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证道或示化现身之处建寺供奉,被称为观音菩萨道场。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降,观音菩萨证道及示化现身之处有多个地方,这些地方皆建有寺院供奉,均称观音菩萨道场。清末曼陀罗室主人所撰《中国第一佛:观音菩萨的故事》一书,列举了四处观音菩萨道场:印度补怛洛迦山、河南香山、西藏布达拉宫、浙江普陀山。
河南香山观音菩萨证道处,成为中国最早的观音菩萨道场。
实际上,直到上世纪战乱兵毁的1800年间,从东汉到宋乃至明清,香山寺在当时世人的眼中,地位堪称菩萨道场第一,但为什么上个世纪却走进了自己的“百年孤独”呢?
脚下是沙沙作响的雪,周围是寒荒冷寂的枯木,在这样的氛围里,我看到了一个个走向香山寺的村民,他们脚下是积雪融化后变得泥泞而极其难行的路。
从他们的脸上,我读出了虔诚。
我静静地目睹他们走上120级台阶,走向“三皇姑”,走向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菩萨,走向他们认为能给他们带来福祉、安详、健康、幸福的圣殿,那一刻,我的心被强烈地触动了。
从他们的身后,我看到了一条长长的路,那路看不到尽头,路上走满了如他们一样的朝拜者。
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民间信仰,什么是民间崇拜,同时我也明白了,为什么香山寺有了自己的“百年孤独”。
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民间信仰都是依附于国家主体之上的。作为相对独立的宗教形态,在许多方面与官方意识形态相矛盾,这似乎有些矛盾,事实上确实如此。
名家书碑文远播香山禅味
寺前坡势稍陡,自山腰四大天王殿至山门间,有石阶120级,拾级而上,便体会到何以有“顶礼膜拜”。石阶顶端是山门,门上悬明英宗所赐“香山大普门禅寺”匾额。进山门是四面佛殿,殿后是观音大士塔,塔左右是钟鼓楼,塔后是广生殿。
过广生殿是大悲菩萨殿,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最后是大雄宝殿。
始建于东汉,经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重建的“大悲观音大士塔”居寺院正中,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密檐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高33米,塔身外壁第二、第三有壁龛数面,第二和第五层外壁拱券门,其余各层均为素面青砖平砌而成。由下而上每层高度递减,呈八棱锥体,每层用叠涩砖砌塔檐,结构坚固、雄伟,造型端庄秀雅。是日,太阳甫出,照在塔身上,使塔益发显得挺拔、秀逸。
这便是那1800年前的观世音埋葬之地吗?站在塔下,仰视塔顶,塔尖挺立,仿佛要戳破天空。
耳边,是寺院里法事的钟声和咿咿呀呀的唱和。
那一刻,心如止水,意如灯镜。
恍惚间,眼前幻化出一片景色:一丛竹林,一涧流水,枯树之上数只寒鸦,大雪在无声地飘落……
1800年,一个足以让天变老、让地疲惫的岁月,观世音菩萨却还在。
寺院住持带我走进塔洞内,这里便是那著名的堪称镇寺之宝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了,碑高2.22米,宽1.46米,碑文49行,每行78字,楷书,由北宋通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蒋之奇撰文,翰林院大学士知制兼侍读蔡京书丹。
碑文记述观音菩萨妙善出家修炼得道的神话故事,此碑在国内外佛学界有较大的影响,1976年曾应英国牛津大学特邀展出该碑之拓片。
正是这个立于塔下券洞内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是佛教汉化过程的见证,也是观世音菩萨身世的最权威的记载。
北宋元符二年十一月初(1099年底),翰林学士侍读蒋之奇(《宋史》有传)被贬官汝州府。十一月底,蒋之奇应汝州宝丰县香山寺住持沙门怀昼之请到香山。怀昼热情接待了他,并向他展示了一卷《香山大悲菩萨传》。怀昼称此卷为长安终南山一比丘于南山灵感寺古屋经堆中发现,是唐代南山道宣律师问天神,天神所传大悲菩萨应化事迹,并由道宣的弟子义常记录的。这位终南山的无名比丘,交给怀昼这卷《香山大悲菩萨传》后也不知所终。蒋之奇看了这个卷子,认为它“语或俚俗”,于是“遂为伦次,刊灭俚辞,采菩萨实语著于篇”,刻石立碑于香山寺。这块石碑,早已不存,但清嘉庆二年(1797年)《宝丰县志》收入蒋之奇为此碑文所写的“赞语”,此即现存妙善公主成道故事的最早出处。
