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十七】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1-09
100711

平顶山作家群·汝州方阵


       因历史上汝、鲁、宝、郏、伊归汝州管辖,汝州市1986年至2013年归平顶山代管,2018年以来继续归平顶山市管辖。文学汝军理所当然应归入平顶山作家群。文学汝军有他们的两位领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葛洛和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徐慎,他们都是喝汝水长大的,很关心、支持家乡的文学事业。他们有他们热心的护花培土人——市委、市政府重视,市文联支持。他们有他们的引路人和同盟军——汝州籍作家黎辛、李建彤、林蓝、鲁慕迅、王亚东、张文欣、张复兴、姚金成、郭进拴、冯团彬等。这支队伍阵容强大,单从他们编辑出版的《汝州文学志》重点介绍的作家就有:彭忠彦、常文理、陈建国、乔铁汉、郭鸿志、陈凝、相黎丽、屈江北、李建国、程欣会、高留柱、牛菘、陈冰、赵彦峰、李西萍、刘选民、乔当归等等。


       第一节  汝州文学作品

       汝州是一块神奇而又厚重的文化热土,文学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周代,汝州就是人类开化较早的地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诗篇,用歌声描绘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周南》篇内收入的《汝坟三章》,就产生在古代汝河两岸。到了唐代,出身于汝州的诗人刘希夷,其作品以歌行见长,标志着诗歌由宫廷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转变,传世名句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短暂的一生,著有诗集1卷,《全唐诗》收入其诗28首。另有文集10卷。在盛唐时代,以从江南移居汝州的沈千运为核心形成一个文学派别,被评价为“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由洛阳迁居汝州的祖咏,成为与王维齐名的田园诗人。安史之乱以后成名的元结落籍汝州,喜欢诗和散文。其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得到杜甫的极高评价。李白、李益也在汝州留下优美的诗篇。在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杨亿(974—1020)出任汝州刺史,写了大量的诗作。汝州的现代、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发展迅速,较为繁荣,呈一时之盛。

       公元20世纪30年代后期,汝州有两名青年知识分子投奔延安,成为红色文学家。一是黎辛,另一个是林蓝。黎辛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也出版有不少文学书籍。林蓝1945年创作系列短篇小说,形成短篇小说集《红棉袄》。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除写电影剧本外,也发表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在海峡对岸,汝州籍军旅作家李凤行在台湾出版16部文学专著。其散文、小说、广播剧本、电影剧本等多次获军队文艺金像奖。当代作家有徐慎、姚金成、张文欣等,其作品在省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在汝州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文学创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逐步焕发出蓬勃的青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汝州的文学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底,现代、当代汝州籍作者暨旅居汝州的客籍作者在市(地)级以上传媒发表古体诗513首、近体诗1029首、词751首、新诗574首、散文2104篇、短篇小说325篇、中篇小说28部,共出版文学著述201部。至2022年,这支作家队伍中,共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7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编剧)2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8人,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会员3人,汝州市作家协会会员186人。


        【刘希夷】(651—680)  字庭芝,唐初汝州人。希夷自幼勤奋好学,精通音律,善弹琵琶,能歌善咏。幼年丧父后,随母在外祖父家居住至20岁,始返归汝州故里。24岁登进士榜。但希夷不愿做官,遂入巴蜀,游三峡,下扬州,饱赏祖国山川美景,赋诗抒怀。这次长途旅行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刘希夷从江南游归,善为从军闺情诗,词藻婉丽,寓居东都洛阳,其诗艺达到极致,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其用词与意境与《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何其相似,然其辞气不弱于后者,年代上则早之千年,由此足见希夷洞察世事之深,文学造诣之高。所谓曲高和寡,尺泽之鲵难量江海之大,希夷之初不为人重亦难怪也。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 

       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80年)希夷从洛阳回汝州,大醉后被人用土囊压死,死时仅29岁,葬于风穴寺南。《全唐诗》收录刘希夷诗35首。

       刘希夷虽然在世上活得时间虽短,但文学成就却很大。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据《大唐才子传》记:有集十卷及诗集四卷。说明刘不仅在写诗有所建树,在其他方面也很有才华。《旧唐诗》艺文志《志第二十七·经籍下》记有《刘希夷集》三卷 。《宋史》艺文志记有《刘希夷集》四卷。

       清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代2200多位诗人的诗歌,计49900多首。刘希夷的诗排在第82卷,独占一卷,收录诗歌35首。


