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韶山行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09-11
72460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7周年纪念日,不禁使我回忆起了1995年我慕名拜谒韶山毛主席故居和滴水洞的情景。往事历历,犹在眼前。

       在湖南省的中部偏东,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中游的丘陵区,湘潭、湘乡、宁乡三县(市)交界的三角地带,坐落着一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胜境——韶山。

       我们慕名拜访韶山的时候,正是1995年的小暑。我们从张家界下山,途经慈利、常德、益阳、宁乡、韶山市,于黄昏时分到达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夜宿毛泽武旅馆,主人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娓娓动听地向我们讲述了韶山的来历:

       相传,上古时的舜帝南巡时,携娥皇、女英三妃,来到湘江中游的一个景色秀美之处。这里峰峦雄奇,流水潺潺,奇花异木间,百鸟婉转啼鸣。舜为这仙苑般的胜境所陶醉,同乐工即兴奏了一支优美的乐曲,娥皇、女英则轻舒彩袖,翩翩起舞,天上的凤凰为这乐音和舞姿所吸引,也携着百鸟仪汇于此……这支美妙的曲子,就是上古有名的“韶乐”,韶山由此而得名。

       战国时代,这里是荆楚之地;秦始皇置郡县。属长沙郡湘南县;到南朝,改属湘西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湘西县并入衡山县;从唐天宝八年(749年)起,分属湘潭、湘乡两县。此后,历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年代末,这种归属未变,即由湘潭、湘乡两县分领其地。1968年12月26日,湖南省直辖的韶山区建立,韶山这才第一次从湘潭、湘乡两县中析出,又经几次变更,1990年12月26日,韶山市——一个山区小城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了!

       翌日,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滴水洞、虎歇坪等。

       在毛泽东同志故居,一位身着白裙子的解说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道: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同志回到了故乡韶山冲,晚上住在山腰丛林里的一座房子里,一夜没睡,吟成了一首七律: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二天是个晴天,毛泽东同志穿了一件洁白的衬衣来到了他的旧居“上屋场”。这房子一半是瓦屋,一半是稻草盖的;人们说,过去它就是这样。“马日事变”以后,国民党匪帮把它没收了,糟蹋得不成样子。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把它收了回来,按照冲里一些老人的记忆修复了。毛泽东同志走进堂屋,小小的堂屋原先只有一半属于毛泽东同志的父亲毛顺生先生。和湖南的普通农舍一样,这屋子靠里端的板壁上供着神龛子。随行的同志问道:“当年是这样的吗?”毛泽东同志笑笑回答说:“是这样的。”

       到了灶屋,毛泽东凝视着里面的陈设:弧形的土灶,黑色的饭锅、菜锅、木盖的瓮坛、碗柜子、水缸……每一样东西都让他忆起与父母,弟妹朝夕相处的日子。

       在父母的卧室,他呱呱坠地的地方,他伫立在父母像前,眼睛湿润了……他深情地抚摸着架子床,大布青蚊帐、蓝色印花被……

       到了毛泽东同志自己当年的住房,这是卧室,也是书斋。青少年时代,他常常在这里点起一盏竹筒摞起的桐油灯,熬夜读书。床头墩椅上,还摆着一个古旧的、简陋的灯盏。

       之后,他慢慢地出了大弟弟泽民的房间,便到了屋后。出后门来到了小小的晒谷坪。这上面的山,下边的田,是毛泽东同志早年劳动的见证。

       滴水洞、东茅塘、毛震公祠一带是韶山毛氏家族震公一房的发祥地,亦即毛泽东的祖居地。毛泽东的祖人带着毛氏家族,由江西而云南,由云南而湖南,由湘乡至韶山,其间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由元末明初到清末民国初,整整500年,到毛太华以下第20代,终于孕育出这个家族乃到中华民族一位最卓越的人物。

       从滴水洞峡谷内淌出一弯小溪,人们在洞口筑起一座水库,水质清醇,冬温夏凉,松、竹倒映其中,格外清幽神奇。

       毛泽东在震公祠前下车后,健步如飞,上了高坝,下到水里——这一湾碧潭,南有龙头山高踞,葬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北有虎歇坪巨鼓,有毛泽东祖父毛恩普安眠;滴水洞西山麓,即为毛泽东外祖父家唐家托。毛泽东便在这样一个地方轻舒双臂,英姿大展,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时而潜行,时而漂浮……毛泽东整整游了两个钟头,直至暮色降临才上岸……

