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作家群·鲁山方阵
鲁山县的文学创作队伍,通过笔会研讨、编办刊物,推荐作品,有计划的培养,在1990年代,队伍得到不断壮大,业余文学作者达200余人,爱好者更为广泛。基层文学社团组织达10余个,赵村、四棵树、张良、梁洼等乡镇文学青年自发编印文学社刊,群众性的创作热潮活跃。涌现出多位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的散文作者,如王新民的散文《牛市》、《月夜》分别在《河南日报》、《散文》月刊发表并获奖,被分别收入中国散文年选和精短散文获奖作品集中。禹本愚散文《李富才剪纸》发表在《人民日报》,获《人民日报》征文三等奖,报告文学《鹰之歌》、《八千里路云和月》首发《河南日报》,并获奖。叶其文(笔名鲁行),有诗、文、论2000余首(篇)在国内近百家报刊发表,在台湾《葡萄园》诗刊、新加坡《赤道风》文学季刊及美国《新大陆》诗刊等发表多篇,并多次获得省、国家级奖。乔书明在国家及省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戏剧曲艺作品百余篇,在台湾《明道文艺》、香港《大公报》、《美国世界日报》、《泰国世界日报》等海外华文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奖。王连明的散文《开花的课桌》,1994年发表于《人民教育》,获征文一等奖,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本。《有月亮的晚上》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并被2004——2005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测评语文A卷选中作分析题。李学乾散文《山里娃》、《山里的女人》分别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报告文学《唤醒山魂》,获“中国世纪行”丛书优秀作品二等奖,报告文学《杨锦领印象》获“当代共产党人”丛书优秀作品二等奖。林旷德与李荣德合著的中篇小说《天上一朵带雨的云》发表于1996年5期《红岩》,被1997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选载,1997年小小说《裤腰带》荣获《大河文化报》“PUMA”杯全国小小说征文二等奖,2000中篇小说《灯照离席》获亦凡图书馆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袁占才散文《鲁山城小记》原发《平顶山日报》,获河南省第四届报纸副刊评奖二等奖。李人庆诗《伏牛山人》获《作家天地》征文二等奖。《豫西山区异域淘金》获《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作家》等联办的征文二等奖。李淮、叶剑秀、韩君健等均有作品获各级奖励。
1989以来,鲁山籍作家、作者出版小说、散文、诗歌集及文论史集近百部。叶其文著有《雕虫集》、《榆庐语屑》、《鲁行编年诗》、《鲁行短诗选》(中英文对照)等。高廷敏出版小说集《铺花的小路》,禹本愚出版报告文学集《鹰之歌》,散文集《绿灵魂》。潘民中出版《平顶山历史文化论丛》、《平顶山历史文化谈片》、《平顶山名胜古迹诗选注》、与人合著《平顶山历史名人传》,与人联合主编《墨子里籍考辩》、《少年诸葛亮与平顶山武侯祠》等。任流潮出版诗集《红荷集》。李学乾出版散文集《多味人生》、《山里娃》、《生命的追寻》、《乡村无尽》。袁占才出版散文集《鲁山风韵》、《美文精品》。韩君健出版散文随笔集《文化的耳朵和文学的鼻子》、《中国行囊》。张朝岑出版散文集《家园》。张瞭原出版散文集《十八岁的天空》、《我不知道为什么飞》。叶剑秀出版纪实文学集《为警无言》。贾坤出版小说集《血祭露峰山》。冯一牧与人合著出版圣经研究专著《圣经百科词典》,出版诗集《呻吟与微熹》。郭成智出版《墨子鲁阳人考论》、散文集《美丽的孤独》。萧鲁阳编著出版《墨子元典校理与方言研究》。萧鲁阳、李玉凯主编出版《中原墨学研究》,陈金展编著《石人山传奇》、《刘兴隆传奇》及《墨经白话》多部。乔书明、乔双锁创作的大调曲子《中州自古美名传》获文化部在深圳举办的全国曲艺大赛群星奖。2010年11月,乔书明创作的小品《忠诚卫士》、曲艺《泪洒相思地》,在由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华颂》全国第二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又分别荣获小品二等奖和曲艺二等奖,并被收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作品集。杨全生、栗乙格的诗歌分获全国“三苏杯”诗歌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贺敬涛获中国新闻奖银奖。王利获“苍生杯”征文奖。李人庆散文《年的记忆》获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二等奖,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邂逅猕猴桃》、《月光与梦》两篇。陈玉山小说《复仇》发表于2010年11期《安徽文学》。林旷德的长篇小说《妈妈领着我们闯关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杨小林的诗集《滍川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摄影方面,郭东伟、雷小军、黄岩等亦多次获省、市奖。