蒋之奇在汝州只待了一个多月,即迁守庆州。崇宁元年(1102年)十一月,蒋又迁知杭州。他将这卷《香山大悲菩萨传》带到杭州,赠给杭州天竺寺僧。第二年九月,蒋离职而去。又一年(崇宁三年,1104年),天竺寺僧道育将它改名为《香山大悲成道传》,又刻石立碑于上天竺(此碑也已毁,但存部分碑文拓片)。
这是一段完整的充满了文采的传记,读来让人落泪,让人哭;它又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文字,彰显成正果之艰辛。
就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加上住持的解释,我们还是依稀看懂了那段文字“香山大悲菩萨传”碑:
香山大悲菩萨传碑
通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弋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三百户蒋之奇撰。
翰林学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修国史上柱国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蔡京书。
昔道宣律师居终南山灵感寺行道,梵行感致天人,给侍左右,师一日问天神曰:“我闻观音大士于此土有缘,不审灵踪显发何地最胜?”天神曰:“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惟香山,因缘最为胜妙。”师曰:“香山今在何处?”天神曰:“嵩岳之南二百余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山之东北,乃往昔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德。王以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唯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唯第三女妙善,始孕之期,夫人梦吞月,及诞之夕,大地震动,异香满室,光照内外,国人骇异,谓宫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净,梵相端严,五色祥云覆盖其上。国人皆曰,我国殆有圣人出世乎。父王奇之,名曰妙善,及长,进止容仪,超然拔俗,常服垢衣,不华饰。日止一食,不茹荤辛,非时不言,言必劝诫,多谈因果,无常幻妄,宫中号为佛心……夫人审问瞻相,谓王曰:“观仙人形相,颇类我女。”言讫不觉哽咽,涕泪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忆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恶疾,儿奉手眼上报王恩。”王与夫人闻是语已,抱持大哭,哀恸天地。曰:“朕之无道,乃令我女手眼不全,受兹痛楚,朕将以舌舐儿两眼,续儿两手,愿天地神灵,令儿枯眼重生,断臂复完。”王发愿已,口未至眼,忽失妙善所在,尔时天地震动,光明照耀,祥云周复,天鼓发响,乃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岿岿堂堂如星中月……
蔡京何许人也?权大势重,地位显赫,书法造诣甚高,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作品多视为珍宝。名噪一时,欲求不得。蒋之奇呢?也是当时政界和学界颇有声望的大人物。可以想见,香山寺住持僧怀昼能够使动这二位,由蒋之奇为“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撰文,由蔡京书丹,足见香山寺在当时的地位,两位的参与,也推动了香山寺在当时的鼎盛繁荣。
此后,佛教界将观世音“成道于香山,显灵于南海,……而今香山有碑,普陀有寺”传为盛事,香山寺也开始与驰名全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普济寺相提并论。
碑记存留佐证往昔盛景
宋室南迁后的金代,香山寺仍名重中原。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春季的一天,驸马都尉乌林答天锡陪同妻子唐国公主至香山寺拜谒大悲观世音菩萨。据传这一天出现五色云彩,观音宝塔熠熠放光。公主夫妇顶礼膜拜,发愿重建香山观音禅院,而后刻石立碑“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称唐国公主碑。唐国公主是世宗完颜雍的二女儿,初嫁殿前左卫将军徒单思忠,不久徒单思忠亡故,世宗就将之许配给中都兵马都指挥使乌林答晖的三儿子乌林答天锡。乌林答天锡与妻子唐国公主游香山寺时,身份是奉国上将军、河南路统军使、驸马都尉上护军、文平郡开国侯。
