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8日,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去世。和他4年前获 奖的消息传来时一样,24小时之间,诗人们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如果你是一个诗歌爱好者 ,你昨天必然被特朗斯特罗姆刷屏。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诗歌圈外读者的漠然—— 在粉丝数高达25万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上,诗人去世的消息阅读数不过1.4万,远远低于 平均水平。因为当代诗歌的边缘性,诗人获得诺奖曾被认为是个意外,如今,他的死亡再次 证明,现代诗歌与普通人的距离。
“春天荒凉的存在”,这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四月与沉默》的开头,春天就像是一 个不吉利的季节,无数的诗人赞颂它又诅咒它,海子在春天卧轨,特朗斯特罗姆在昨日的离 开又为这个季节增添了几分离愁别绪。
2011年,在缺席了15年之后,终于有一位诗人再度登上了诺奖的舞台——特朗斯特罗姆 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在那一刻,这位诗人早已因中风而丧失了说话能力。他的太太站 在领奖台替他发言时显得有些惊讶。在诗歌已经在文学领域显得越发边缘的这个时代,在瑞 典本土的文学家几乎很难被诺奖所青睐的“约定俗成”背景下,特朗斯特罗姆的获奖的确显 得出乎意料。翻译过他诗歌的中国诗人黄灿然曾提到,“当特朗斯特罗姆获诺奖时,我完全 没料到,因为已完全不去想诗人得奖了。”而北岛得知自己的老朋友得奖后则显得冷静,“ 在我眼中,特朗斯特罗姆大于诺贝尔奖。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与其说是托马斯(特朗斯 特罗姆)的骄傲,不如说是瑞典文学院的骄傲。这个奖给不给他,他都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 的诗人之一。”
隐喻的巨大呼吸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用略显冰冷的瑞典语写成,对表达手段有着完美的控制,几乎没有 任何虚饰的修辞,着眼在日常现实中创造奇迹。“醒来就是从梦中往外跳伞”,这是特朗斯 特罗姆最著名的诗句,他的诗歌从不借助汹涌澎湃的抒情,反倒是那些隐喻之外“不在场” 的语言,让他的句子充满了力量。特朗斯特罗姆很早就明白了简洁主义的价值,懂得了用词 越少而诗歌越有表现力的道理,“凝练,言简而意繁”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诺贝尔奖获得者 布罗斯基曾公开承认:“他不止一次偷过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里的意象。”
他曾是博物馆中流连的少年,是少年犯管教所的心理医生,也总是把生命扑在钢琴上。 特朗斯特罗姆未能当成作曲家,他的诗却深受着音乐语言的影响,跳跃的节奏感,想象力滋 生的音调。“灌木中词在用新的语言嘀咕:‘元音是蓝天/辅音是黑枝杈/它们在雪中漫谈’ ”。1990年,他因为中风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但是他继续写诗,并且用左手单手弹钢琴。几 年后诗人已能用左手流畅地弹出几支巴赫的乐曲。他说:“写诗时,我感觉自己是一件幸运 或受难的乐器,诗找到我,逼我展现它。”
与特朗斯特罗姆曾交往密切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说:“他的诗有点像一个火车站, 从非常遥远的地方驶来的火车都在同一个火车站小停。一列火车的底盘可能沾着若干俄罗斯 的雪,另一列火车的车厢里可能摆着鲜花,车厢顶上可能落着一层鲁尔的煤烟。这些诗之所 以神秘,是因为诗中意象行驶了漫长的路程才抵达那里。”
超越政治使他的诗歌更永恒
伴随特朗斯特罗姆获奖的外界反响却纷争不断,从欢腾到困惑再到生气,种种声音混交 在一起。学界和读者间的种种声音批评他的诗过于沉浸在个体世界中,缺乏对社会和世界现 实的关注。而更让特朗斯特罗姆难过的是,“政治”原因一直以来带给他的质疑。彭博社曾 评论“这位艰涩难解的诗人不过是凭借他‘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指责’所具备的政治正确精神 而获奖。”而在中国诗人于坚看来,“特朗斯特罗姆是放弃了雄辩这一西方传统”。他的诗 远远超越政治,而是关注那些比“社会”或许更宏大的人类议题——生命、死亡、历史和记 忆。这让他的诗不止在西方,在东方世界甚至更广阔的范围里也得到了强烈的共鸣。“看/ 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那就登上你的烈马火车,离开这个国家!”