禹本愚是个擅长运用语言技巧的作家,没想到他笔下的长篇竟然靠曲折复杂的情节来出奇制胜。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倾斜》、《父母川》出版后。引起文坛上的震动,我看到《作家文摘》和《大河报》的评论,认为不俗之处还在于“好读好看”。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长篇小说让人看不下去,总不能算优秀吧!《大倾斜》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传奇色彩让人一气读完。《父母川》则以散文化的笔调和情绪为读者所惊讶。
禹本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平顶山市文联主席、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 他创作的 长篇小说《大倾斜》,曾于1998年在武汉的《今古传奇》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前半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禹本愚又继续创作,最终于2004年完成了整部作品的写作。后由于书稿在一家出版社滞留了1年多,直到2006年才由北京的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从创作到出版历时8年多。这部长篇小说长达21万字,描绘了十年浩劫期间一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令人啼笑皆非而又真实可信的生活画卷,塑造了王斜子、张花展、剃头匠五叔、老支书老涂等众多人物形象。
作家从《斜子凳台》,写到《夫唱妇随》,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那个遮蔽于茫茫大山用悲悯的眼神直视人间苦难的劁猪匠王斜子,他的家住在巷倾、道斜、地无三尺平的扇子形的老草山上。而老草山正是西高东低大中国倾斜的缩影。王斜子虽然腿跛,但在山上却行如奔马。他生活在最底层,大字不识一个,无论有多少苦难都能承受得住。面对大山般的重压,他含泪咽进肚,曲不离口,笑对人生。这个荒诞诙谐的人物,人称是“捶不烂、踩不扁的蚂蝗”。故事发生在大劫难、大动荡、大倾斜的文化大革命中,只因为他要像普通人一样娶个媳妇,从而生出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禹本愚是超越现实功利的作家,这种对自我形象的重塑可能更符合禹本愚性格的本相。在当代文学领域充满媚俗功利的市侩气中,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经相当高远,在作为作家的禹本愚看来,人的高贵气质并不表现在梅妻鹤子式的隐逸之中,高贵与高雅并非同一个词,真正高贵的人,是脚踏在苦难大地上,对贫贱善良的人怀有深切同情,并能够真诚帮助别人的人。尽管这种高贵行径在举世滔滔中很不合时宜,很可能被某些聪明人讥讽为向风车开战的唐·吉诃德,但禹本愚愿意做这样的人。
读《大倾斜》,就如“行山阴道上”,或像观赏一轴长卷、一座画廊,五彩缤纷,引人入胜,愈读愈感到振奋!的确是令人振奋。这便是我在阅读时的心情。我不掩饰我的阅读心情,为什么要掩饰呢?
禹本愚的《大倾斜》,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绎乡村生活变迁。作家对生活极为逼真的描写,浓郁的豫西地方情调,富于古典小说精神的笔法的运用,使这部长篇小说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和持久的魅力。小说通过《相亲历险》、《斜子哭坟》、《斜子当官》、《出奇制胜》、《峰回路转》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刻画了王斜子、张花展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流氓无产者龚肯和劁猪匠王斜子两个形象为反思文学增添了异彩。龚肯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超过了其他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当道小人”。龚肯婴孩儿时被狼咬过,小名叫狼啃,性格如狼,趁文化大革命,逼老支书提前退位,坐上裂口村革委会主任的交椅。一次接一次的政治运动顺应了龚肯的要求,他成了“运动根子”,成了高喊“革命口号”,以整人为生的“疯子”。这个形象的塑造表明了作家对那段历史的辛辣讽刺和对历史重演的高度警惕,龚肯的存在,暴露了当时社会的深刻弊端。另一形象王斜子把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街等惩罚当作了游戏,即兴创编《黑鬼歌》、《黑鬼舞》,兴高采烈地与张花展“走三江过五岳不把钱花,走千村串万家咱吃香喝辣……一路行一路比不再想家,树拍手水打乐一路喧哗。”这一切表明,王斜子对自己的遭遇和荒诞的现实有了透彻的认识,采用怪异的行动对乱世进行揶揄、凋侃,使自己并且解救张花展从苦难中超脱出来。王斜子这一形象一反此类题材小说流行的悲剧色彩,具有突破意义。
