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语言文字经历了一次前所未见的洗礼和冲击,那便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白话文运动。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的罕见的语言文字巨变期,语言文字的变革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
谈及对语言文字变革的具体感受,千人千解,但人们都难以否认古代经典诗词等所体现的诗性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文言文变为白话文进入公共生活,语言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了,诗词也演变为现代诗歌。近些年来,中国的语言文字又经历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冲击,语言文字的鄙俗化一度甚嚣尘上,一些低俗语言(包括语言之声调)不断泛滥。今日仍有不少人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成为中国诗性语言文字的传承人。然而,文人之秉持挡不住物欲的洪流。低俗之语畅通无阻,时髦之人甘之如饴,一时竟成为自视超前者之最爱。
从人类文化史以观世界各族群,希腊重崇高纯洁之雕塑,德国重萦绕天人之音乐,中国则重节律优美之诗歌。中国自西周至春秋末诗歌的菁华,孔子删留305篇,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者,纯洁也、美好也。孔子将《诗》的大用称作:“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兴起),可以观(鉴赏),可以群(共鸣),可以怨(抒情)。迩之事父(孝也),远之事君(忠也,非仅指帝王,社稷、宗庙、疆域、山川皆是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回归自然之意也)。”中国古老的儒家哲学之“本体论”《大学》、“方法论”《中庸》,亦皆以《诗经》结尾,可见诗性语言是中华民族高雅、博大、纯净、典丽的光辉传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范曾:以诗性语言滋养当代教育,作者:佚名,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