政治所带给特朗斯特罗姆的困扰几乎没有间断过。他出版诗集《音色与轨迹》和《夜视 》期间,恰逢冷战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瑞典的文学氛围也随着全球的政治气氛而改变, 作家们被要求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诉求。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回忆起那一段,“对政治立 场不屑一顾、潜心打磨纯文学的特朗斯特罗姆曾被指责为‘保守分子’。”特朗斯特罗姆虽 然感到难过,却一直对政治抱着警觉和防卫的姿态。在冷战的后期,他的诗集《夜视》出版 了,这个名字似乎包含着某种隐喻——在多重意义上的黑暗年代里,保持看清事物的能力。
“也许正因为他在冷战期间拒绝任何一种政治立场,让他能在铁幕背后自由地穿梭,与 更多元的文化接触,让他在文学世界中有了更通透更明亮的眼睛。”《卫报》评论到。
王家新:特朗斯特罗姆是范例性诗人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可以说是20世纪下半叶欧洲现代主义诗歌最后的一个代表,他把 这种风格写到极致,但我不想称他为大师,在我看来,他是一个范例性的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写的诗歌并不多,一共才两百来首,但是几乎每首都是精品,不是靠数量 、规模、体例或者声势取胜,而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持久的生命力,过去了很多年,依 然那么耐读。在这方面,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也知道什么是永恒、伟大的诗歌,他的写 作也说明他的要求之高。这都给诗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我个人在上世纪80年代就接触过托马斯的诗歌,那时还是零散的译介,当时我就想应该 有人来集中翻译他的诗歌,出一个单行本。后来,南海出版社要出托马斯中文诗集,我在其 中沟通、联系出版社——当然主要是出于对托马斯的看重和热爱。
2001年,李笠翻译出版了托马斯的这一本“诗全集”,我写了一篇跋文,叫“取道斯德 哥尔摩”。在这篇文章(微博)中,我表达了对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的喜爱,对翻译的赞赏等 ,用这个题目,意思是中国的诗歌“取道”西方诗歌,然后回到我们汉语的深处。
后来,2009年,李笠组织包括我、蓝蓝还有其他一些诗人,去拜访特朗斯特罗姆。他的 太太精心照顾他。他那时已无法交流,吃饭时,他喝一点威士忌酒。我感到,他宁静,内敛 ,像个老小孩。托马斯这种内在、智慧、宁静、超然的性格,我也很喜爱。
于坚(诗人):他获“诺奖”是母语的胜利
200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到昆明来,我们就认识了。后来,我去瑞典,他邀请我 去他家。老头人挺好,虽然坐在轮椅上,看他的眼神、动作,给我的感觉他是一个有力量的 人,并不是所谓的“文弱书生”。
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是母语的胜利。获“诺奖”,主要有两种,一 种是传奇,你写的故事只有你那个地方才有,有人因为这个获奖;有一种是发挥了语言内在 的魅力,不是靠传奇,而是靠你对语言的贡献。特朗斯特罗姆就属于后一种获奖者。
这样的诗人,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另外的语言时,我觉得会有很大的障碍。每种语言总是 有无法进入的部分,不能“通”的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作品翻译成汉语,有的感觉 不错,但是也有很多给人的感觉并不强烈。我认为,这不是诗人的问题,也不是翻译者的问 题,而是语言的问题——它就是有这样的障碍,你无法翻译过来。他一首诗要写很长时间, 想得太多,但写得节制,把要表达的东西一层层地“藏”在语言的迷宫里面,你可能翻译了 第一层,翻译不到第二层,他还有第三层、第四层,永远让翻译者顾此失彼。所以,有的诗 歌,气势翻译出来了,另外的东西则丧失了。
当然,特朗斯特罗姆首先是瑞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有很多“ 粉丝”。可能他对北岛等朦胧诗人影响比较大。对于他的诗歌,我很欣赏,但不会去学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