感情的真挚、思想的真率、纪实的风格、灾难的性质、喜剧性结尾是《大倾斜》显著的特点。这部长篇小说自始至终,悲愤悒郁、好恶好憎、喜悦欢欣、昂扬奋发的感情淋漓尽致,疗救创伤、抚慰心灵、扬善铲恶、兴邦耀国的思想一览无余。艺术的含蓄、思想的凝炼、主题的深刻,均表现在《大倾斜》的字里行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大倾斜》中,有许多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哲理性语言,令人回味、思索、醒悟。这些具有饱满的激情的艺术语言,附着于生动的形象,而且往往与情节的进展,人物的心理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起着画龙点睛、深化题旨的作用。如第二十四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晚上的夜色格外明亮,月亮虽不很圆,却像一个透亮的灯笼,高高地挂在天上,照耀着人间。张花展走着望着它,心里突然泛起一个想法:它是天长地久的,不会熄灭的。”这一段双关的语言,既洋溢着作家深挚的情感,又与张花展的思维活动紧紧相扣,同时对情节的进展、主题的开掘也起着层层推进的作用。
幽默感,是《大倾斜》这部长篇小说语言的又一特色。如:“张驮提篮去探亲,李驮、王驮随后跟。赵驮看见哈哈笑,原来世上无直人。”等等,作家把幽默与痛苦、诙谐和严肃、滑稽和正经、俏皮和睿智辩证地统一了起来。寓庄于谐,寓悲于喜,达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加强了作品的思想力量。禹本愚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厚实广博,加上他在语言上的较高艺术素养,使得他在运用幽默感的语言时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形成了他独特的、妙趣横生的幽默风格。
《大倾斜》中的大部分语言,特别是人物的语言,都是非常生活化、口语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如:“西山里边有个石人山,花老头给我盖了间草庵。”“走走串串要要饭,劁劁猪,挣俩零碎钱,垫垫家底。”这样的语言,既形象、生活,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亲切、实在、自然,乡音绕耳,乡情难忘啊!
他还注意引用当地流行的民歌、谚语,如:“日头落,狼下坡,家家有个热被窝。皇天后土不管我,我乐来我且乐。”这些语言,琅琅上口,清新生动,用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趣和见识,刻划人物的性格,常有触手成春之妙,而且也使我们感到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他的语言犹如散文诗,优美、抒情,诗意浓郁,余味无穷。如:“裂口的午时是明丽的,天蓝、地绿,阳光灿烂,令人爽心。”在禹本愚笔下,那薄雾中的鸡群,山岗上的牛羊,溪涧飞起的山鸟粉红的云霞,明丽的阳光,那小桥、那流水、那山林、那幽谷……作家正是大胆地、集中地采用了电影化的语汇和句法,使全书跌宕回旋,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五彩缤纷、摇曳多姿的语言的形式。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扫荡中原,纵横六省,与孙文南北呼应,奏出了大中国一弦惊天的战歌……这就是禹本禹先生新近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趟将》所反映的主题。
禹本愚是个擅长运用语言技巧的作家,没想到他笔下的长篇竟然靠曲折复杂的情节来出奇制胜。他退休后接连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倾斜》《父母川》出版后。引起文坛上的震动,我看到《作家文摘》和《大河报》的评论,认为不俗之处还在于“好读好看”。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长篇小说让人看不下去,总不能算优秀吧!《大倾斜》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传奇色彩让人一气读完。《父母川》则以散文化的笔调和情绪为读者所惊讶。
禹本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平顶山市文联主席、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倾斜》,曾于1998年在武汉的《今古传奇》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前半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禹本愚又继续创作,最终于2004年完成了整部作品的写作。后由于书稿在一家出版社滞留了1年多,直到2006年才由北京的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从创作到出版历时8年多。这部长篇小说长达21万字,描绘了十年浩劫期间一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令人啼笑皆非而又真实可信的生活画卷,塑造了王斜子、张花展、剃头匠五叔、老支书老涂等众多人物形象。
