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Feminism),原意为“妇女解放”,产生于法国,后传入欧美,并逐渐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运动。女性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前提就是女性处于相对受压迫和受歧视的地位。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长期处于政治上受压迫、社会上受排挤、经济上受贫穷,文化上受男性专制教育、思想上受压抑的状态。随着女性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蔓延,各国的女性文学应运而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该国女性主义的进程。美国,作为女性主义发展的典型性代表国家,根据女性主义的阶段划分标准,也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且其发展历程伴随着不同的阶段特征。本文以不同阶段的经典女性文学作品为视角,分析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文学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发展的。
一、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觉醒
女性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其阶段特征主要表现为女性主义思想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低下而屈从的地位。当时,论辩主要聚焦在两性平等和公民基本权利平等的层面上,受压迫的女性纷纷与男权社会抗争,要求享受与男性一样平等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基本权利。同时,其他受压迫的社会群体也奋起抗争,同样争取平等的权利。于是,各国的女权运动与反封建运动相结合,在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其最终的标志是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胜利。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作品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明显地突出了女性思想的觉醒。
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作为这一时期美国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通常探讨女性的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同时抨击男权社会下的美国的对女性的不公的道德规范。她在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通常包括传统和反传统两类。传统女性形象温婉贤淑,而反传统的女性形象则更加叛逆觉醒。她通过这两类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强烈对比,向读者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应该在意识觉醒后实现完整自我。
肖邦在其代表作《觉醒》中刻画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阿黛尔·拉蒂格诺尔。阿黛尔夫人是一位信奉天主教的贤妻良母,认为忘却自我是女性的神圣殊荣。而另一个与之截然不同的女性人物埃德娜则想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不附属于任何人、追求自我价值和平等的人,她反对当时社会规定和强加给女性的种种权威、责任和义务。她曾说,“我可以放弃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但我不能放弃自我。”(Chen,1995)然而,让人扼腕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传统的道德观念并不允许女性的叛逆和自我。最后,埃德娜无奈地选择在有象征自由意义的大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女性思想的里程碑上,她是女性与男权社会抗争取的悲剧性胜利的代表者。因为她先于时代,先于世人觉悟到了女性的自我存在、自我意识与自我觉醒,并为争取女性的解放而尝试和努力过。可是,现实生活也像小说故事情节一样可悲,肖邦所描写的反叛女性形象完全违背了当时社会传统对女性的要求标准,甚至被世人认为是玷污神圣的美国女性形象和婚姻制度的祸根。因此,肖邦受到了当时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直到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这部作品才被重新关注和审视。但是,肖邦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精神上获得觉醒,并且继而不惜背叛传统观念以追求自我完整与独立平等。她在作品中鼓励女性意识觉醒后应当争取独立个性、人格与人生价值,并最终获得个人解放。正是肖邦描写女主角从无知到意识觉醒,再从觉醒到与男权压迫作斗争,这使她在美国文学史册上,特别是女性文学史册上留下了美丽而深刻的足迹。
二、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探求
20世纪60、70年代的女权运动,即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然,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即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从主观讲,60年代末美国妇女产生了要求变革的强烈愿望;从客观上讲,当时的政治环境创造了适应其发展的气候和条件(Ji,1992)。这个时期,美国女性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权利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动力需求量快速增长,女性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很多女性就是在这个时候纷纷走出家庭的牢笼,接受不同种类的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她们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独立意识不断觉醒,从而促使其探求人格完整并致力于女权运动。因此,在高等教育、法律、政府与女性文学作品的共同影响下,美国女性从此更有信心地在自由、平等、独立等权利层面上探求解放。
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美国女性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女权运动蓬勃推进。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学术研究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女性主义流派,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女性文学也更加茁壮和成熟。通过女作家、女学者以及女权运动积极分子的团结合作以及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权运动的共同作用,美国的女性文学在此阶段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劲头,其特征也表现出女性在人格、权利等方面的追求。
