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观音菩萨传【第十四回】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0-26
49202
       话说一班百姓,因为要瞻仰妙善公主的玉容,故她足迹所经,大家都如巨浪一般地涌过去,毕竟人数太多了,花木雕栏之类,不免受到损伤。这并不是百姓的不顾公德,却因此更见他们对于公主的热情。后来听说是国王驾到,大家方才纷纷散去,其实此时楚庄王方才出宫哩!
  妙善公主听得父王驾到,即忙站起身来,带领了一班尼僧,鱼贯地出了禅堂,一直来到山门,预备接驾。大约候了一个时辰,才见清道的飞骑赶到,接着护卫执事蜂拥而来,提炉香袅,御盖风摇,王驾已到,大臣追随于后。三位公主带了一众尼僧,当道跪拜迎驾,那班观礼的百姓,也都匍匐道旁,肃静无哗。
  楚庄王的御辇,直到天王殿前才停下。出了辇,便径往禅堂休息,众大臣都在外边侍候,三位公主又重新见过驾,分侍左右。坐了一会,楚庄王便命各殿点齐清香明烛,待我先行拈香,然后替三公主剃度。下面一声答应,隔不多时,报说已预备停妥。  
  楚庄王便起身,带了三位公主先行来到正殿,文武百官后随。正殿拈过香,又到罗汉堂,又到伽蓝阁,都拈过了。其余天王殿等处,派各大臣代拈,然后回到大雄宝殿。
  一班尼僧已撞钟击鼓,朗声念佛,楚庄王在偏首里坐下。
  妙颜公主站立上首,手中捧定玉盘,盘中放着一把锋利金刀;妙音公主站在下首,手中捧定一个钵盂,盂中盛着半盂清水;保姆、永莲也分立两旁,一个手中捧着黄色袈裟,一个手中拿着僧鞋僧帽;大家都凝神摒息,眼观鼻,鼻观心,寂静无声。那时三公主已到僧房中换了平民服饰,杂在尼僧队中,一同念着法赞。
  观像官上殿,奏称良辰已到,楚庄王便命宣妙善公主上殿,奉行大典。那时,自有执事人等打着一对长幡,携着一对提炉,到尼僧队里引了三公主来到楚庄王面前,跪拜如仪。
  楚庄王开言道:“儿啊!此时我和你还是父女,隔一会儿就是陌路人了!但愿你出家之后,坚心修行,光大佛门,使后世敬仰。更愿你能够得道正果,肉身成佛!更愿广布佛法,救度世人!如今你且到佛祖跟前去虔诚发过愿心,然后待为父的替你剃度。”
  公主又拜了三拜,站起身来,走到佛座之前,倒身下拜,默默通诚祝告,发过了愿心。然后回到楚庄王跟前跪下,楚庄王在白玉盘中取过金刀,一面将妙善公主的头发向四下分开,使披下露出顶门,一面就在她顶门上剃了三刀。这么一来,不由他一阵心酸,两股热泪,破眶而出,手中的刀,震震欲坠,再也说不出半句话来。
  旁边的执事尼僧,见了如此情形,生怕金刀堕地,便跪上一步,在楚庄王手中接过刀来,将妙善公主的头发,一阵“苏苏”地剃,瞬息之间,已变成一个光头。
  楚庄王于是又在二公主手里取过手巾,从钵盂中蘸了清水,在光头上揩拭一周,又亲自取过袈裟,替她披上,又赐了僧帽。妙善当场换好,合十拜过了楚庄王,站起身来重又参拜佛祖,此时她竟与众尼僧一般无二。 
  楚庄王睹此情形,不忍久留,便命排驾回宫,二位公主跟随在后。妙善率领群尼,一直送到天王殿外,各各匍匐于地。
  妙善口称:“贫尼妙善率领全寺僧尼,恭送我王御驾,愿我王万寿无疆!”