作家从《斜子凳台》,写到《夫唱妇随》,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那个遮蔽于茫茫大山用悲悯的眼神直视人间苦难的劁猪匠王斜子,他的家住在巷倾、道斜、地无三尺平的扇子形的老草山上。而老草山正是西高东低大中国倾斜的缩影。王斜子虽然腿跛,但在山上却行如奔马。他生活在最底层,大字不识一个,无论有多少苦难都能承受得住。面对大山般的重压,他含泪咽进肚,曲不离口,笑对人生。这个荒诞诙谐的人物,人称是“捶不烂、踩不扁的蚂蝗”。故事发生在大劫难、大动荡、大倾斜的文化大革命中,只因为他要像普通人一样娶个媳妇,从而生出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禹本愚是超越现实功利的作家,这种对自我形象的重塑可能更符合禹本愚性格的本相。在当代文学领域充满媚俗功利的市侩气中,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经相当高远,在作为作家的禹本愚看来,人的高贵气质并不表现在梅妻鹤子式的隐逸之中,高贵与高雅并非同一个词,真正高贵的人,是脚踏在苦难大地上,对贫贱善良的人怀有深切同情,并能够真诚帮助别人的人。尽管这种高贵行径在举世滔滔中很不合时宜,很可能被某些聪明人讥讽为向风车开战的唐·吉诃德,但禹本愚愿意做这样的人。
《大趟将》是禹本愚退休后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这部38万字的厚重之作的创作成功是遵循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艺术规律的结果。他既尊重历史,又敬畏历史,将艺术真实根植于丰厚的历史真实的土壤里,受到了历史真实营养的滋润。首先,这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十分丰富的真实历史事件,营造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如书中的大刘村起愤,白阆斋拉杆;走马闹宝丰,县城炸了营;重炮轰六安,摧毁城中城;以及智取老河口、兵临紫荆关、三山寨移兵等等,这些所展现的或在背景中叙述的真实的、鲜活的历史事件营造了全书真实的历史氛围。其次,作家充分展开艺术想象和“有意味”的艺术虚构,从而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白朗”虽然是作家想象出来的虚构人物,但绝对不是脱离历史和生活胡编乱造出来的,他是真实的,是众多豫西趟将的代表、缩影和典型。白朗一生中的一系列英雄事迹,有的是历史史实,作家进行了审美化处理,有的则是将可能会做的事进行了艺术的虚构,这些虚构的事件紧密地与历史生活相结合,是在当年趟将的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这样的艺术虚构是对历史氛围真实性的审美化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使这部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更加真实可信,也使作品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完美统一。
长篇历史小说《大趟将》成功地塑造了若干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中白朗、秦椒红和李鸿宾三个人物更为突出。其中,白朗满腹韬略、狡黠灵动。在义军心中,他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在敌人眼中,他是克星。他心怀兄弟、胸怀家国,是一位骁勇的战将,更是一个民族英雄。作者在对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时,成功地注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和战斗生活中不断地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思想教育义军将士。对于官兵的形象,作家也没有把他们图解化、概念化,而是将他们塑造成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圆型人物。
长篇小说《大趟将》真实地营造并再现了白朗出生地大刘村的历史风貌,在小说中创造了比较真实的历史氛围。作家尽可能去还原当年的历史风貌,重构了地域文化,对进一步刻画人物性格、再现白朗义军的历史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部长篇小说的结尾,一首《送白朗大都督远行》轰动开封,被广泛传诵:
黄河东去驮西阳,
何以绕弯窥汴梁?
惊涛窃笑袁项城,
排浪鼓掌老白朗。
白云铺开扶汉笺,
雁行写就旖旎章。
高天翠微送阆斋,
银汉万盏燃烛光。
可见,“白朗”已成为当时人民精神的文化象征,而“白朗”惟妙惟肖的性格特征,也推动了小说的矛盾冲突,达到了审美化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白朗让敌人闻声丧胆……
大风刮起来了,灰尘满天,混沌的天地间响起彻天的狂吼,又似乎是军号声和歌声。王振清和杨芳洲站在风中听着,恍惚觉得伏牛山、五莲峰、母猪峡、嵩山、太白山……山山水水,都在吟唱!
