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芳说: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是我步入文学道路的第十二个年头了。
除了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生活,兢兢业业全力以赴责任在肩的工作事业,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牵念,亦有诸多俗世凡尘的喧嚣苦闷无奈彷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期盼着诗和远方,渴望能拥有一片能沉淀心灵保持宁静的青青芳草地。而文学满足了我所有的心灵之愿,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2010年,因知道自己不是聪明玲珑之人,甚至颇为愚钝,于是笨鸟起飞,开始拿起笔,在自己的那片青青芳草地里播撒文学的种子。从最初青涩的文字,浅薄的认知,磕磕绊绊,步履蹒跚,虽然经历过很多退稿和石沉大海的苦恼,但我依然坚持心中的梦想不放,到慢慢写起文字来得心应手,文字也开始慢慢丰满、厚重。
这十二年,虽然一直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和执念,却总有惊喜和幸运悄悄降临,让我倍感意外、欣喜和感恩。十二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200多万字。在《中国国土(自然)资源报》《中国会计报》《中国矿业报》《中国档案报》《牡丹》《青年文学家》《河南日报农村版》《资源导刊》等报刊发表作品400余篇5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素心芳语》21.1万字。参与《汝州市地质矿产志》编撰工作。75篇作品收录《唱响中原》《散文百家精选》《秋实集》等选本,《母亲的灶台》入选安徽省九年级语文试卷。
幸运也开始时不时地眷顾我,曾获“全国清廉家风”征文一等奖、“档案话百年”全国征文一等奖、“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征文一等奖等大大小小文学上的奖项70多次,还获得汝州市第一、二届青年科技专家、汝州市第六、第七批优秀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平顶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第13批拔尖人才、平顶山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2022年9月2日,是我文学道路上最值得纪念和欣喜的日子。中国作家协会用她浩瀚、宽容、广博的胸怀接纳了我,让我倍感荣幸又诚惶诚恐,唯恐自己不够努力辜负了她。中国作家协会是每个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最圣洁的殿堂,最初,从朋友圈看到时,我有些不敢相信,恍若做梦,我真的幸运地成为一员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时,我突然想到了这句诗。我想,自己正是一朵普普通通的苔,或许是人世间低到尘埃里的一粒尘土,也许是一颗毫不起眼的小草,但这一切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堕落,可以没有理想。即便是毫不起眼的那朵苔花,我们依旧要默默绽放自己独有的那一缕淡淡的芬芳,依然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管多么渺小也要尽情绽开,执着开放,把自己最美的姿态,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2022年,疫情让我们经历了诸多考验,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很多感悟。在这期间,我积极投身到民政局小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担任民政局小区临时党支部委员。在居家办公单位工作繁忙、家属抽调一线、家人需要照顾、自己身体不好等情况下,积极主动参加小区卡点值班、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物资采购分发、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我一方面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一方面根据亲身经历或采访,用手中的笔弘扬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可歌可泣志愿模范事迹,创作出《相亲相爱一家人》《临时党支部汇聚力量》《期待风雨过后虹贯长空》《小区有个姑娘叫晓芳》《粮在心安》《贤“淑”美“丽”好管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疫情中 67岁退休干部的祥“燕”善“举”》等抗疫作品。
有朋友问我,喜欢文字的人内心都有淡淡的忧伤,从你身上没看出来,你总是乐观,积极,向上,把文学和生活都弄得隽永而绵长,耐品。我笑着回复朋友,我写作的宗旨是让人读了我的文字快乐温暖,而不是失望悲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要多写写那一二。
这十二年,有了文化引领、文学相伴,自己在社会认知、哲学、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文学给了我心灵的安放之地,让我的生活可以无数次重现。故乡的一草一木,工作的奋进激励,爱情的甜蜜美好,生活的百感交集,友情的纯洁无暇,父母的恩重如山,祖国的繁荣昌盛,党的百年历程光辉岁月,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应该珍惜的,都是我们生命中最最重要的,都是我们可以用手中之笔尽情抒写的。
因为有了文学,生活中这么多的馈赠和幸福,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那一颗颗珍珠,散发出别样的光辉,温情,柔软,善良,欢喜,恒爱,永恒。
回眸这十二年磨成的文学之剑,自己深知还远远不够精益求精,不够完美,不够经典,不够珠圆玉润,不够回肠荡气,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还有极大提升空间,但文学依然不离不弃,厚爱于我,包容与我,温暖着我的生活,欢喜着我的心灵,陶冶了我的情操,提升着我的气质,坚定了理想信念,给我带来永不磨灭的清欢。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精神指引给了我们文学爱好者无尽的希望和力量。
新时代,新伟业,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手中的笔,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着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为我们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自然资源系统的文学爱好者,肩上的责任要求我们要深入自然、扎根大地,用独特的视觉发现自然之美,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大地之美,用清澈的眼睛凝眸山水之美,用宁静的心灵感受林田之美,用虔诚的灵魂感悟湖草之美,用手中的笔讲述自然资源故事,描绘生态之美,让自然资源文化成为宣传思想文化的独特力量,让宣传思想文化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经,让自然资源文化成为生态中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蓦然回首,文字,正在灯火阑珊处。就让文字,成为陪伴我余生的温暖吧!