明代时,香山寺达到鼎盛,形成完整的佛寺群落。寺前有石阶120级,石阶顶端是山门“南天门”,门上悬明英宗所赐“香山大普门禅寺”匾额,进南天门是四面佛殿,殿内供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菩萨,殿后是观音大士塔,塔左右是钟鼓楼,钟楼内悬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所铸大钟两口,重各3000斤,塔北是广生殿,过广生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供奉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佛像身高丈六,相貌慈祥庄严,端坐莲台。佛像左右排列十八罗汉,神态各异。
实际上,香山寺内林立的碑碣,成为香山寺凝固的历史,抑或说碑碣以特殊的形式留下了香山寺的昨日,不能设想,如果没有碑碣,香山寺的以往该从何考证。
除了如前所说蔡京书丹、蒋之奇润色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金代唐国公主所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一通,还有明代崇祯元年戊辰科状元、书画名家刘若宰书写的“重修大悲观音大士塔记”狂草碑一通等等,这些碑排列起来就成了香山寺的历史。
宋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完整地记载了观音在香山成道的过程,“嵩岳之南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三月“重修宝丰县香山大普门禅寺”碑载:嵩岳之南……香山也。在昔,大悲观音修行成道之地,自隋、唐、宋、元历代重建不已。明正德六年(1511年)十二月“香山寺修造记”碑载:香山,世传为大悲菩萨妙善公主肉身示现之地,山之有寺,滥觞于此,历汉、唐、宋久之不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十二月“重修香山普门禅寺记”碑载:香山普门禅寺,余审考之县志,询诸故老,而有以知之所从来久远矣。盖创自春秋楚庄王之时,历汉、唐、宋皆奉敕修造。
香山寺碑共有三十多通,其中大多数碑刻(其中不乏修建香山寺的历史资料)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成为香山寺乃至中国佛教界的一大憾事。
而正是这些碑刻,最终让现在的学者认定了香山寺的建造年代,并最终佐证了香山寺的价值。
香山禅寺既是观世音菩萨成正果之地,历代自然对其颇为重视,不断修缮,香山寺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
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立的“香山寺修造记”碑的背面,述及合山知事、僧俗人员名单以及远近下院住持,以及水磨、庄产、田业等清单。按照该碑所刻,知当时有寺本部知事僧俗总计188人。本寺所属下院有16处,加上下院16处、水磨院5处之人,共有僧俗217人。
寺院田产根据嘉庆《宝丰县志》所载:东至城场,西随沟心南北为界,东南至东虎峪脑为界,南至小团城分水岭为界,西南至鸦鹞朵为界,西至团林黄楝树南北取直为界,北至沙河北挂牙山为界,东北至沙河步口大路为界……
这是一个数十平方公里的庞大田产,这些产业统一由香山寺官门监寺僧管理,足见当时香山寺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
但碑记的历史毕竟与正史的记载有所区别,这也引来了一些麻烦,仅以现有的碑记来看,香山寺的建造年代就出现了四种说法:春秋说、唐代说、东汉说、北魏说。
这就让研究香山寺的现代人出现了分歧,比如平顶山市的任学综合各种因素认为,香山寺建于东汉,而宝丰县的张显明则坚持认为香山寺应建于北魏。
或许这种分歧会永远存在下去,1000多年前的事谁又能说得清?分不清楚又有何妨?
又或许,这是观音菩萨设下的一个局。
碑无声,塔无言。
一切皆自在,一切都在明悟,一切又何须明了?
突然想起那句佛家经典:佛在我心中。那么世间的是是非非呢?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