能认识南山草(孔庆莲)女士是陈福庆先生的功劳。他说他的同学带着新出版的作品集,从鲁山来到了平顶山,大家在一起聚会,约我参加。
当我来到聚会地点,只见孔庆莲老师的一群得意门生像众星捧月般围她而坐。席间,她赠我一套上、下两册的《寸草春晖》,上册是《美和梦想》,下册是《爱和感动》。这部著作印制精美,拿起来沉甸甸的。陈福庆先生介绍说,他的老同学是鲁山县实验中学的退休老师,曾任星火文学社《星火飞扬》总编。一说起文学社,我感到格外亲切,因为我当年也主办过临汝镇农民笔会中心,主编过《乡音》报。
孟郊的《游子吟》这样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春晖》书中大部分诗文写的是母亲,反哺之心溢于言表。
《寸草春晖》共分三卷:第一卷《耿耿丹心》,是孔老师多年来所写的散文、教学随笔等;第二卷《信口开河》,收录了孔老师所创作的诗词,将近八十首;第三卷《反哺日记》,主要记录孔老师孝敬母亲的片段和母亲讲述的儿歌俗谚。
读《耿耿丹心》,其中《激情励志,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学生一起成长》等篇章,可以看出孔老师灵活机动,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三八致词》等,洋溢着孔老师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热情;《让理想伴随我们成长》《让诗意伴随我们终生》则表述了孔老师对学生寄予的希望和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情怀;《怀念毛泽东》《怀念先祖孔子》,深刻地表达了她对伟人的崇敬之心;而《忆父亲》等篇,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家有老人、家有儿女的天伦之趣。文章虽没有“当惊世界殊”般的大气,也没有词藻的华丽,却章法严谨,娓娓叙述,倾注着作者浓浓之情。爱党、爱国、爱家、爱教育、爱学生,肺腑之言溢于言表,令人感动。
读她的《白发老母亲》,不禁是我也想到了我的母亲,想起母亲在故乡呼唤我的乳名。 白发亲娘,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
娘啊,从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您用温暖的双手把我揽在怀里,从我呀呀学语的那一天,您教会了我喊第一声娘,您是我做人的启蒙者,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您都会无时无刻地把我牵望。
每当思念发痛,在闭上眼睛的刹那,便能拽住细腻如绸的月光,以及广袤的麦田、绿色的村庄。踏进故乡的土壤,看见那升起的一缕缕淡蓝色炊烟,在每一个黎明与黑夜,梦回故乡。 无论儿子走在天涯海角,故乡永远镌刻在我的手掌上,有剪不断的丝线,有系住我童年的怀想,魂牵梦萦的山水里,始终荡漾着母亲的目光。母亲尤如远空飘动的云,在注视着我每一步行程。我那凹凸的脚印里,母亲的汗水与泪水,就像一条坚韧的长河,托起儿子远行的航舟。 在那饥荒的岁月里,瘦小的母亲,用无助的泪水,将辛酸荡在寒冷的风里,将牵挂藏在心中,用清瘦与母爱,磊落成中国妇女的坚强脊梁! 在我多病的童年,母亲把饥饿装在怀里,多少次的晕倒,让无力的我掉落下多少酸涩的泪滴。那寒夜的深处,拨亮的微弱灯火下,从母亲一针一线的缝补中,游离出多少清贫!从母亲挖回的野菜中,那难咽的苦涩,让我本就脆弱的身体怎堪忍受?可母亲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山做的男儿要有自己的脚步。”母亲啊,就因这句话,我将本该幸福和快乐的童年,装进心间。于是,勤奋的结果,让我塑造出一片蓝天。如今的儿子,依然藏着母亲节俭的性格。 母亲用故乡的山和故乡的水哺育我,在年复一年中,不老的清泉,却老了母亲的容颜。 儿子成家以后,母亲来城居住过一月,就不习惯了,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炊烟,忘不了多病的父亲那孱弱的模样,更忘不了给她生命的土壤。母亲把曾经贫穷的家门站成最动人的风景。 母亲老了,从她那满头银发中,我看出了母亲的思念。母亲最希望听见来自遥远的异乡嘀嘀嘀的声音,因为那是儿子对母亲的问候。 母亲啊,你在每一个夜晚,枕着儿子的名字入眠。今夜,山也千重,水也千重。今夜,儿子泪也异乡,梦也异乡。
《信口开河》是这部书中的重头戏。孔老师从先前创作过的数百首诗作中,精选出这些诗章。此卷分四个章节。《读书》部分主要叙述读书感悟、创作乐趣、上网交流等。作为年近花甲的普通教师,能够在退休之后继续博览群书、勤奋耕耘,难能可贵。尤其是孔老师在网页上巾帼不让须眉,开辟博客和网页,与县内外文友写文赋诗,有唱有和,既交流了感情,又互相勉励,共同上进,其乐融融。《生活》章节,主要谈叙少年至今的丰富生活和对万物自然的深切感知。在孔老师笔下,南山草、桃花雪、种菜、种花、浇花、童年趣事等,初看是闲来之笔,实则妙笔生花,栩栩如生。《友情》主要抒发对教坛高人、社会名流、得意门生们的赞扬之心,充分彰显出孔老师与这些人物深厚情谊。《孝亲》部分,则深切描述感念长辈、关怀儿孙的反哺情愫,读起来情深意长,感人肺腑。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煌煌之大者在文学,文学之源远流长者在诗歌,诗歌之泰山北斗者在唐诗宋词。然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的今世,孔老师置身化外,情怀独抱,痴迷于诗词,醉心于韵辙,调弦弄律,歌咏不辍,独美其美,独醉其醉,难能可贵。孔老师的诗作不受格律所限,没有韵辙苛求,自由散淡,洒脱自如。孔老师十分谦虚,曾写下《秀才与欧阳修》,以述心志。