作者风采
孙利芳 河南汝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平顶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第十三批拔尖人才、汝州市第一、二届青年科技专家、第六、七批优秀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热爱文学, 2010年开始业余写作,在《中国国土资源报》 《中国会计报》 《资源导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400余篇,作品收录《百花集》 《秋实集》 《2015散文百家精选》 《审计研究报告》 《神韵陵头镇》等,出版散文集《素心芳语》。
牛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汝州市文化广电局剧目创作室主任、专业编剧,汝州市优秀人才,平顶山市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近年来有不少作品获国家、省、地市奖。其创作的大型曲剧《月上柳梢头》《春打六九头》分获“黄河杯剧本文学奖”银奖、铜奖;《河畔人家》《亲情家园》等作品曾在河南省文化厅剧本征集活动中获奖;大型现代戏《河洛人家》入选河南省“中原人文精神系列工程——艺术精品工程”;2016年创作的大型反腐倡廉现代戏《金池村》在河南电视台戏剧频道播出,并入选“全省优秀廉政戏剧巡演”。
2016年12月17日上午和下午,由汝州市文化广电局剧目创作室主任牛菘创作的大型反腐现代戏《金池村》在汝州市文化体育中心连演两场。
这是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省直工委、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反腐剧全省巡回演出的汝州专场。
一位业内人士在观看之后评论道:“这个戏有3个一流:剧本创作一流,音乐设计一流,艺术表演一流。”
当天的汝州市文化体育中心演出大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乐队丝管叠奏,演员表演真挚,剧情真切感人,震撼人心,加之具有古老剧种靠山吼美妙的音乐和舞美场景的交错变换,观众“好”声不断,掌声雷鸣。
据编剧牛菘介绍,大型现代戏《金池村》反映的是小官巨腐、村官腐败的故事。城乡接合部的金池村,与繁华的金川市只有一路之隔,开发商亨通看准了这里的区域优势和开发价值,准备在此建造“金池公馆”。他利用小组长金娃打通关节送礼给现任村长金刚,金刚半推半就接受了贿赂,并说服村民代表签字,把土地转让给了亨通。金刚奶奶和媳妇知道后劝阻金刚自首,利欲熏心的金刚不屑一顾。
以金疙瘩为主的金池村民,打着“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大旗,形成合围,和金刚一伙展开了“生命地”的争夺战,老党员奶奶站在群众一方,最终选择了举报。“打老虎、拍苍蝇”调查组,及时端掉了金池村的腐败团伙,围剿了村民身边的“苍蝇”。
该剧再一次印证了“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这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歌颂了党中央惩治腐败大快民心的决策。
该剧音乐由国家一级作曲梁献军先生设计,国家一级演员刘爱云、焦杰英、李广敏、董彦生担任主演。
在此之前的2016年7月17日上午,由河南省戏剧文学学会、中共汝州市纪委、汝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举行的大型反腐倡廉剧《汝水河畔》研讨会在郑州召开,省政协常委、原省文化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董文健,全国著名剧作家、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姚金成,河南省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刘景亮等7位专家出席研讨会,汝州市政府副市长杨英武,汝州市纪委副书记赵宪正,汝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张永振,汝州市监察局副局长朱江伟,汝州市文广新局纪检组长郭云洁等参加研讨会。
会上,汝州市纪委副书记赵宪正首先介绍了《汝水河畔》的创作背景,他说道,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汝州是曲剧的发源地,汝州历来重视曲剧的发展,特别是廉政剧目的打造,河南省2015年优秀廉政戏剧巡演的9台大戏中,与我们汝州有关的就有3台。
