧民歌的精华创作出了新民歌,并在此基础上首创了紫阳民歌剧,被列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使紫阳民歌唱红了陕南。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新的方兴未艾,紫阳打出民歌品牌,不但制作了《紫阳民歌光碟》,还把民歌打造成人文旅游的大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民歌之乡”之誉让紫阳民歌掀起盖头,得到专家的青睐。但紫阳民歌还是只在陕南流行,还是唱给紫阳人自己听的歌。细想想,紫阳民歌其实并不缺乏经典之作,而是缺乏与外界交流、扩散的契机。笔者敢于断言,像《太阳出来似火烧》、《挑水调》、《山歌长,山歌亲》等众多紫阳民歌,无论词、曲都不比刀郎唱响的新疆民歌逊色,只是紫阳民歌没有打造自己的“刀郎”罢了。紫阳民歌要想在全国乐坛震响,须有紫阳的“民歌王”横空出世。那时候,紫阳民歌或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四】

下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