       【祖  咏】(699—746)  唐代诗人。原籍洛阳,后移居汝州。因在家中排名老三又叫祖三。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为人狂放不羁,与王维友善,相互常有唱和。开元九年,赴长安参加考试未中。祖咏离开尚书省时,写下了《尚书省门吟》:“落去他,两两三三戴帽子。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此事当时轰动很大,祖咏的才气和自负亦随着那些返家的落第举子传播各地。

       开元十一年(723年)底,祖咏第二次进京赴试。次年正月,登杜绾榜进士,经宰相张说推荐为驾部员外郎,掌管舆辇、传乘、邮驿之事。因张说当时不但在政治上居宰相之位,而且是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尤重词学之士,一批文人学土如张九龄、贺知章、王维、王翰、卢象等常游其门,祖咏被张说看中,使他得以与张九龄、王翰等名诗人交往。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张说罢知政事,失去了宰相职位,他提拔的一些人先后或罢官或贬职。祖咏被免官后,回洛阳家中闲居。同年,王翰贬至汝州任刺史,上任路过洛阳时看望了祖咏。闲居无事的祖咏就送王翰上任,顺便游玩了汝州的名胜,被汝州秀丽的山河所吸引,想起了晋代诗人陶渊明,于是他回洛阳变卖了家产来到汝州,在王翰的帮助下购地建起了自己的汝坟山庄,过起了田园生活。尽管他迁家至汝州的原因是 “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独愁常废卷,多病久离群” (《汝坟别业》) 。但“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的田园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全新的世界,使之从困惑中解脱了出来。山水秀丽的汝州,让他从城市的喧嚣中返了清新和自然。他在《田家即事》中描述的隐居生活的确让人中陶醉:“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余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当然,在汝州隐居的祖咏自然也少不了文友的拜会,他的汝坟山庄成了来往诗友的休闲之所。在洛阳任河南府司的卢象专程到汝州看望他。他在《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记下了这件事:“淹留岁将晏,久废南山期。 旧业不见弃,还山从此辞。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非君一延首,谁慰遥相思。”后来王翰再贬仙州(今叶县)任长史,他们仍然互相往来。一年秋天,王翰到汝州看望他,他心里非常高兴,一气写成了《 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秋天闻好鸟,惊起出帘帷。却念殊方月,能鸣巳后时。迁乔诚可早,出谷此何迟。顾影惭无对,怀群空所思。凄凉岁欲晚,萧索燕将辞。留听未终曲,弥令心独悲。高飞凭力致,巧啭任天姿。返覆知而静,间关断若遗。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因公干路过汝州,拜会了祖咏,在祖咏的陪同下畅游汝州香积寺(风穴寺),写下了《过香积寺》的七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在汝坟山庄留宿祖咏,与之促膝畅谈。他在《答王维留宿》一诗中写道:“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祖咏26岁移居汝州,以渔樵自终,终年46岁,葬汝坟山庄附近。他一生写了无数诗篇,《全唐诗》卷313收录36首,卷869收录1首。明人辑有《祖咏集》。其中大部分是在汝州所作。

 

       【沈千运】(713—757)  盛唐著名诗人。原籍浙江吴兴人,后移家居汝州北山洗耳河畔,时称“沈四山人”。他出生寒门,自幼聪慧,发愤苦读,想跳出龙门。多次到京城参加科考,但屡试不中。沈千运性行端直,当时又值权臣当道,朝事日非,仕进无门,年近五十却没混上一官半职,遂决意效许由归隐。他在《汝中言怀》诗中自述一生困顿穷迫及失意怨怅心境:“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顾此烦知己,终日求衣食。”他隐居汝州北山之后,不少诗友去探望,不明白他隐居的原因,想帮他走仕途。他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

       沈千运和高适是好朋友,常相互吟诗唱和。天宝九载(750年)高适任封丘县尉,曾来专程造访,临别高赋《赠别沈四逸士》诗道:“沈侯未可测,其况信浮沉。十载常独坐,几人知此心。乘舟蹈沧海,买剑投黄金。世务不足烦,有田西山岑。我来遇知己,遂得开清襟。何意阃阈间,沛然江海深。疾风扫秋树,濮上多鸣砧。耿耿尊酒前,联雁飞愁音。平生重离别,感激对孤琴。”高适尊称没有官职的沈千运为“侯”,足见对他的尊敬。沈千运隐居汝北之后,曾去看望高适,并将诗作《山中作》送给高适:“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迩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何者为形骸,谁是智与仁。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离别时高适赋《还山吟》回赠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对他的隐居表示理解和支持。