在近四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中,与会专家们各抒己见,纷纷表示《汝水河畔》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剧本基础,而且在人物设置、情节构想、舞台创意等方面都有创新与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专家们也提出了进一步的合理化建议。
在研讨会上,汝州籍著名剧作家姚金成认为,《汝水河畔》剧本题材新颖,人物形象生动,真实触及到了社会矛盾,树立了党员干部的优秀正面形象。“是一部很感人,很有教育意义的反腐剧,希望这部剧能够作为汝州廉政文化的又一力作早日登上舞台演出。”
据介绍,《汝水河畔》剧本由汝州市文广新局剧目创作室主任、剧作家牛菘创作,讲述的是在河南省纪委开展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生的故事。整部剧,鞭挞了以辛峰为代表的村级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小官员、大腐败”“小官大贪”现象,歌颂了以辛茹为代表的党的领导干部大义灭亲、公正廉明的党员干部形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牛菘说,“感谢各位专家认真对剧本把脉号诊,我将汇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丰富剧本,达到排演水平,早日搬上舞台,将反腐倡廉的正能量传播中原大地,乃至神州大地。”。
在第六届河南省优秀剧本征集活动中,汝州市作家牛菘创作的剧本《月上柳梢头》和《河畔人家》获得三等奖。
据了解,第六届河南省优秀剧本征集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厅举办,各省辖市和厅直有关单位共报送剧本68个。经评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共评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4个,提名奖7个。
牛菘是汝州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主任,也是洛阳市艺术研究院特邀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她擅长写人生、写生活,其创作的大型现代戏《谁家灶房不冒烟》演出并拍摄后由安徽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作品《谁家舌头不磨牙》获第23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
而生活中的牛菘,又是个大善大美的人,曾被医学界判定为“不治顽症”的脑瘫病儿,在牛菘的精心照料下,竟奇迹般地能够站立行走,并从事一些简单的独立生活,这一切源于她八年来不离不弃,含辛茹苦的精心照料——
她,名叫石榴,今年十岁,长着一双“杏仁眼”,瓜子脸蛋略显瘦弱,一头浓密的头发乌黑发亮,走起路来稍带颠簸,能够说的话不多只会叫妈妈。这是笔者8月3日上午见到她时留下的印象。但所有这一切都无法使人们与八年前的脑瘫病儿联系起来。这是居住在河南汝州市风穴办事处城北居委会的文化局女干部、昔日的“好军嫂”牛菘一家十五年来含辛茹苦,不离不弃,用爱创造的人间奇迹。
石榴的命运多舛,生下来就遭到了生母遗弃。
2001年9月16日,是个星期天,牛菘走出家门忽听对面看护汝州市东大楼板厂郭老太屋里传出孩子嘶哑的哭声,出于好奇,便约了邻居,一同前去看个究竟。经打听才知,郭老太刚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孩,正在屋里用点燃的艾蒿驱赶蚊子,狼烟洞地,对面看不见人,牛菘抱起孩子走出屋门,才看清楚:孩子有四十天大,瞪着一双可怜巴巴的大眼睛,瘦小的脸上布满了被蚊虫叮咬的红疙瘩,头顶结着黑痂的软肉包清晰可见,稀稀拉拉的头发里爬满了虱子。一刹那,一种“怜悯”之情悠然而生。
回到家里,她有了想收养孩子的想法,没想到话一出口,便遭到了爱人的反对,理由是:“第一这孩子肯定有毛病,试想谁家孩子好好的舍得扔掉?咱靠工资糊口可没有闲钱给她治病;第二,按照《收养法》规定咱们符合不符合收养条件还得另说。第三,我们现在是三口之家,有一个宝贝儿子,而且父母年事已高,今后的开支会更大,单靠我们俩那点工资再收养一个带病的孩子,今后的日子咋过?”
尽管爱人的话很有道理,但却始终改变不了牛菘收养孩子的想法。
也是从那天起,烟熏火撩的场面,爬满虱子的头发,可怜巴巴的双眼,嘶嘶哑哑的哭声,象钉子一样偰在了她的心里,拔不出去……辗转反侧,几夜无眠之后,她决定要收养这个孩子!
