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我的老朋友柯福河是个尧山通,他从1993年调入尧山风景区至今,为宣传开发尧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去年他打电话让我给他联系出版社和印刷厂,说是想把他多年写尧山的散文、诗歌结集出版。真没想到很快我的案头就放下了他的三部印制精美的专著:《谒中原大佛,解心灵密码》《尧山佛韵·诗词选》和《尧山散记》。
他在《疑是瀛洲入画来》中这样写到:
多雨的夏秋时节,是石人山空气湿度最大,云雾最为常见,最为壮观的季节。雨前雨后雨中,早晨午后傍晚,常见雾海茫茫,云涛万卷,佛光飘渺,如海市,似瀛洲,更像巨幅泼墨画。即使干燥的冬春之晨,云雾也能把少量的水汽凝结在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冷凝成玲珑剔透、冰雕玉砌般的雾凇、冰挂。
是石人山那海拔2153.3米的高度,亚热带、暖温带交汇的气候,丰沛的高山降雨,茂密的森林植被,落差悬殊的地势,塑造出了石人山这一奇特的气象景观。
细雨霏霏的天气,走进这迷蒙苍茫的雾海之中,似置身于与世隔绝的混沌世界中 。奇峰、怪石、溪流、瀑布、密林、古树、野花、小草,日月乾坤、世态炎凉、人间沧桑,都被这充满水汽的浓雾密密实实地包裹起来,象躺在舒适的睡袋中熟睡去一般。眼前,只能看到几十米内的景物:被雾水洇湿了的树林,树林枝叶间黑灰色的暗影;野花的花蕊上滚圆的水珠儿和湿漉漉、光溜溜的石头。松林中,成放射状下垂的松针顶部,一颗颗晶亮的水珠儿,有如古装戏中花旦头簪上插的珠宝。树林中一处处穹状蛛网上,水雾凝珠如布满天宇的大小星斗,在透明的丝网上发着灿烂的光。林梢间有一只鸟扑喇喇飞过,于是树下便有了哗哗啦啦的阵雨,不得不使人缩着脖颈紧步跑过。雾中的山溪,似乎没有了外界的干扰,脚步更快,跳动地更加欢畅,淙淙有声,如筝弦悦耳,无拘无束,尽情地展示着永不衰竭的生命。
站在原本视野开阔的观景台上,即使吃力远望,也只是隐隐约约、迷迷茫茫、昏昏苍苍,显示着特有的朦胧美。尽目所及,高低错落的山峰脊线上,天空呈现一片灰白,使人联想到天地初始时的虚无。两条山脊线间的谷壑中,淤积了厚厚的雾,从而形成一条条白色云带,于是衬托出了峰岭的远近层次。远山近岭,氤氲于模糊与清晰之间,仿佛月光为夜色洒上的一层昏晕。这山,越发显得十分的神秘,平添了更多的诱惑。
骤雨初歇,一团团白雾从谷底升起,袅袅婷婷,顺山谷飘然而上,时如青烟缕缕,时如浪涛滚滚。白雾遇峰而折,逢垭而流,穿来绕去,合拢来如雄兵聚会,散开去如天女散花,不断变换着魔影般的身姿,忽如仙女的轻纱,温柔恬静地飘来舞去,忽如决堤的江湖,“嗖嗖嗖”直奔主峰,“忽忽忽”又入深涧,狂荡不羁。源源不断的白雾喷涌而出,前呼后拥,争先恐后,淤溢谷壑,连天接地。霎时,偌大的几十平方公里内便成了一片云的海洋。一阵山风“呼啦啦”吹过,雾海忽然被撕裂开一条大口子,露出那清晰的深涧,奇峰、绝壁、密林。空中云来雾去,奇峰时隐时现,极如仙山琼阁,海市蜃楼。
攀缘在云遮雾障的山道上,雾汽中的水珠儿毫不吝啬地润泽了你的全身。水洇洇、湿漉漉、凉丝丝的。身在云簇雾绕中,如乘仙鹤,如御白龙,悠悠然如凌波仙子。这似仙非仙的惬意,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受至深。
山下云雾迷漫,而山顶却常常天开云散。此时置身于2000米以上的主峰区俯视,脚下是一碧万顷的云海。四周群山形成的天地怀抱间,极似一片广阔的海洋 ,时而浪涛汹涌,波澜壮阔;时而又风平浪止,静若港湾。海边,是一座座裸露的峰岭形成的半岛。错落有致地深嵌于大海之中。浮在海面上的块块散云,若波涛溅起的浪花,似两极海洋的浮冰,又象草原上觅草的羊群。云海之上,裸露出点点山峰,似海洋中的一座座岛礁,又象游弋不定的一叶叶扁舟。云开日出,阳光照射在云海上,云海便象浩瀚的沙漠一般,折射出金黄色的波光。