读孔老师的诗歌,我一下子就被她轻盈、飘逸的文风所吸引,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不故作惊人之笔,始终保持朴实平易的风格,但是,却能收到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
绞尽脑汁写不出诗,轻轻松松才有灵感和诗意,诗不可强为,生拉硬扯来不了,不知不觉从心底像清泉一样流出来,或者像琼浆,那是生活的乳汁啊!经历和感受是人生的财富,也是诗人的财富。
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没有感受就没有诗。
古人讲:“诗言志,歌永言。”好的诗歌都是物、情、言的三者交织,即使是描景状物,恐怕也是托寄了诗人的情思。我觉得不论什么诗体也不论什么语境,基本的创作规律应该是相似的,客观的“物”,主观的“情”,和抒情状物的“辞”,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创作出文质俱佳的文字,这三者均不可少。其中“情”是物与辞的连缀,没有情,没有人情的参与,这一切都是凝滞和僵死的。纵观孔老师的诗行,无不表露出她对人生的参透,她的人生萍影在她的百余首诗中都有呈现,有少不经事的宏图大志,有讲坛执鞭的忧喜,有夕阳唱晚的胸怀,有情感的细微纠葛,全都跃然纸上。写诗怕的就是拾人牙慧的“匠气”,怕的是脱离“物”的闭门造车。这些诗作所承载的是孔老师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耽于教务的文化人如何修养身心,如何在烦扰中寄情山水,如何把阅人无数的生活体悟浓缩于诗行。此中有真情,有襟抱,有志趣,有生活点滴,有时空流转,有人情浓郁,也有现实浇薄。因此说,作诗者并不一定取巧于格律,事实上是内心精神追求的一种外化。范传正评李白:“作诗,非事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护;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孔老师虽然比不上李白,但她的诗作之风却与以上评述相似,可喜可贺。
《反哺日记》收集的是孔老师近年来在母亲身边所写的日记。在鲁山县实验中学,大家一谈起孔庆莲,无不交口称赞,都为她能数年如一日倾情侍奉瘫痪在床的老母亲而深感敬佩。孔庆莲的母亲今年97岁,15年前因摔倒致使股骨颈骨骨折坐上了轮椅。5年前又突发脑梗塞导致完全瘫痪,且因脑萎缩而形成老年痴呆。都说养儿防老,孔老师母亲有三女一儿,孔庆莲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哥哥和姐姐,虽然兄嫂对老母亲的照顾十分周到,但孔庆莲总觉得只有亲自侍奉,才能慰藉她作为女儿对母亲的那份孝心。从老母亲开始坐上轮椅,她就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侍奉母亲的重担。工作忙,她就找来保姆帮忙,等2007年一退休,她就辞退了保姆,终日和老母亲相依相守,白天一勺一勺地喂饭,晚上就和老母亲同睡一床,常常是夜中几次起床换尿布、喂水喝,几乎夜不能寐。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孔庆莲侍奉老母亲从不叫苦叫累,为自己花甲之年还能侍奉母亲感到十分幸福。她说,家有一老就是宝。母亲把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十分不易,自己尽一些孝心是人之常情,她说鸟有反哺之情,羔有跪乳之恩,动物如此,人何以堪?等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时,已追悔莫及。在她身旁的爱人——-鲁山县实验中学的张校长也深有同感地插话说,双方四位老人就剩一老,做儿女的应深知能亲自侍奉老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难伺候,更何况老太太还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可她竟能分清谁对她好与坏,自己下班回来能坐在床前给老娘开几句玩笑,喂老娘几口饭,工作中的烦恼没了,身上的担子也感觉轻了。所以张校长也十分支持爱人这样做,而他自己一有闲暇也和孔庆莲一起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几年来,孔庆莲怀着对长者的孝心,潜力研究养生经验,想方设法为母亲做好吃的。顿顿喂娘吃饭吃药,天天给娘洗衣、擦身、换尿布。