她和邻居嫂子一同去找到郭老太,几番苦口婆心的劝说,郭老太说自己年龄大了同意把孩子交给她“照看”。经民政部门同意,并在当时的《汝州晚报》上刊登了《声明》,三个月后,办理了收养手续,她将孩子抱回家,洗了澡,把内外衣服换了个遍,并精心作了打扮。
石榴一直瘦弱,食量小,但不哭、不闹,“三翻、六坐”她都不会,八个月大时,她先后到洛阳第四医院儿科、郑州儿童医院检查,得出的结论一样:“脑性瘫病,痉挛型从重性偏瘫”。
犹如晴天霹雳,她两腿发软,懵懵懂懂回到家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劝她:“养个这你可要终生受累,甭想消闲一天,非亲非故的,合不着!”“你本来就是收养的,不如送到福利院,人家有人专门看管!” ……
福利院的院长听说后找上门来劝她和爱人把石榴送到福利院代养。说院里有专人看管,你若想他还可以去看望。但夫妻俩说啥也不忍心把孩子送出去。
日久生情。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使牛菘一家与小石榴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亲情。此时让牛菘把小石榴送人真要比割她身上的肉还痛。儿子理解爸妈的心思乞求说:“爸妈不要把石榴送人啦,等我长大了挣下钱石榴就有我来照管吧”。从此夫妻俩铁定心要把石榴抚养长大。
几经痛苦之后,她心想:如今医学这么发达,难道脑瘫不能治愈?她做出决定,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为此,他先后带石榴辗转到洛阳脑瘫医院、北大附属医院、郑州儿童医院等地进行住院治疗。
2002年5月24日,正逢麦忙,婆母娘回乡下老家收麦去了,儿子小学升初中考试在即,需要爱人在家照顾,她一人抱石榴住进了郑州儿童医院。每天针灸、输液、电疗、按摩,忙得她不可开交,在洛阳工作的妹妹听说后只好到郑州给她帮忙。一天几百元的治疗费、医药费等化得她心疼,要知道那时候她一月工资还不到一千块钱啊!几个月下来,把从亲戚朋友借到的钱花了个净光,但看石榴,仍然瞪着一双痴呆呆的眼。
就这样十五年间,牛菘为了给小石榴治病,她先后花去10多万元,花光了爱人从部队转业时带回的钱,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为了给石榴治病她卖去了市区的房子搬到了城郊。为了省钱牛菘和党兴林夫妻俩没有买过一件贵重的衣服,家中至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水热天舍不得买一台空调。送儿子到厦门上大学他舍不得坐卧铺车而是选择又闷又热的绿铁皮硬座车,原国防科工委的老首长说:“兴林现在什么年代啦你还是这样生活着”,当他向老首长说明自己收养了一个脑瘫病儿后,老首长执意要为他购买返程的飞机票,却被他谢绝了。厦门上大学的儿子也想方设法打紧开支。
牛菘原本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三口之家,她在汝州市文化局搞文艺创作,爱人党兴林退伍后被分配在汝州市国土资源局工作,眼下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拿党兴林的话说,如果没有石榴的加入如今也该过上小康生活啦。现在不行了,家庭的主要收入用在了她的身上,儿子上大学需要开支,65岁的老母亲为照顾石榴焦虑过度,积劳成疾患上了老年痴呆症,98岁的奶奶年老多病都需要开支,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爱人在卫生部门工作的战友悄悄告诉他们:“目前脑瘫在国际医疗界都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医疗费高且效果低,如果脑瘫可以治愈,那么多有钱人、名人家里的脑瘫孩子不早就治好啦?”
听人劝吃饱饭。牛菘只好放弃了在医院的治疗,回到家后她竭力学着大夫的样子,给石榴按摩手足,教石榴开口说话、扶石榴开步走路,可石榴仍像个石头人没有任何反应。
别说“跑”了,大夫(也是专家)说“石榴这一生会不会‘走’都是两可之间!”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让她不寒而栗。
石榴三岁多时,在学步车里可以走来走去,无论牛菘走到哪个房间里她都可以找到。有一天她在厨房里做饭,石榴带着学步车来到厨房找到她对她张着口,她说:“你喊妈妈我喂你吃饭!”这句象语录一样的话她不知说了多少遍,自己也麻木了,不指望她喊出声,可这一次出乎意料,石榴扬起笑脸、双唇一抿、却惊人地喊出了一声“妈妈”,一声妈妈出口不由得使牛菘激动得泪如雨下……
一声妈妈象一针兴奋剂注入了她们全家人的心田里,她们仿佛看到了希望和前途并坚信:只要孩子会说话,就一定会走路!
2005年6月18日(农历)、距离石榴4岁生日(郭老太拾到孩子那天是2001年6月22)4天时,石榴终于迈开了人生第一步——会抬脚走动一块地板砖了!
自搭石榴会走动一块地板砖到会走动六块地板砖又到满屋走整整经历了半年时间,奇怪的是,她在屋里满屋跑,只要打开屋门来到院里,就一步也不会挪,并且牢牢抓住大人的手不放松。为此牛菘的婆母娘曾无数次仰脸对着天半玩笑半认真说:“都说您老天爷没有绝人路,你赶紧睁眼看看石榴,赶紧叫石榴会走路吧!”