山下有雾而山顶晴朗时,阳光还会把你的身影投射在对面雾海形成的穹幕上,从雾海密集的透明水滴上,折射处一尊朦朦胧胧的青黛色影像,身像周围圈成一个巨大的七色光环,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便是著名的“佛光”,气象学上称为“峨眉宝光”。据说,看见佛光的人,一定会“佛光普照,福寿吉祥”。于是,云雾天游山,人们期盼着主峰区下午四五点钟的晴朗,因为那时出现这一奇观的极率最高。
这难以捉摸、飘忽不定的云啊,聚了来,又散去。再聚来,再散去。似乎它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往而复始地演绎着这奇妙绝伦的空中故事。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正因了这魔幻般的云遮雾障,使得石人山更有了仙境般的神秘。
石人山云雾,是流动的魔术师,变幻着无数流动的艺术。置身其间,也将附庸为活的艺术品。仙境中畅游,兴许还沾上一身仙气,而永远超凡脱俗呢!
他在《穆青在石人山》中写到: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三日,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秋光,像画家的浓彩神笔,把石人山涂抹得五颜六色,斑斓绚丽。满山红叶似火,极富诗情画意。这天,石人山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原新华社社长穆青老人。
近午时分,穆青乘坐的汽车,缓缓驶进石人山那雄伟、古朴、庄重的花岗岩山门。在峡谷中花岗岩铺成的公路上行进,两崖奇耸翠、枫叶、松绿、栎黄。谷中溪流湍叹,飞瀑欢歌。穆老格外兴奋,不时揿动快门,把满目秀色摄入镜头。穆老对石人山的浓厚兴趣,使我们所有的随行人员都大受鼓舞。
当时景区刚刚开发,服务设施很少,档次也很低,午饭,就在天河银顶瀑下的天河游客接待站简就。当晚,在大将军峰下的将军谷木屋群食、宿。虽然条件简陋,菜肴十分一般,多为素食山菜,但穆老仍吃得津津有味。当听说这些山菜全是在山上采撷时,他说:“很好。无公害,绿色食品。应认真开发,搞出本地几样特色菜来”。
在将军谷木屋群西侧200米远近的地方,有几间充满原始部落风味的草棚木屋,周围群山怀抱,竹林掩映,蜂飞蝶舞,花香熏人。这里,住着一位六岁进山,独居深山六十余年的世纪老人—范学俭。似乎是伴仙而居的缘故,人称这里为伴仙居,老人被称“半仙”老人。老人虽年近古稀,却身板硬郎,鹤发童颜,记忆力极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那留在脑后的清朝发辫以及在他那传奇般的经历。半仙用山上采来野果山茶款待远道而来的北京客人,用朴素的语言述说着石人山那每一处绝妙的景观,以及那一串串美丽动听的神话传说。穆老听得如痴如醉,啧啧称奇,在他的眼中,这位纯朴的山民朋友,简直是一部石人山的活教材。两位同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虽然在地位上,文化层次上有着天壤之别,但却一见如故,十分投缘,谈古论今,相见恨晚。穆老在石人山的短短两天中,两人始终形影不离,连吃饭也紧紧挨在一起。范学俭居住那几间具有原始格调的木栅草棚,半仙登山爬岭“噌噌”如脚下生风,身轻如燕,爬树攀崖如猿成猴跃灵活自如的仙风道骨,尤其是半仙居深山六十年,与天地共枕,与虎狼搏斗,同风雨周旋的奇特经历,深深赢得了穆老的敬佩与感慨!“仙仙而居,半仙也,奇人也!”半仙把从崖绝壁上采来的金钗石斛做为珍贵的礼品送给穆老,还专门攀树采摘两颗硕大的“松塔”送穆老以做纪念,穆老精心为他拍摄的照片,他视若生命一般珍贵,用纸包了一层又一层,时时装在贴胸的口袋里。穆老回京后,常常念叨这位纯朴的山民朋友。以致四年后,穆老重游石人山,登上通天门后的第一句话就问:“范半仙在哪”?当听到半仙已于去年过世的消息后,他久久凝望半仙居住过那古老的木屋,发出由衷的惋惜:“不该!我的同龄人,不该先我而去呀!”
