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经部文学批评文献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3-31
13726

  两汉经部的文献,实际上大多是对先秦典籍的研究资料,比如对《诗》、《书》、《三礼》、《春秋》、《周易》等经书的研究,成为汉代经学文献。其中和文学批评相关的,计有《周礼》、《礼记》、《毛诗》、《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等几种。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十三经注疏本。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搜集了不少材料对其进行校审辨订,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中华书局版。
  此书在武帝时始见,故多有人怀疑。且其官制有些并非为春秋以前所有,而是战国官制,故有人怀疑其为伪造,但清人汪中有《周官征文》,举六证说明此书先秦已有,王国维也赞同汪中说法,并补充了一些材料,所以《周礼》一书先秦时已有是无疑问的,但汉人如刘德等参照战国文献对之又加以补撰也有可能,所以现在通行本的《周礼》从成书年代说是在汉代中前期,但内中的文献却可分作春秋、战国两部分。书中有关文学批评的篇目如《地官》、《春官》等均反映的是春秋时的观念和礼制。
  《周礼》中涉及的文艺文献主要集中在《地官》及《春官》两篇,内容约有两类,一是记录周代文化及艺术教育的门类,如“六德”、“六行”、“六艺”等。二是记录了鼓师、舞师、乐师等艺人的工作内容及各艺术形式的特点。从中可以了解到周代礼乐文化与周人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礼记》(《小戴礼》或《小戴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十三经注疏本。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六十一卷,该书对《礼记》四十七篇(《大学》、《中庸》二篇除外)均作有题解,更博采宋元以来各家之说对郑注孔疏进行补充和修订,内容详实,资料丰富,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此书内容记录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典章、名物、制度及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昏、祭、燕、享、朝、聘等礼仪,也含有部分汉代文献。其中《大学》、《中庸》二篇因在宋代被朱熹选出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或《四子》,而名声大著。汉初时《礼记》共有131篇,戴德取其中85篇为《大戴礼》,其侄子戴圣取49篇为《小戴礼》。《大戴礼》一直未受到重视,《小戴礼》则自郑玄作注,唐孔颖达作疏后,一直流传至今,《大戴礼》虽未亡佚,但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小戴礼》。
  《礼记》的内容应经过汉儒的修订,其中于文学批评意义重大的《乐记》一篇,文字显然与战国末期荀子的《乐论》非常相象,故很有可能是由汉儒采用荀子《乐论》原文又稍加修订而成。但此文究由何人完成尚不得知,《汉书·艺文志》说:“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似是由河间献王刘德与毛生等人所编,但《礼记》一书由戴圣所编订,没有他的参与似也说不过去,另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沈约曾说“《乐记》取公孙尼子”,意谓此文乃战国人公孙尼子所写,近人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也取此说。但《公孙尼子》一书现存仅有马国翰辑佚本,并无足以和《乐记》相比勘的文字,而荀子的《乐论》则是有文字可证,另从《乐记》的文字与《毛诗大序》的意旨相合来看,它取自于荀子《乐论》,又经汉儒编订的可能更大一些,至于编者,可能是刘德,也可能是戴圣。《乐记》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荀子《乐论》,《吕氏春秋》、《周礼》等先秦文献大概也是汉儒所注意采用的。今本《乐记》由《乐象》、《乐化》、《乐施》、《乐情》等十一篇组成,而刘向《别录》著录有二十三篇,可能后来遗失了十二篇。
  《礼记》一书中涉及文艺批评的文献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提出诗、乐与人心感物的关系(《乐记·乐本》。按:物感说是汉人的发明,它源于董仲舒天人合一论及五德始终说,汉代不少文献典籍都涉及过物感的问题,除《乐记》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对人心感物的问题都有所涉猎。但就艺术创作中的物感问题,还是以《乐记》中的资料比较集中,也比较切合艺术创作。自《乐记》后,在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中,从物感的角度解释艺术创作成为一个共识,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都曾用物感来说明文艺创作的前期过程);二、提出诗、乐的教化功能(《乐记·乐本》、《乐记·乐论》、《乐记·乐施》、《乐记·乐化》);三、提出诗、乐与自然物及社会事物的对应关系,此点明显是董仲舒阴阳五行神学说的翻版(《乐记·乐论》、《乐记·乐礼》、《乐记·乐言》、《乐记·乐象》);四、论文艺情感真实性的重要(《乐记·乐本》、《乐记·乐化》、《表记》);五、提出“温柔敦厚”的诗教说(《经解》);六、记录诗、书、礼、乐、舞在周代礼制中的作用及运作情况(《乐记·乐施》、《乐记·魏文侯》、《乐记·宾牟贾》、《乐记·乐情》、《礼器》、《学记》、《王制》、《文王世子》);七、论述了诗、乐、礼、舞四者的关系(《孔子闲居》、《仲尼燕居》、《乐记·乐化》);八、论述了诗、乐与人的性格性情的关系(《乐记·乐化》、《子贡》)。