有一天中午牛菘在大门外的水泥路上,给儿子修理着书包拉链,抬起头突然看见石榴一步一趋穿过院子向她走来,当她确信不是做梦时,大声喊着“石榴,走、走、走!”石榴紧跑几步一头栽进她怀里,她把石榴揽进臂弯里,喜极而泣……
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了收获,如今八九岁的石榴学会了走路,三层楼梯上下自如,日常用语都可以听懂,日常用具、家用电器都可以辨认,但仍然没有语言能力,左手不听指挥,吃饭要靠一勺一勺去喂,连口水都不会喝,平时要靠喂一些水果补充水分,饮食起居无法自理,喜怒无常,需要有专人看护,发起病来会咬人、挠人、攻击人,在牛菘夫妻身上到处可见小石榴咬挠的伤痕。尽管如此,北京来的专家却称他们是在创造奇迹,像小石榴这样的病情今天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属罕见。
石榴吃饭挑人、挑食,除非是爸妈喂其它人概不张口,小石榴每吃一口饭就要得到家人的拍手叫好,小石榴唯一给人的反应就是摆手、鼓掌、摇头、高分贝的刺耳尖叫,让小石榴吃顿饭不知要花费家人多大精力,牛菘和党兴林常常为他累得精疲力竭,痛苦不堪,每天不管工作再忙再累俩口子就像演接力赛一样的给石榴喂饭、按摩。为了照顾石榴牛菘已记不清多少次蒸馍熬干了锅,温奶温烧了锅。尽管如此,夫妻俩却把此当作乐趣无微不至的关怀、关爱着小石榴。每当外出小石榴不想走时,党兴林就会把她高高的举在肩上驼着走,或者哥哥会抱着背着,只要小石榴开心。如今小石榴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牛菘一家当中,不是亲生似亲生。
如今小石榴成了一家人的牵挂和难以割舍的亲情。为了照顾小石榴牛菘不知多少次放弃了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哪怕是一次短暂的外出她都始终放心不下。
那一次,牛菘受平顶山市石龙区领导邀请前去搞文艺创作,临走前他把石榴托付给了丈夫和婆家爹娘照料,一切安排妥当她才放心前去。石龙区为了使牛菘能静下心来搞创作专门在宾馆开设房间,并安排专人陪同好吃好喝的招待。可到了第二天下午她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于是她在采访结束后决定带足采访资料回家创作。谁知她车刚到汝州丈夫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说小石榴放在家里让患老年痴呆症的娘照看不放心被他带到了汝河治理工地,在这里风尘漫天,眼错不见就找不到她,很危险。听到这里牛菘是又好笑又好气,但又无奈当她看到满身泥土的小石榴时一把抱进怀里止不住泪水涟涟。
小石榴在为一家平添无尽烦恼的同时也为一家人带来了快乐,小石榴成了一家人的最爱,烦恼并快乐着。
就这样,十五年来爱心一直在她们全家传递着。丈夫只要下班回到家要么接过石榴娇嫩嫩地抱在怀里,要么忙着拖地洗衣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婆母娘从乡下老家过来当起了石榴的专业“保姆”,就连儿子也会给石榴喂奶、摇铃铛照看石榴。有一次她们在家门口的草地上乘凉,老天突然变脸暴雨骤降,她抱起石榴就跑,把儿子落在雨地里,儿子跑回家时,浑身上下全淋湿。她给儿子擦着头上的水心疼地说:“儿子,妈对不起你,俺只顾跑石榴把你也给忘了,”儿子说:“没关系,我会跑,石榴不会跑嘛!”如今在厦门上大学的儿子只要打通电话就会问妈:“石榴呢?近些天又学能(处)没有?”
石榴给牛菘一家带来无尽“灾难”的同时,也丰富了她的编剧生活,也给她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创作源泉和创作激情创作收获。2005年以来,她先后创作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谁家灶房不冒烟》《月上柳梢头》等30多个剧目等在国家、省和平顶山市获奖。
小石榴就是在这样爱的环境里、氛围中一天天健康快乐地长大着。小石榴是不幸的也是是幸运的,我们为她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感到幸福和欣慰!