美国妇女运动领袖及作家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作为这一时期女权运动的里程碑式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在“幸福生活”下的寂寞、苦闷和无奈,提出了女性应当摆脱传统观念,挑战以男权霸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号召女性寻找真正的人生意义,寻求更合理的生活状态。此书把家庭生活比喻为美国妇女的“舒适的集中营”,号召妇女冲破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结束对妇女的性别歧视(Liu,2002)。这一时期,幸福的家庭主妇成为媒体、社会以及男性群体所推崇的完美女性,然而,很多“幸福的家庭主妇”处于这样的社会道德规范下仍旧在精神上痛苦不堪,且找不到摆脱痛苦的出口。1963年,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一经出版,很多女性读者通过该书中的思想内容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苦闷和郁闷的真正来源,继而通过各种途径武装自己,随之争取和探求与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与人生价值。该书批判了美国的教育界、学术界中还存在性别歧视问题,并支持美国女性批判男权社会形态,挑战当时美国的社会性别文化形态。弗里丹还阐述了女性的不安并不是个人的精神疾病,而是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当时社会对女性不公的种种限制和规定。作者还强烈地抨击了传统思想中所认为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最完美形象的虚伪观念,鼓励广大女性对生活现状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求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作者还强调女性需要认识到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并非合理,女性应该摆脱观念和实际中的重重枷锁,寻求内心真正的诉求、真正的自我以及探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启迪,广大女性读者在经历了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之后,开始了探求真正的解放和新生活之旅。
三、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解放
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从上一阶段发展到这一阶段,女性主义已经不单纯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文化思潮,同时,它自成体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原则、价值观及方法论,并且指导着众多女性前进,也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影响深远。同时,美国女性在经历了思想意识的觉醒和探求新生活的阶段后,通过思想、理论、实践等各个方面的努力以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和压迫,争取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解放。
这个阶段,在众多学者重新审视女性文学作品后,女性主义批判也在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应运而生了。女性主义批判就是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度和批判。它打破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和社会束缚,呼吁女性实现真实自我,构建文学上的男女在思想、理念、文化、教育、价值观等方面的地位平等。美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没有只拘泥于理论的探索,而是将文学批评与妇女活动和女权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实践而开展的。美国的女权运动推动了女性文学的高潮,而女性主义文学的每个发展阶段也与当时的女权运动遥相呼应,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女性作家也更加关注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真实生活现状和感受,并将其反映在文学作品当中,继而鼓励号召社会女性发出呐喊之声,从而通过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女性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与解放。
在这一时期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著名作品《紫色》。该小说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是如何通过努力和探索来实现思想解放与人格独立。此书是由女主人公茜丽分别写给上帝和妹妹的信以及妹妹的回信所构成的,刻画了茜丽从思想意识觉醒到思想意识升华再到实践解放的成长过程。《紫色》成功塑造了在男权社会下新的黑人女性形象。虽然她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强奸、抛弃、打压,但她们还是通过行动勇敢地保护自己,反抗压迫,解放自己的身心,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我。当然,女主人公茜丽也通过性格独立的其他女性(例如莎格等)的帮助,体味到了生命的价值以及平等地位的真正含义,其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并在探求独立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并争取到了生活中合理的地位。读者可以通过茜丽的经历了解到黑人女性的悲惨境地,并引发大众对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歧视和双重压迫的同情和关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是思想者、是感受者、是行动者、是具有自觉意识的”(Zou,1993)。茜丽在逆境中的勇敢精神以及探索人生的不懈追求鼓舞了广大的女性读者勇敢地追求自我的生活,勇敢地争取社会中的合理地位,勇敢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以获得最终的解放。此外,作者还强调,女性要摆脱传统社会观念和制度的束缚,不应该将希望寄托在任何救世主身上,而是要靠自身的不懈追求和勇敢斗争。所以,女性只在思想上获得解放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际行动参加女性活动,组织女性运动,才能使其生活现状真正改善,社会地位真正提高。该作品从思想上鼓动、激励并推动了20世纪80、90年代女性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女性运动达到了高潮。新的女性观念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熏陶和女性运动中得以解放,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以逐步地提升。
四、结语
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许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促进了美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从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中汲取了精神的养分;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此外,女性主义文学和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又为女权运动召集了大批的参与者,储备了精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艾丽丝·沃克.紫色[M].杨仁敬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2]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陈淑媛,欧阳丽娜.美国新女性的呼声—评肖邦夫人及其作品[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6).
[4]季明.美国新女权主义的起因、发展与现状[J].国外文学,1996,(3).
[5]凯特·肖邦.觉醒[M].王若平译.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2005.
[6]刘绪贻.战后美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邹惠玲.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简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