瘫卧在床的病人最怕就是长褥疮,为避免老母亲受褥疮之痛,孔庆莲每天坚持给老母亲按摩,做运动。常常是翻身、换尿布、做运动一套下来,60岁的她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一听到老娘叫她小名“艾”的时候,她就感到无比幸福,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老母亲卧床十几年竟没有生出褥疮,也可见证孔庆莲的照顾是多么无微不至。同时,为防止老娘的脑萎缩病情加重,她就经常给老娘说笑逗乐、哄老娘开心,不管老人家听懂与否,她都像和正常人交谈那样,一一细数家中亲戚,回忆她的童年往事,诉说以前的艰苦岁月。一向喜欢舞文弄墨的她还以打油诗的形式记载着这些点点滴滴,这正如她的一首诗中所说:“今日反哺把娘喂,喂药喂饭喂牛奶,娘脑萎缩又梗塞,傻乎乎地乐开怀。”
文明华夏五千年,美德传承孝为先。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孔庆莲做到的不仅仅是孝,还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她和家人把照顾母亲当成子女的神圣职责,当成自己生活中的极大乐趣。孔庆莲为感谢娘亲给自己尽孝的机会,几年来她把伺候母亲的点点滴滴、琐碎小事如实地详细记录下来,已达16万字,并结集命名为《反哺日记》。书中既记述娘说的小曲、笑话,也记述了一些求医用药、吃喝拉撒睡等情况。正如她在序言中写的那样:“现在母亲虽然如风前灯、瓦上霜,但她没什么大病,生命力依然旺盛,所以我母亲的日子仍然是幸福的。”她还写道,正是由于自己能够静下心来陪伴母亲,才让自己过够了书瘾,心中很是满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的亲戚、邻里、同学、朋友为她写了不少诗文。有同学写诗称赞:“一段至孝慰大德,留得佳话交口传。”另位同学称她:“心怀慈悲照日月,可比南海观世音。”她的老领导称赞她说:“得斯孝女,高堂老母谢天恩。”而知道实情的老同事则这样评价她:“侍母病榻之前,腥臊唠叨不嫌。”“昼捧汤水涔珠泪,夜侍衾褥更漏残,千载圣门传佳话,不信今时无古贤。”鲁山二高原副校长王培中看过她的《反哺日记》后感叹说:“可以称新的《孝经》,可以作为当代青年的教科书。”
日记指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反哺日记》就是孔老师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在母情病床面前,孔老师有欢笑也有泪水,母亲的健康是孔老师的愿望,母亲的快乐是孔老师的欢乐源泉,母亲的微笑是孔老师劳累身躯的慰籍。我想,孔老师所经历的那些往事,都将成为过去,孔老师却利用日记这个载体,把它深深地珍藏起来,再去演绎人生的点滴,然后再珍藏为记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孔老师在她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母亲经常念叨的童谣、民谣、顺口溜,这些都是当地曾经流行或者老人独创的经典作品,颇具欣赏和保存价值。
母爱是一种无私的力量,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中,虽然它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成长。
人的一生,在世界上一切的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爱,母爱就是神圣的,它有时在我们最困难时给予我们力量,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在一腔诚意的血液溶进母亲的每一根血管,幸福地投入了母爱的怀抱,一股当家作主的豪情在胸中回荡。当母爱腾飞,奉献出一颗热爱的赤子之心。
母爱,是一个摇篮,培养自己摇曳繁茂,母爱,是一支民歌,歌唱团结,传播文明;母爱,是一座丰碑,镌刻过去,启迪未来……
啊!母爱,如果你是一座楼,我是你的一块砖、一片瓦、一颗石头,用我的渺小的身体,筑起你的巍峨;如果你是一面旗帜,我便是属于你的一根丝线,用我的青春为你绣出一颗闪闪的星星;如果你是一座花园,我便是属于你的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一片绿叶,我甘愿默默耗尽心血,吐出缕缕芬芬。
母爱如水,缠绵流过,鼓舞着我们,开导着我们,引我们走向光明。
母爱如水,给我们浓浓的柔情,使我们常常陶醉在母爱的长河里;母爱如水,有时平静的流动,有时又急速前进。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有多少名人伟人曾歌颂过它,虽然母爱在我们的心里很平凡,但是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像一株野草,不懂得什么是最伟大的爱。我爱我的妈妈,像水一般流动在我的心间。
当我失意,双眼迷离的时候是那拥有万丈柔情的妈妈开导了我,为我在人生路上找到一个指向标,指引我前进。又重新使我的眼神充满自信。
然后妈妈又化成了一条河,静静的流动着。