愿汝州才女牛菘有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
《汝州才子屈江北》
日前,从河南省文化厅传来喜讯:由汝州市曲剧团参赛的曲剧《天青梦》在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上荣获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奖”,屈江北、牛菘获河南文华剧作奖,桑艺获河南文华导演奖,赵红梅、韩志国、蔡磊获河南文华音乐创作奖,朱旭光获河南文华表演一等奖,李清获河南文华表演二等奖,韩建章获河南文华表演三等奖。
该剧讲述的是:清末举人温宣老无意间得到一件宋代汝瓷珍品,被汝瓷之美征服,后兴办瓷厂,试烧汝瓷。温宣老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他捡来的弃婴温拾娃,一个是寒门子弟李振邦。温宣老孙女温如玉,自幼父母双亡,她母亲临终托孤给她姨妈孟素娟。温拾娃垂涎师妹姿色,行为不端,被逐出师门,温宣老将温如玉许配给李振邦为妻。后日本女特务稻田枝子,骗取李振邦信任,上门强索汝瓷,当上警察局大队长的温拾娃为虎作伥,带队逼迫。温宣老为护国宝,血洒瓷厂,李振邦被诬“盗窃财物”锒铛入狱。李振邦不忍妻女为汝瓷受难,告诉了温拾娃藏匿真宝的秘密。日本大佐田中和稻田枝子带日军包围了瓷厂,李振邦良心受谴,挺身护宝,惨死敌手。幸得“戏疯子”八里岔带领八路军先遣队赶到,全歼日军,将国宝和温如玉转移到抗日根据地。《天青梦》剧本统筹姚金成,编剧屈江北、牛菘,导演桑艺,音乐总监梁献君,作曲赵红梅、韩志国,舞美设计陈彦博、张卫东,朱旭光(饰温如玉)领衔主演,主要演员有李清、刘爱云、韩建章、张春甫、张丽娟、李芳东等。该剧以深厚的汝瓷文化为底蕴,以“三代人喋血护宝”为主线,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旨,彰显汝瓷的艺术魅力以及汝瓷人的崇高品格。
2017年7月17日晚,汝州市文化体育中心剧场内座无虚席。由汝州市曲剧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曲剧《天青梦》首次公演。这是有史以来汝州人自编自演的第一部以国宝汝瓷为主题的大型原创曲剧。剧情一波三折,催人泪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演员感情投入,演得活灵活现,自始至终掌声雷动,受到原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纪委书记尹晋华,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明义等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原汝州的老干部回来了,汝州的艺术家回来了,汝州市领导来了,汝州的曲剧人都来了!
屈江北、牛菘是两位超越现实功利的作家,这种对自我形象的重塑可能更符合屈江北、牛菘性格的本相。在当代文学领域充满媚俗功利的市侩习气中,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经相当高远,在作为作家的屈江北、牛菘看来,人的高贵气质并不表现在梅妻鹤子式的隐逸之中,高贵与高雅并非同一个词,真正高贵的人,是脚踏在苦难大地上,对贫贱善良的人怀有深切同情,并能够真诚帮助别人的人。尽管这种高贵行径在举世滔滔中很不合时宜,很可能被某些聪明人讥讽为向风车开战的唐·吉诃德,但屈江北、牛菘愿意做这样的人。
《天青梦》这部厚重之作的创作成功是遵循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艺术规律的结果。屈江北、牛菘既尊重历史,又敬畏历史,将艺术真实根植于丰厚的历史真实的土壤里,受到了历史真实营养的滋润。首先,这部作品展现了十分丰富的真实历史事件,营造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如剧中的汝瓷、汝河、温泉、风穴寺等等,这些所展现的或在背景中叙述的真实的、鲜活的历史事件和汝州的风土人情营造了全剧真实的历史氛围。其次,作家充分展开艺术想象和“有意味”的艺术虚构,从而构成了这部作品。“潘汝玉”虽然是作家想象出来的虚构人物,但绝对不是脱离历史和生活胡编乱造出来的,她是真实的,是众多汝州人的代表、缩影和典型。她的一系列英雄事迹,有的是历史史实,作家进行了审美化处理,有的则是将可能会做的事进行了艺术的虚构,这些虚构的事件紧密地与历史生活相结合,是在当年的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这样的艺术虚构是对历史氛围真实性的审美化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使这部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更加真实可信,也使作品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完美统一。
屈江北、牛菘编剧的《天青梦》成功地塑造了若干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温汝玉更为突出。在汝州人心中,她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在敌人眼中,她是克星。她心怀大义、胸怀家国,是一位骁勇的战将,更是一个民族英雄。作家在对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时,成功地注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使其不断地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思想教育汝州人。对于反面人物的人物形象,作家也没有把他们图解化、概念化,而是将他们塑造成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圆型人物。