       《唐才子传》卷二这样评价沈千运的诗:“工旧体诗,气格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他的诗作反对华艳时风,追求质朴自然,气格高古,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王季友、于逖、孟去卿、张彪、赵征明、元季川等志同道合的诗友,形成了一个学派。乾元年间,元结将这七人的诗编成《箧中集》,沈千运在这七人之首。元结认为当世文风“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以流易为辞”,“丧于雅正”,而对沈千运能“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穷老不惑,五十余年”大加推崇。明代胡震亨谓沈千运诗“刊落文言,泠然独写真意”(《唐音癸签》),指明了他不事声律彩藻、惟写真情实感的作风。

       沈千运一生写无数诗,《全唐诗》仅收入5首,但其中4首是在汝州所作。第一首《感怀弟妹(一作汝坟示弟妹)》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弟弟妹妹的手足之情

       至德二年(757年),喜欢诗词的李亨继位不久,就派人带着礼品来到汝州请他去京为官,但沈千运已经死在汝北山居的家中。

 

       【黎  辛】(1920—2021)  临汝镇人,原名郭有勇,笔名解清,中共党员。自幼长期随父在开封上学。1936年,他在开封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他在开封读高中时,因参加救亡运动和编辑出版救亡刊物,被学校“勒令休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穆青、田稼丰与河南旅沪同学会的曾克、柯岗等人合编《争存半月刊》,又创办《战时学生》旬刊,发表了范文澜、稽文甫、高寒(楚图南)、王兰西、周震中、田涛、张艾丁等人的文章。

       1938年,黎辛投奔延安,当年8月6日进入抗大总校学习,1940年至1941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后,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二野随军记者,中南局《长江日报》创办者、副总编辑,局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兼文艺处副处长、处长兼中南大行政区文化局代局长、代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肃反领导小组成员、审干委员会牵头人,中宣部党委副书记。1958年被划为反党集团成员,1960年摘掉右派帽子,任广东省作协创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恢复小组”(起党组作用)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外联部主任,中宣部文艺局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1988年,任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延安文艺学会顾问。

       黎辛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时,发表了《白毛女》《吕梁英雄传》《王贵与李香香》《李国瑞》和话剧《打石门墕》,写过十篇推荐新人新作的稿件。1956年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著有《书与电影评介》《怎样写特写》《深入开展抗美援朝的创作运动》《西瓜兄弟》,编辑《水落石出终有时》《走在延安的大道上》等作品。《西瓜兄弟》入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语文课本。近年至2010年底,发表回忆秦邦宪(博古)的稿件约20万字。

 

       【林  蓝】(1920—2002)  当代女作家,原名步涵,乳名王嫦娥。少年时代在开封师范附小和开封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就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蓝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的文学系学习,后任鲁艺文学系助理员,并在鲁艺文运研究室工作。1945年,林蓝到东北解放区,先后在辽西省委下乡工作团、松江省尚志县元宝屯区委工作,做过《东北日报》的记者和《松江农民报》的编辑,参加清算反霸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接触了广大农村的实际生活,了解了东北人民的苦难。在此基础上,她创作出系列短篇小说《冷子沟的斗争会》《桂屯的沉默》《红棉袄》和《高三柱娶媳妇》等,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红棉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蓝到北京,先后任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专门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1953年写了反映少年儿童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的电影剧本《祖国的花朵》,后拍成电影,并荣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55年出版长篇小说《杨永丽的江林》。1958年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赵小龙的故事》、美术片剧本《宝衣》和《红军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红军桥》拍成了电影。同年她还将其丈夫——作家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拍成电影。

       1979年周立波去世后,她编辑周立波的遗著,工程浩大,殚精竭虑,历时5年,于20世纪80年代初编辑出版《周立波文集》5卷、《周立波选集》7卷以及《周立波小说选》《周立波鲁艺讲稿》《周立波三十年代文学评论集》等,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了永久性贡献。此后她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创作。1980年她在《电影创作》第7期发表了旧作美术片剧本《神奇的谷种》。1981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纪念周立波的长篇散文《战士与作家》。1984年5月在《电影创作》上发表儿童电影文学剧本《童年泪》。2002年12月25日病逝于北京。

 