穆老到山的第二天,是经红枫谷、银线瀑、报晓峰到主峰,然后穿原始林,从“石人”身旁下山。由于这条线路较长,路途多是乱石垒叠的台阶,走起来很费力。考虑到穆老年龄较大,我们事先用八仙椅两边各梆一根七尺长的竹竿,做为滑竿,以代穆老徒步之劳。但穆老虽七十多岁,却精神矍铄,举步稳健,始终不愿乘坐这近乎“南霸天”乘坐过的滑竿,直到我们说:“这里景区计划开设的游客服务项目,想请您先试坐。”他才走累之后勉强坐一段。一路行走,奇峰嵯峨,密林幽幽,满目秋色,流丹溢火。红叶被秋风吹落满地,像铺上一层红红的地毯,踏在上面,“沙沙”作响,令人赏心悦耳。穆老问:“石人山能容纳多少游客?”随行的时任平顶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裴建中回答:“日适宜接待量三万多人吧!”穆老说:“即使把北京香山全部观红叶的人放到石人山,也不会拥挤。”
石人山的奇颜秀貌,以及那油画般的绚丽秋色,给穆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叹“河南有这么好的自然风光!”同时,他以艺术家的眼光,拍出了许多风光照片。他评价:“石人山风光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秀’字,即秀丽的原始自然风貌。这是一笔财富。要全力保护好它,不要让人为的东西亵渎它的秀气。”
数年之后,石人山已是蒸蒸日上,游客如云。但人们对穆老那寥寥数语仍记忆犹新,并越来越深刻地悟出穆老那话的的深刻含义。
做为新华社的资深记者,穆老的文笔之高,人所共知。他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曾被几代个反复吟诵。焦裕禄那“心里装着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品质,始终成为全国人民学习和榜样和仿效的楷模。同时,他的摄影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表的的境界。所以,他每到一地,总有人求索墨宝。但穆老总不喜欢题字留名。此时,刚好平顶山电视台在石人山拍摄影了一部以红叶为题材的专题片,恳请穆老题写片名。穆老思索良久,挥笔写了“石人山秋色”五个大字,但未落款。制片主任再三恳求,别人也帮忙“说情”,他才勉强署上“穆青”二字,并反复叮嘱:“不能拿我的名字做广告。”我们猜想穆老为石人山留下一些墨宝,他说:“以后再说吧,”直到他看完了石人山,直正理解了石人山之后,才把的的感情全部浓缩在“中原独秀”这四个秀丽的大字上。如今,这四个大字,就镌刻在石人山山门内侧墨宝苑内,成为石人山永久的财富。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穆老在女儿的陪同下,再次来到石人山。当年跟他结下深厚情谊的山民朋友范半仙已经不在了,而我做为他还能记起的“熟人”,与他同行。循四年前的路线,山石依旧,红叶依旧,却换新颜。红枫谷、石人谷两条高空游览观光索道,沟通了景区的大环线。原来乱石铺就的便道,已被规整的花岗岩台阶道所替代。在雄险奇峻的白牛城、青龙背一线,2000米花岗滑道盘旋下行,给游人平添了无限的情趣,穆老乘坐滑道之上,初不适应,但渐渐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说有“返老还童”之感。当滑到白牛城口时,他要求再返程复滑一段。他说滑道“环保、不用电、有童趣、真好!”在鳞次栉比的各类宾馆中,穆老辨认出第一次来山下榻过的低矮木屋,再次拍照留念。经过半仙旧居,穆老对着和范半仙风雨相伴七十载的草棚木屋发呆,久久不愿离去。“半仙去了,可这原始的风貌能否永远地活下去呢?”