屈江北、牛菘编剧的《天青梦》真实地营造并再现了汝州大地的历史风貌,在剧本中创造了比较真实的历史氛围。作家尽可能去还原当年的历史风貌,重构了地域文化,对进一步刻画人物性格、再现汝州人民的历史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7日晚,汝州剧院内座无虚席。由汝州市第一曲剧团倾力打造的大型古装廉政曲剧《贤妻廉吏》首次公演。
“家有贤妻夫祸少,劝夫清廉留芬芳……”该剧跌宕起伏的情节、催人泪下的演绎,在观众中激起强烈反响,赢得观众“好”声不断,现场掌声雷动。“这是一部接地气的好剧,以古鉴今、感人肺腑,故事就发生在汝州市寄料镇妻贤庄,看这场戏的时候,很亲切。
这样的作品让人信服,让群众感觉到亲近,心灵受到震撼,是一部走心的好戏。”现场一位观众说道。
《贤妻廉吏》由汝州市著名剧作家屈江北编剧,国家一级作曲梁献军担任音乐设计。是根据汝州市寄料镇妻贤庄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一个原创剧,讲述了刘秀喝麦仁汤后,封贤妻的丈夫为县令,贤妻不断地吹枕头风,让丈夫当一个清正廉明、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好官。这是汝州市第一曲剧团继原创剧《天下父母》《亲娘后妈》之后,又一部精品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
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充分发挥优秀廉政文艺作品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弘扬曲剧文化,擦亮“河南曲剧”这块金字招牌,汝州市纪委联合市第一曲剧团打造了该剧。据市第一曲剧团团长夏天海介绍,他们自筹资金一百多万元,精心组建创作团队,加班加点,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一个多月,最终把该剧完美呈现给广大观众。首演结束后,该剧将作为廉政剧目由市纪委上报到省纪委,在全省进行巡演。
《一江情深一江歌》以丹江口市南水北调库区移民为背景,以古均州吕家河民歌为艺术轴线,用喜剧的手法,粗线条的结构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陈安迁、蔡虎玲、程世华、江水清等包保搬迁的移民干部形象,歌颂了丹江口市人民大义担当的移民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全剧剧情跌宕起伏,语言生动幽默,故事催人泪下。是一部歌颂、宣传丹江口市的力作。
戏曲以武当神戏表现方式,大量使用均州俚语方言和吕家河民歌,借用移民搬迁工程中移民干部与移民中发生的小事来表现移民的奉献精神和移民干部工作的艰辛,小处着眼,大处立意,以小见大。
首台南水北调移民大戏《一江清水一江歌》在湖北丹江口市工人体育馆上演,赶在新春佳节来临之前,为市民端出了一道文化大餐。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又是全国移民大市。为讴歌伟大的移民精神,展示丹江口市人民为南水北调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丹江口市组织策划创作了这台移民大戏,并又该市人民艺术剧院将其搬上了舞台。
戏剧《一江清水一江歌》以丹江口市库区大移民为背景,以南水北调移民搬迁为题材,以古均州吕家河民歌为艺术轴线,用喜剧的手法,粗线条的结构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陈安迁、蔡虎玲、程世华、江水清等包保搬迁的移民干部群像,集中展示何和歌颂了丹江口市人民大义担当的移民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是一台记录和见证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现代舞台戏剧。
一部调水史,满腔移民情。在两个小时的表演时间里,或喜或悲的剧中人物,让观众如痴如醉;亦唱亦演的表现形式,大量使用了地方剧种吕家河民歌,独具特色;鼓点、铜锣、二胡等乐器的加入,与剧情美妙地结合起来,更显张力;演员一律使用方言念白,融入了许多地方性词汇,让人忍俊不禁……观众普遍反映,该戏笑中有泪,很有感染力。
编剧屈江北对创作有独特地感受。他表示,自从在电视上看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为其恢弘的气势而震撼。当了解到在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工程中没有出现不文明拆迁和违法搬迁的现象,更是深受感动,决心要以此为题材写出一部好作品。他说,这部戏主要描写的是普通移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围绕着搬迁对移民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来展示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屈江北是汝州市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以感人肺腑的故事感染着无数观众。
屈江北家住汝州市米庙镇米庙村,这里是汝州市有名的“戏窝”,村里许多上年纪的人都会哼唱两段,他的父亲屈金聚就是一位爱拉弦子、能说会唱的乡间艺人。屈江北在上学期间耳濡目染,爱上了戏曲这门艺术。在他上高中时,一位老师见他有戏曲天分,就鼓励他写个戏曲剧本歌颂村里群众抗旱保丰收的感人事迹。屈江北在冬夜里点起蜡烛,奋笔疾书,花了半月时间写出曲剧剧本《山乡风云》,编排演出后在村里引起轰动,剧本送到当时县文化馆创作室,受到好评。此后,县里召开创作会,屈江北作为特殊代表受邀出席。1972年,高中毕业时,文化局领导因为他平时创作了众多作品,亲自驱车到他家里做工作,邀请他进入县文化馆创作组工作,并负责编辑内部刊物《红艺》。在他的带动下,郭进拴、常文理、彭中彦等当时的一大批青年文学爱好者纷纷投稿,形成一股创作热潮。后来,这批青年文学爱好者成为平顶山市和汝州市文坛的主力军。