  楚庄王与两位公主,一听如此称呼,心上又不由得一阵说不出的难受,话也哽住了说不出,只将手招了一招,各自登辇而去。妙善见他们去远了,这才站起身来,带领群尼回到寺中不表。
  再说那一班观礼的百姓们,见如此大典已告完毕,再没有什么可看了,便也扶老携幼,呼男觅女地纷纷散去,寺中这才清静下来。
  从此以后,妙善公主变成了妙善大师,安心住在白雀寺中,虔诚修行。贴身又有保姆和永莲二人作伴,服侍的人,又都是旧时宫女,故她视此白雀寺,无异就是西方乐土。
  但那一班常住的尼僧,虽然一般地会得诵经念佛,对于佛家的奥旨却没多大了悟。因此,妙善大师便在课诵参禅之外,每逢余暇,就和她们讲经说法,随时加以指点。又定每逢三、六、九日为演讲之期,全寺众人须齐集讲堂,听宣佛旨。就是方圆左近的在家人,如其有心向佛,愿意来听,也并不拒绝,还备了斋点供这班人果腹。  
  如此一来,到了三、六、九的讲期,就有许多远近贫民,纷然而集。在他们的初志,不过是吃些斋点,并不是诚心来听什么佛经。但经不起这位妙善大师,妙舌生莲,把许多愚顽之心,渐渐地凿开了窍,大家都有些觉悟,信心也就深切起来。那些起初为了图口腹而来的贫民,到此竞得听经之癖,大有非听不可之势,并且还替她宣扬传说。故三、六、九讲期的听众,也一期多似一期,真如山阴道上,络绎不绝。国中信佛的人,也就逐渐增多起来了。
  若照常情而论,出家人本就受十方的供养,如何她却反其道而行之,供养起十方信众来呢?一来这白雀寺中,置有良田千顷,衣食丰足,不必要人家斋供;二来妙善大师的主旨,就在于感化愚顽,拯拔苦厄,光大佛门,若不是此,决不能吸引群众。
  好在钱多也没用,备办些斋点,究竟所费有限,所造的功德,却非常宏大,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么一来,连城中的贫民也闻风而来,讲期竟如集市一般,大香山下,也生气勃勃了。
  光阴易过,转瞬之间,已是冬寒天气,北风肃杀,刺人肌骨。那一班贫民,身上没有棉衣,禁不起冷气的侵袭,多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因此,听讲的人,一期少似一期。妙善大师得知其故,不觉侧然心悯!便命人入城去买了许多布匹棉絮,亲自加以剪裁,裁成大小不等的袄裤数百件,分交全寺僧尼侍役去缝纫,到底人多手快,不几天已经做完。又命安下大锅,每逢讲期,预先煮下几斗米热粥,待大家饱餐一顿,再上讲堂。凡是没有棉衣的人,就将袄裤分给他们,大家既有了棉衣御寒,并且在风中走冷了,又有热粥可吃,再也不愁什么,于是听讲的人,又重新增多起来了。
  话休絮烦,如此大家替她宣扬传说开去,全国的人民,都视这座白雀寺好像慈善机构一般,一班赤贫如洗,毫无依靠之人,竟有不远数百里老远赶到大香山来,投身白雀寺。这位妙善大师却一视同仁,凡有出家的尼僧来投,一概收留寺中,也不讲什么三餐一觉的话,他们不想走,也不去赶他们,由他住到几时,好得禅房广大众多,不愁容不得。至于在家人老远来投的,其间男女老幼都有,寺内自然不便收留。妙善大师又每人发给竹木柴草等材料,叫他们自去大香山麓择地搭盖茅舍居住,每人各给些本钱,叫他们去自谋生计,好有个糊口之资。
  如此一来,不消几时,把这凄凉冷落的大香山麓,竟变成一个很大的村镇。在那里居住的一班人,都受妙善大师的恩惠,一个个都感激于心,将她的说话,奉为金科玉律。每逢到讲期,不论男女老幼,都齐集讲堂,听她讲佛论道。故父城国中,最早觉悟的,倒是这班下愚的贫民。正是:  
  聪明能自误,愚拙信心坚。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郭进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谈谈小小说创作

下一篇观音菩萨传【第十五回】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