我想,穆老绝不仅仅是在留恋那所原始风格的木屋。他的疑问,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主题,值得发人深思。
读柯福河老兄的散文集《尧山散记》,首先生发感觉的,是他的语言:自然。朴实。清丽。有位作家说到:“散文的语言,应是本色的。朴素、自然、流畅、简净。无论绘景状物,叙事记人,在看似不经意的信笔拈来中,经过情感的灌注,写意的磨炼,又极见功夫和用心……这实在像一种花,乍一看,难有惊艳感。细观之,颇有不俗处。如果可以,我愿意叫她雏菊、金银花,或者三色堇。那朴素的朵盏里,似乎蕴蓄着能够弥漫一生的寂静和素美。”现在看来,这段话,仿佛就是专为柯福河散文写的。
一直觉得,对写作者而言,语言即思想,语言即感觉。这种思想和感觉,既是文章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作者的情思感觉所依,既是作者在作品中自然呈现出的,也是读者从文字中领会感悟到的。打开这本《尧山散记》,翻读那或长或短的几十篇文章,透过语言的表象,我不难感觉到柯福河的“感觉”:敏锐。细腻。温婉。柯福河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从农门到大学校门,从书本到生活,生活的面和圈,都很广阔丰厚。但因其敏锐,他的经历、体验和感触,都在他的作品里得了充分体现。这与柯福河对生活细致的融入和体悟,是密不可分的。
与其说,这是一种写作艺术,或感觉状态,勿宁说,这是一种生活姿势。
与写散文的人交往,大多是经由文字,再认识文字的主人。柯福河关于故乡的一些篇什。读后的感觉是:往事已然成为背景,柯福河仍然执着地坚守在某个角落,深情地怀念。他的语言,是朴素的。他的笔调,是清丽的。他的感觉和心怀,则是深蕴的。这或许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与他故乡的山水风物有关。岁月不居,但如流的光阴走过,总会有些什么潜藏下来,成为我们回忆的根源,成为精神和灵魂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言行举止,一点点地体现出来。
柯福河的言语,和他的衣着一样,素朴,简洁。像所有爱好文学的人一样,柯福河选择了用文字,来记录和收藏自己的梦想、欢笑和眼泪。写作就是乘一纸风筝逃离大地。在这虚拟的飞行中,在这短暂的逃离里,完成对低处、庸常、琐屑生活的反叛和拒绝。因此,我在的理解和感受里,写作之于柯福河,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抗和抵御。
看柯福河的文章,虽也有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叙述,但总体上说,回忆的气息是很重的。而回忆,我以为,正是以往事里的温暖,对当下冷漠生活的一种拒绝和反抗。写作就是还乡,返回故园和童年,因为那里,有着我们感受最多的温情和暖意。在柯福河的文字里,有关故乡的,有关过往岁月的,人,事,物,场景,细节,片断,仿佛执拗地纠缠着他,不断地唤醒他的记忆。
纳博科夫说过,一个人在童年就过完了一生。这是说,童年记忆对写作者的影响。就像胎记一样,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提醒着我们回去,回到那些过往的时刻,那些经验的场景。它甚至会禁不住从笔底跑出来,影响到写作者的感觉和思想,语言和风格。从柯福河的文字里,这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山水。星月。亲人。师友……故园的一草一木,故园的烟霞流岚,在柯福河笔下,都是那么美好,亮丽,像岁月馈赠的黄金。
虽然有时,这样的记忆里也会有苦涩,有辛酸,有愧疚。然而,这正是记忆本身。尤如酸甜苦辣麻,正是生活的原味一样。谁也不愿只吸纳苦涩,但谁也不能只歆享甘甜。正如总会有幸福美好的时刻,也总会有痛苦绝望的场景。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因着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对简单平常的生活,柯福河比别人更多了一份珍视和珍重。