       毛泽东非常迷恋这个地方:“将来我老了,退休了,就在这里盖一栋茅屋子住。”


       参观完滴水洞,我一口气登上了虎歇坪,只见古木参天,满目翠绿,花奇草异,清香扑鼻,怪石林立,姿态千奇。

       一位老者指着毛泽东祖父毛翼臣的墓地向我介绍道:据传,南面的龙头山上有一条神龙,身藏山内,横贯南北,其首高昂于千山万壑之中,其尾直插云盘山下。山中有一股常流不断的泉水。这便是“龙涎”。”龙涎“的出口处常常是”早生雾气午生辉(即彩虹),冬暖夏凉不枯竭。”若向水中投石,便有无数气泡泛起,经久不息。龙头山又名加护山,山后有一块形如人状的巨石俗称“观音抱子。”

       兄弟俩把毛祖人从韶山的茼蒿冲,迁葬到龙头山后,毛德臣、毛翼臣又选定了两块“风水宝地”,即牛形山和大石鼓。结果比德臣小5岁的翼臣58岁那年积劳成疾,病魔缠身久治不愈。10月中旬的一天,他用最后一口气吃力地念出“大——石——鼓……”之后,便长眠了。下葬的这天,人们揭开灵柩上的覆盖物,破土挖穴,则穴位皆土,四周俱石,于是众口哗然。据说,这块形如鼓状的大石头,在葬坟之前,敲之咚咚作响。而自毛翼臣之墓安葬之后,再也敲不响了。

       1930年10月,国民党部队在江南围剿红军连吃败仗,湖南省省长何键认为败就败在毛翼臣长孙毛泽东身上,因为江西红军是他为首领导的。何键手下分析说:“我们之所以败在毛泽东的手下,是因为毛家祖坟山地风水好,毛泽东之所以如此硬气,系坟山贯气所至也。要想打赢毛泽东,最后剿灭共匪,非挖掉毛泽东的祖坟,断掉其龙脉不可!”经过周密策划之后,何键派重兵前往韶山挖掘毛家的祖坟。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刚刚走入韶山冲的时候,山上山下“呵嗬”声、放肆声、锣鼓声、洋油桶敲击声,突然四起,蒋军吓得四处逃窜。

       当他们再次爬上滴水洞的大石鼓山上时,写在一块白布上的一行大字映入他们眼帘:“前面一座大石鼓似的坟堆就是毛泽东的祖坟”。于是乎,他们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挖了起来。挖呀,扒呀,终于挖出了棺木,刨出了惨惨的白骨堆……回到长沙,受到了省长大人的祝贺与重赏,好不威风。若干年以后,毛泽东谈及此事说:“何键叫做有办法,打不赢就挖坟。”

       何键恐怕至死还蒙在鼓里,他们挖的并不是毛泽东家的祖坟,而是地主毛俊贤家的祖坟。原来,父老乡亲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和策划下,早就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即先将毛泽东祖父的墓碑推倒并深埋土中,再将墓堆推平后栽上树,种上草,使之与周围环境一模一样,不现任何蛛丝马迹,并且拟定了大张旗鼓的“驱赶野猪计划”。故乡人民与毛泽东心连心!

       毛泽东曾这样赞美他的家乡:“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

       远望韶峰,如同擎天之柱,直插苍穹,又似巨鲸望海,喷起水柱万丈。美哉,韶山!

       2023年9月9日修改于湖光花园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汝州市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风情·观音文化》执行副主编,《大香山》执行主编,《河南报告文学》主编,《鹰城》《尧山》总编辑。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文学艺术家》《豫西作家》总编辑,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策划并组织了中国作家石人山笔会、中国作家温泉笔会、全国网络作家西安笔会、全国报告文学学会年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天龙山笔会、中原不锈钢笔会、宝丰肖旗笔会、皂角树笔会、平顶山市首届报告文学大赛、“圣光杯”、“中原不锈钢杯、“天晟杯”、“金庚杯”、“孝贤杯”、“慈善杯”、“全国战疫”征文、“老区建设杯”征文大赛等全国、全省、全平顶山市的大型文学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500多万字,有19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2011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聘为“世界科教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2013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评为金奖艺术家,业绩被收入《大不列颠艺术家百科全书》大型社科文献典籍,发行全球。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下一篇郭进拴|荡舟镜泊湖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