       【李凤行】  1926年生,汝州市寄料镇妻贤庄人,山西进山中学高中毕业,台湾著名散文家、小说家。1950年,随国民党军由海南岛去台湾定居。1960年在军中广播电台高雄台任编辑、股長,后又任《中国时报》高雄特派记者、正声高雄台副台长等职。1986年退休后,与杨涛等创立葫芦出版社。其散文、小说、广播剧本、电影剧本等多次获国军文艺金像奖,并获电影基金会电影剧本奖、纪念黄自音乐作词奖、高雄市文艺奖(散文、诗歌)等30多种。

 

       【徐  慎】(1933—1993)  汝州城区老二门街人,著名作家,中共党员,高中毕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9年毕业于开封中学。参加工作后,历任上蔡县人民银行农贷员、营业所主任、农村金融股股长,信阳专区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营业所主任,《奔流》杂志编辑,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5月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发表有短篇小说《初春时节》《宋丹霞之死》,中篇小说《三个年轻人》《锁不住的春光》《红军洞》《鸡鸣镇风云》等。著有《初春时节》《金银花》《红军洞》《难判的离婚案》《鸡鸣镇风云》《夺不走的孩子》《徐慎小说选》《黄犬奇案》等。小说《换了人间》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作品奖,电视剧剧本《红军洞》(已录制播出)获1980年全国儿童电视剧奖,中篇小说《红军洞》获198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作品奖,《鸡鸣镇风云》获1986年中南五省区优秀图书奖,《小放牛轶事》获198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情”奖,《卖鸡的小姑娘》获1984年上海优秀作品奖、河南省第三届少儿作品奖。

       徐慎于1993年11月20日在郑州逝世。生前为省杂文学会第一届理事。

 

       【张文欣】  1948年生,汉族,汝州市城北老刘庄村人。中共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主席,《牡丹》文学杂志主编。河南省文联第五届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届理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洛阳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洛阳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市优秀专家。现任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1966届临汝高中毕业,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陕县观音堂煤矿子弟学校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洛阳师院中文系学习,1981年毕业后到豫西师范任教。1982年调入洛阳地区文联《洛神》编辑部工作,先后任编辑、副主编。1986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到洛阳市文联工作,曾先后任组联部主任、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并兼任《牡丹》文学杂志主编。一直从事文学编辑和文学艺术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组织领导或策划、参与了许多重大文学艺术活动, 为培养文学新人,发展文学队伍,为繁荣洛阳乃至整个豫西地区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个人和洛阳市作家协会先后荣获省优秀文学组织工作奖;主编的《牡丹》文学杂志因成绩显著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和河南省文联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新闻出版报》曾撰文赞扬;个人还曾荣获河南省文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中国作家》《十月》《莽原》《山西文学》《春风》《野草》《牡丹》《洛神》《洛阳师院学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文学评论100多万字。著有报告文学集《灿烂人生》《大路歌》《时代记忆》,散文随笔集《秋水红尘》等。主编纪实文学集《医林撷英》《浴血浴火的岁月》、文学丛书《河洛文丛》等。中篇报告文学《灿烂人生》获《莽原》文学大奖和《莽原》风采杯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集《灿烂人生》获洛阳市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中篇报告文学《新世纪的马金凤》获第二届中国世 纪大采风报告文学金奖,散文《我和一个城市的两本刊物》获《人民文学》征文优秀作品奖,另获其他多种奖项。《文艺报》《新民晚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洛阳日报》等媒体都发表过对他作品评介的文章。著名作家、评论家南丁、闫连科、叶鹏等都曾撰文评介过他的作品。作品被多次选载,转载,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和韩文。他以其文学造诣和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艺术组织工作方面的业绩和贡献,在洛阳和河南文学艺术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产生了较大影响,是目前洛阳文学艺术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姚金成】  1948年10月生,汝州镇东街人,“老三届”下乡知青,曾在原临汝县文化馆、文化局工作,198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1985年调入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工作。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现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艺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大型艺术文化刊物《东方艺术》总编。并多次担任文化部国家艺术奖(如第五届中国京剧节、国家舞台艺术年度资助剧目、优秀保留演出剧目等)专家评委。

       姚金成为河南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活跃的剧作家、编辑家和影视策划人之一,在全国戏剧文化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其主要代表作有豫剧《香魂女》《村官李天成》《蚂蜂庄的姑爷》《曹公外传》《闯世界的恋人》《西门风月》《悠悠我心》,越剧《韩非子》(上海)、锡剧《浣纱谣》(江苏)、婺剧《赤壁周郎》(浙江)、话剧《承诺》、评剧《月嫂妈妈》(河北)等二十多部。其作品曾先后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届四项)、中国电影华表奖、河南省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大奖(四项)、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等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并获河南省政府记大功一次。其作品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有的已成为豫剧的“新经典”。尤其是《村官李天成》和《香魂女》两剧,多次在北京、上海演出引起轰动,获得中央领导和文化界、新闻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在《村官李天成》演出现场对其采访,该剧被誉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为新世纪河南文化赢得了地位和尊严”,“是中原文化崛起的先锋”。

