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读书破万卷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作者:网络     来源:全息网     时间:2015-08-13
15834

一是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少。

        这不是虚的。因为阅读是有所谓“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分的。有许多书,简直是社会公认的逼着你去读的,比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四大名著、剑桥全历史、《艺术的故事》之类。而越读越偏,很容易看见一些你平时读不到的东西。我小时候,看见博尔赫斯引用的那些我听都没听过的英国诗人和西班牙语长诗,看见钱钟书提的那些我字都不认识的古籍,会觉得世上已有的知识茫茫如海,没有尽头。

由上一点延伸出来的,则是:

 

初读书时,人会有一种执念,认定什么什么是特别好的,其他都次一等。比如我刚开始读西文书时,觉得雨果是古往今来第一大贤,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差可比拟,其他都弱一等。但读得越多,越发现大牛层出不穷,而且牛的方式不一样,对待各类事情,就会宽泛许多。到此地步,回过头来,看看诸如“谁谁最强”、“谁谁更牛”一类话题,就会觉得没什么讨论价值了。各人当然还会有喜欢和倾向,但伟大的人物方式是不一样的。

以上两点综合之后,就会承认世界广大得无边无际。当然,书籍本身不止有宽度,还有时间的厚度。你会承认世上有许多事和许多人,都有有其自己道理和卓越之处的。这话我以前说过不止一遍:想到世上还有茫茫无尽的新东西等着自己去看,还是蛮高兴的——就像找到了一个无限自助餐厅一样。

读过和没读过的区别,不在于完全记住细节,而在于你大概能通过阅读,知道许多事,大概是怎么回事,许多话许多细节,可以在哪本书里找到。好比每个人都有个图书馆,但读过的人就知道哪本书放在哪个架子上,没读过,那就是没读过。

 

当然,书没那么了不起,也不过是文字的载体、他人的经验罢了。读书和现实生活,都是摄取外界的信息,给予加工。只是书籍诉诸于语言与文字,对这方面敏感的人会更喜欢一点。许多一本书不读的人可能依靠其经历收获比万卷书更多的信息,这很正常,也挺好。说到底,还是那句:牛人可以通过各类方式变牛。如此而已。

最后多一句。

 

我有一个朋友,在上海某镇上做水利工作吧,一个很普通的人,长我年纪不小。如果我认识的人里有人能读书破万,差不多是他了。他是真的提头知尾、看书浩如烟海的那种怪物,朋友们都开玩笑说他是二脚书橱。我正经问过他有没有读过一万本书,他开玩笑说,如果算上连环画,那大概有了。当然,他还是过着很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买书要被老婆管;安静上班;喜欢去河边吃点虾,喝点黄酒。没什么特别的。
 

要说特别,只有两点。其一,他活得挺高兴的,聊起天来逸兴遄飞,因为什么都聊得起来。其二,我和朋友偶尔去他家,大家能够坐在他家地板上,盘着腿看书,就像小时候在租书铺门前看书似的,一看一个下午。

世界一片光明倒是未必,但看书多了,而且不跟自己为难的话,大体上,世界是会更宽敞有趣一点儿的。


就这样。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读书突破一万本是一种怎样的感觉?_,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范曾:以诗性语言滋养当代教育

下一篇《小布头奇遇记》作者病逝 80岁后仍创作童话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