在柯福河的文字里,当然也不乏种种向往和憧憬。而向往和憧憬,在我看来,更是以值得我们向往的美好物事,以想象中的未来图景,来抵拒现实的种种缺憾。这一切,使得柯福河的文字,与那些风花雪月、小情小调的文字,与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文字,有了明显的分野。这也使得柯福河的灵魂,从庸常、零乱的当下生活里,剥离开来。或者说,寻找到了更好的寄托。
在柯福河的思想里,写作已成为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精神信仰的仪式或象征,一种不灭的向往、诉说和追求:代表美、想象、悲悯与爱。尽管从柯福河的笔底看,这更多的还只是一种趋势,一种未完成,但柯福河显然有了这种自觉,这种精神朝向。正是这种自觉,这种精神朝向,使他的文字与他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渐进和不断超越的态势。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感情的涟漪,这样的思想的延展。那种内心的空旷和洁净,真像灵魂在寂寞地舞蹈。
与这种种感觉相一致的,是柯福河的文字表述。散文,虽说离不开精神、灵魂的支撑,但归根到底,意义也好,价值也罢,都得通过语言文字来展现。因此,对散文的评价,最终还得回到语言文字本身。
写作是生命的舞蹈,是灵魂的呐喊,是人生经历的不吐不快,是思想情感的厚积薄发,在 这些散文中,我找到了自己的阅读感知与文字一起行云流水,我的思绪和作者一样海阔天空;让我的情感潮水般恣肆汪洋,随之产生的灵感流云般轻舞飞扬。
全书中优美的文字和严谨的结构,情景交融的描写,都让人深深地感怀。书中,作者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而生动的画面。人与景、物相容,循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写就了一篇篇清新隽永、舒卷自如的隐含着哲思的文字。
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述的外部世界的改变,自然美的破坏,人为的东西增多,不仅是为大自然的改变而引发的惆怅感,更有对理想和精神和谐统一境界的一种追求。
作者更是用富有哲理的文字与自己的文字相得益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自然永恒,人类渺小,微不足道的个人更是无力改变什么。那么,当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不枉来到世上一遭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已然在他的作品中给予读者以答案了。
散文集《尧山散记》,运用淡然舒缓的语气,一步步把读者带进了文字中,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感受诗情画意,或者是落寞伤怀。富含哲理的话语,深刻睿智,仿佛在无形中有一根线牵引着你,去深思、探究。一些篇幅不长的文字,却客观细致地描绘了今天和往昔不同的情景,充满了灵动的趣味。作者在不着痕迹地赋予了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以强烈的个性特征,并从中挖掘了大自然对于人生及生命的意义,让读者在感受到阅读优美文字所产生的美感的同时,又调动着你的想象力去思索文字背后的内涵。
事实上,以这样有限的篇幅,要充分表达对这本散文集的感受,是艰难而不现实的。好在,当柯福河把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呈现在你眼前时,你也就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和读解。而我的这些文字,权当是一种说明和导引吧。但愿它的指向,是在文字的感觉中,而不是在审美的歧途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宗璞和她的《野葫芦引》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