       其担任总编的大型艺术文化刊物《东方艺术》以精品化、高档化的专业品质,在艺术文化界广获好评,为同类刊物中的翘楚。其参与策划、担任撰稿的大型文化系列电视片有《重读大黄河》《凝望河南》《品牌的故事》等。其影视剧作品有电影故事片《二亮浪漫曲》(长影厂拍摄)、电视剧《恩怨夫妻》《刘少奇的风云岁月》等。

 

       【郭进拴】  1958年生, 河南汝州人。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又毕业于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历任临汝镇文化站站长,《豫西报》副刊主编,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其业绩收入《世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散文集《汝州风貌》,长篇纪实文学《从市长到死囚》《大潮风流》《天地人心》《为了中国的钛城》《尚将白郎传奇》《我的作家梦》《毛汝采传奇》《湛河大决战》《村魂》,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云帆济海》《共和国的脊梁》《太阳石之歌》《光明的事业》《壮歌风云录》《神奇的土地》《乡情老更深》,中短篇集《寻梦伊甸园》(合作)、《春妞儿和她的姐妹们》,剧本《抓阄分娘》《杨六郎造酒》、十集戏曲电视剧《无品乡官》等。长篇报告文学《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建党80周年评奖一等奖,报告文学《力拔山兮气盖世》获河南省纪念建党70周年征文特等奖,散文《直挂云帆济苍生》获1993年河南省优秀广播作品一等奖、《中州新星》获1991年河南省征文一等奖,《料器花赋》获1990年河南省明星杯征文二等奖,戏剧剧本《巧遇》(已公演)获1989年河南省职工文艺汇演二等奖,《我的作家梦》获全国首届明星杯文学大奖赛金奖等,其作品曾获奖共20余项。

 

       【汝州历代文学著述】  自唐代至今,汝州籍作家和定居(或客居)汝州的作家共出版各种体裁文学专著216部,其中古代书籍16部,现代、当代书籍201部。(见下表)

 

       汝州籍及定居(或客居)汝州作家文学著述表

 

姓    名       出版著述名录

刘希夷     《全唐诗·卷八十二》《刘希夷集》

祖   咏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寇   瑊     《奉使录》

张维新     《砭己名言》

任   枫     《石因 庄诗集》《琐记》(20卷)

张   硕     《嵩阳诗草》(四卷)

王   墀     《松雪斋诗集》

阎   岱     《东岳诗草》

马超凡     《兰谷诗稿》《兰谷诗续草》

马振理     《卧云堂诗稿》

毛鹤章     《洗心集》

陈光朝     《汝州诗草》

曹卓然     《旷曦山房文集》(10卷)

黎   辛     《西瓜兄弟》《书与电影评介》《谈谈批评的方法》《思想杂谈》(第一集)、《怎样写特写》《深入开展抗美援朝的创作运动》

李凤行     《茶事茶话》《中国民间艺术》《茶事春秋》《名医外传》《爱与罚》《陋窗小品》《中国诗词故事》《洪炉小语》《郑板桥外传》《三国与现代》《细说开门七件事》《中药传奇》《金圣叹的狂诞》《脊梁挺立人生》《说唱艺术浅说》《十二生肖的传奇》

林  蓝     《杨永丽和江林》《红棉袄》《林蓝作品选集》《祖国的花朵》《赵小龙的故事》《暴风骤雨》(电影文学剧本)

姚时祺     《岁月沧桑——一个家族的百年记忆》

鲁慕迅     《慕迅题画诗稿》《清茶谈艺》

姚金鼎     《续资治通鉴》

杨天定     《征途放歌》

徐  慎      《初春时节》《老虎布袋》《宋月霞之死》《三个年轻人》《锁不住的春光》《红军洞》《奇冤记》《鸡鸣镇风云》《赵春娥的故事》《夺不走的孩子》《难判的离婚案》《徐慎小说选》