母爱如水,用她的无休无止培养了我的耐性,使我像她一样,用有自己的目标,像妈妈一样,对事事都要求的成功,使我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极高的耐性。
当我做错事,母爱的长河因为生气而速度加快,这时的我好伤心,真不应该那样做,我后悔,我悔恨。我有回头把那件事重新做一遍,直到我做对为止,这时我看到母亲河变得澄澈透明,我也露出了愉快的笑脸。
在我寂寞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母亲河的岸边,和她谈心。而每次聊天以后,我除了舒心外,还有不一样的收获——-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会很愉快的做我将要做的事,忘却了刚才的寂寞。继续笑对人生。
当我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时候,听,妈妈在默默的为我在心里为我鼓掌。在鼓励着我继续成功。
母爱如水,缠绵流过,鼓舞着我,开导着我,引我走向光明。
“小虫儿飞,膀子炸,公公犁地婆子耙,新媳妇在后打坷垃。”极其形象地描述了过去农村田间劳作的情景。“小钵盂儿,紧紧儿敲,我请师傅儿把我教,教了一遍儿我不会,教了两遍儿忘记了,师傅恼,拿钢刀,拍荆条,浑身上下都拍遍,贤惠师娘把我饶: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受教调武艺儿高。”这是一首表现过去拜师求教的小曲。“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小孩儿闹着要吃妈,买个烧饼哄娃娃,爹一口,娘一口,上去咬住小孩儿的手指头,小孩儿气哩支哇哇,支哇哇!”这是过去哄小孩睡觉常用的催眠曲。“一根拐棍儿一根一,提起拐棍儿俺有力;两根拐棍儿两根两,提起拐棍铜铃儿响;三根拐棍三根三,媳妇过门把脸翻;四根拐棍儿四根四,俺是儿眼一根刺;五根拐棍儿五根五,谁养孩子谁受苦;六根拐棍儿六根六,俺把银钱置满屋;七根拐棍儿七根七,俺把银钱交给你;八根拐棍儿八根八,寿衣老屋都置下;九根拐棍儿九根九,装进棺材钉住口;十根拐棍儿十根十,埋到地里永不提。”虽然讲得有些杂乱,却道出了不少人生哲理。其他诸如“七十七,八十八,引不动孩子纺不动花,编个荆爬往外拉,拉到深山陡涧里,狼拉狗啃撕吃他。”“亲家母,你坐下,您闺女,学巧里,西瓜皮,做袄里,茄子开花儿挽扣里”、“小白鸡儿,脸皮儿薄,杀我不如杀那鹅;那鹅说,我勃儿长,杀我不如杀那羊;那羊说,四只白蹄儿往前走,杀我不如杀那狗;那狗说,白天黑地喉咙哑,杀我不如杀那马;那马说,日行千里被人骑,杀我不如杀那驴;那驴说,终天拉磨呼呼呼,杀我不如杀那猪;那猪说,一瓢恶水一瓢糠,哼哼咛咛见阎王”等,都是幽默风趣,顺口好懂的乡间俚语。如果能把这些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儿歌、俗语整理成书,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古人讲,文章千古事。其实并不是如此,我们普通人之所以要写文章,是因为我们喜欢写,又有东西来写,写出来为了愉悦别人也更是愉悦自己。生活锤炼诗,锤炼诗人;诗歌与诗人靠生活的历练,经历挫折才知道挫折的滋味,经历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艰难才知道艰难的滋味。因为尝到过苦的滋味,才知道苦的味道;因为品尝过甜的味道,才知道糖是甜的;因为吃到过辣椒,才知道辣的味道;因为吃到过酸葡萄,才知道醋也是这种滋味。写诗需要情感,需要灵感,同样也需要生活,需要经历,更需要对生活的感受。没有经历就没有感受。
孔老师无意当伟人,甚或当作家,她的文章才真情流露,清新可爱。她是一个热衷于文学事业的虔诚信徒。尽管她的一些作品让我们很难进入她的灵魂深处,但她在以自己的诗文方式歌唱,记录着她源于自己生活的感触和心路历程。因为贴近自己,所以独特;也因为她用心抵达了她所能触及的事物的底部,所以真实。
先要学做人,然后学作诗,做好人,写好诗,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做人都做不好,诗也做不好,没人喜欢你,当然也不会喜欢你的诗。诗格即人格,人格即诗格,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诗。人格低下写出的诗也高雅不了,人格高尚写出的诗也能够达到大雅。
值得大书特写一笔的是南山草(孔庆莲)老师更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她任总编的《星火飞扬》共出版了43期,发行20多万册,读者达数十万人,星火文学社社 员一度发展到数万人,《星火飞扬》发表的近百篇作品被全国有名的大报大刊选登,多篇获奖。她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星,有的已成为省、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和出版了大批精品力作。
孔老师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