屈江北回忆说,为了办好杂志,打开大家的创作视野,在1979年至1981年间,他邀请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光年,《人民文学》原副主编葛洛,《李自成》作者姚雪垠,《黄河东流去》作者李凖等一批当时文坛大家到临汝县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授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他清楚地记得,1981年冬天,听说姚雪垠在洛阳授课,就赶到洛阳。当他来到姚雪垠入住的招待所时,姚雪垠正在午睡,此时天空下着鹅毛大雪,为不打扰姚老休息,屈江北在雪地里一直站了3个小时,直到姚雪垠醒来看到他,问明情况后,姚雪垠深受感动。当他提出邀请姚雪垠到我市授课时,姚雪垠爽快地答应了。当天下午,两人就坐班车赶回汝州城。姚雪垠授课时,我市100多个文学爱好者冒雪听课。
在邀请的大家中,李凖的随和、风趣、幽默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时李凖住在县招待所,屈江北陪他去吃早餐时,李凖请他到西关桥头吃羊杂,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把锅盔馍撕开泡在碗里大口吃起来,像一个赶集的农村老汉一样随和。随后,他陪李凖逛了县城里的几个农贸市场,李凖深有感触地说:“到一个县城,必须要到农贸市场上看一看,这样,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就扑面而来了。”
在办刊物期间,屈江北还经常随着临汝县的一些文艺团体下乡演出,并为他们创作一些曲艺节目。当时,临汝县有一个曲艺队用架子车拉着道具走乡串巷,在城乡间演出非常活跃,演出形式也丰富多样,河南坠子、河洛大鼓、评书、相声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白天,他们自己搭建舞台,上台演出,晚上经常住在演出村子小学的教室里。一次,屈江北觉得浑身疼痒难受,打开手电筒一看,墙上黑乎乎一片都是蚊子,拍死一只,鲜血顿时溅在手指头上。屈江北为他们写剧本,还和他们一起演出相声。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们的好评。在这段时间,屈江北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曲艺作品300多个,为后来创作剧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1979年,他和别人合作的反映大峪山区优秀邮递员王天祥的三弦书《责任》在洛阳参赛演出,剧本获二等奖,演员获一等奖。1981年,他与郭进拴创作的剧本《抓阄分娘》被编入剧本集《新春小舞台》,由云南出版社出版。
在文化馆工作一段时间后,屈江北调入尚庄乡政府,在工作之余他仍然继续艺术创作。1989年,他编写的《杨六郎造酒》在《河南戏曲》杂志上发表。2001年,他创作的曲剧《李豁子劝婚》由省曲剧团排演,由河南省曲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刘艳丽、梅花奖得主杨帅学主演,由黄河音像出版社出版,先后共出版发行了8次。
2003年,他与郭进拴、牛菘合作的电视剧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他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颁奖仪式。
2003年,屈江北到汝州市文联上班,开始了新的征程。2005年,他和汝州市作家戴占柱、彭中彦、牛菘共同创作了反映汝州市曲剧波澜壮阔发展过程的电视剧剧本《天歌》,经过3年的打磨,这部气势恢宏的长篇巨制终于完成,并参加河南省委宣传部面向全国征集影视剧、舞台剧剧本活动,在670部作品中有3部脱颖而出,《天歌》名列其中,获得9万元奖金。此后,由屈江北创作的歌曲《老百姓的领路人》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歌曲大奖赛二等奖,在河南省委组织部组织的金大地文艺晚会上,央视签约歌手陈静演唱了这首歌曲。他创作的戏曲小品《好媳妇》,以带着公公改嫁的好媳妇秀娟的感人故事为主题,荣获了河南省群星杯小戏小品曲艺之周大奖赛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文化部在山东省威海市国际中心大剧院举办的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小戏大赛。2014年6月19日,从威海传来喜讯,《好媳妇》从全国25个省级单位选送的124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这打破了我省连续3届9年没有选上一个节目的局面,也是我市剧本第一次冲击国家级大赛。
屈江北创作的大型戏剧《丹江情歌》反映了丹江口水库移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受到湖北省的高度重视,作品排演后于今年2月份在丹江口市体育场首演,许多群众冒着严寒观看演出,获得好评。目前,该市市委宣传部正和屈江北商谈把该剧本改编成豫剧剧本,冲击国家级大奖。
屈江北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用自己饱蘸激情的笔墨,在5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共创作各类剧本80多本(部),在平顶山市级以上获奖50多次。
我们衷心祝愿屈江北这个汝州才子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