张进才     《晨曦集》

王亚东     《小英雄闯敌营》《艾姑的传说》《太平军战斗故事》《忽必烈》《龟兔钓鱼》《龟兔赛力》《智斗狐狸》

陈文杰     《岁月如歌》

张复兴     《冤家小传》《中岳枪声》《洛阳牡丹故事》《少年本色》

魏恩照     《古名文赏析》

王化一、高  彦      《风穴古诗选》

李志强     《烈女牌坊》

张宗政     《夷斋初集》

李泉海     《魂归风穴寺》

牛曰诚     《岁月漫笔》

郭东山     《一个小小人物的记忆》

张文欣     《秋水红尘》《医林撷英》《灿烂人生》《浴血浴火的岁月》《大路歌》《时代记忆》《河洛文丛》《丹心铸艺魂》

姚金成     《三更奇案》《赌海丢魂记》《叩别黄土岭》《悲欣交集——姚金成剧作十二种》

陶忠信     《时光六弦琴》

常文理     《山风》《红旗飘在井架上》《橄榄血,情人泪》《神奇的土地》《情人的滋味》《手托朝阳》《汝窑传奇》

魏国正     《乾坤颂》

李建良     《守望健康》

乔铁汉     《水怪》《殊途》《素描县乡村》《不可遗忘的村庄》《桐树岭》《北鸟南飞》

李丙需     《一个八三四一战士的回忆》

陈  锋     《生命流程》《阅读风起处》《日月滚石》《岁月警示》(主编)、《当代杂文五十家》(主编)、《开花的课桌》(主编)、《芝麻开门》(主编)、《智慧的琥珀》(主编)、《风景在窗外》(主编)、《哲人的微笑》(主编)、《穿越时空》(主编)、《白雪塑像》(主编)、《牵你的手儿飞》(主编)、《散文拔萃》(合编)、《作家的读书生活》(合编)、《中外名著书话》(合编)、《微型小说佳作二人谈》(合编)、《二十家散文小品》(合编)、《诺贝尔文学奖巡礼》(合编)

陈  雪     《美丽的孤独》《近庖斋韵稿》《红楼轶梦》《报春谣》《映雪集》《汝州市文学志》

萧根胜     《感受美国十五天》

郭进拴     《汝州风貌》《太阳石之歌》《美女山,美人河》《云帆济海》《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闪光的足迹》(上、中、下)、《陈宝泰传》《鹰击长空》《基石礼赞》《洪流滚滚》《鹰城理财人风采》《壮歌风云路》《天地人心》《大山作证》

申甲由     《茵陈》《泰山雨》《山高人为峰》《梦断汝窑》

郭鸿志     《天鹄》《人性》《穗拾心灵间》《走进湖浪山——汝州虎狼爬岭初探》《夷园里的故事》

马全胜、李自平     《时代人物》

彭中彦     《黄金女》《天爱》《国医外科大师——宋金庚传》《乡情似火》《爱心圣火》《窑祭》《古韵汝州》《坚韧的守望》《历史的跨越》《街长梁贵生传》《神剑雄魂》《曲行天下》《乾隆御题汝瓷诗赏析》《青精灵》

冯团彬     《当代诗人处女作》《凝望》《新世纪风流曲》《华夏旅游》《大洋文丛》《澳华文萃》

赵俊杰     《箕山小吏》《忠实》

李志军     《血脉的回响》

王俊刚     《半农诗词》

张民周     《记忆之城》《岁月的眼睛》

张运奇     《黑色的诱惑》

陈  凝     《凝听花语》

康景丽     《桃花雪》《遇见》

于志锋     《诗化人生》《花开的声音》

张书乔     《飞翔的眼神》《岁月的枝头》《失散的珍珠》《人生的宝石》

李学恒     《热血春秋》《虎狼爬岭——远古大洪水的遗迹》《新世纪的一声春雷》

康建标     《有雨飘落》

李伟恒     《豫西狂飙》

李许要     《反射》

怡   萍     《边走边悟》

邢根立     《风雨人生——邢根立心语》《求解生命——邢根立心语之二》《岁月如歌——邢根立心语之三》

潘慧敏     《客居散记》

李梅英     《老梅春晖——李梅英回忆录》

刘登基     《相亲之》《易失的青春》

杨占营     《望嵩楼诗文辑注》(上、下)

李晓伟     《涮三国》《浅吟低唱》《渐行渐远》,《舌染清欢》、《蟒川云水谣》

孙利芳     《素心芳语》

郭营战     《野孩子 木槿花》

薛志民     《仁医追梦》《我的语文教学之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十八】

下一篇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