  《毛诗》,《毛诗注疏》二十卷,毛亨传,郑玄笺,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本。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漱芳斋本。
  此书相传为西汉初毛亨、毛苌研究《诗经》的注本,该注本通诂训,标兴体(刘勰语),《汉书·艺文志》著录《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东汉时郑众、马融、郑玄等人均冶《毛诗》,郑玄曾作《毛诗传笺》,对《毛传》未讲明或阙疑未解的字义进行疏通讲解,并参照吸收了其他三家诗的诗义,使《毛诗》的诗义更明豁。至唐,孔颖达在毛注郑笺的基础上作《毛诗正义》七十卷,此书由孔颖达统领,实际的作者有王德韶、齐威、赵乾叶、贾普曜等人。《正义》是对《郑笺》的疏释,主要的工作依然是训诂、文字校正及疏通字义。由于《毛诗正义》列入《五经》,故此后成为官方用书。前人的研究著作中,以清人陈奂的《诗毛氏传疏》较好。
  《毛诗》作者依郑玄《诗谱》及《汉书·艺文志》,或曰毛公,或曰大毛公、小毛公,现在学界多认为大毛公为汉代鲁国人毛亨,小毛公为赵国人毛苌。据说大毛公《诗》学受自子夏一派,曾作《毛诗故训传》,并将之传授给毛苌,后河间献王刘德得之。此外,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及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引郑玄《诗谱》也均认为《毛诗》作者当为毛亨及毛苌。与《毛传》作者相对有较统一的意见相比,关于《诗序》的作者,自汉以来就聚讼纷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沈重说谓;“按郑(玄)《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子夏)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又引或云:“《小序》是东海卫敬仲(卫宏)所作。”现存残篇郑玄《诗谱》中未见有关于《诗序》作者的问题。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又谓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学,因作《毛诗序》。至宋程颐、清王引之,又提出《大序》乃孔子所作。关于《毛诗序》作者的旧说,《四库提要》及清人崔述《读风偶识·通论诗序》(载顾颉刚编《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对之进行过梳理,可参考。考《诗序》内容,时有重复,所以自明人章如愚《山堂考索》以来,尤其是当代学者多认为《诗序》并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一人之手。其作者是西汉初年的经生无疑,前人或说孔子,或说子夏,无非是想借圣人以壮其声势而已。至于卫宏,也许做过编订的工作。
  《毛诗》的体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序文,二是正文,三是传文。《诗经》首篇《关雎》前的序文历来学者习惯上将之分为两部分,从开篇“《关雎》,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为小序,接下来从“风,风也”至篇末为大序。此种分法是采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所记录的分法:“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小序所讲主要是《关雎》一诗的义旨,大序则是对《诗》及诗学的总论。《毛诗》说诗,涉及到史实的,多依据《左传》,有关典章的,多用《周礼》,关于训诂的,多与《尔雅》相同。其传文较平实,与今文家多讲微言大义,尊信纬书有显著区别。
  《毛诗》与文学批评相关的文献有三部分,分别是《诗大序》、《诗小序》和传文。
  《诗大序》提出了三条诗学原则,一是强调诗的美刺作用;二是强调诗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三是提出在“发乎情,止乎礼义”基础上的“主文谲谏”的创作原则。这三条原则,是对先秦以来儒家诗学理论的总结和发挥,其价值不亚于《礼记·乐记》,影响甚为深远。
  《诗小序》的文献意义在于它对诗本事及诗背景的记录方面,这是《诗经》研究者有意识地对诗歌创作缘起的探究,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具体实践,在文学研究的方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毛诗》的传文,其撰写者原本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文学研究,而是传释经(诗)文,以使与《诗经》产生的年代相隔久远的汉人能够通过疏通文字诂训,更好地理解“经义”。但汉代儒生对《诗经》的传疏,客观上是对诗歌文本的解析,历来的研究者对其作为文学批评的文献价值开掘得还不够,实际上,《毛诗诂训传》开创了诗歌文本研究的方向,它结合诗序,通过对诗句的字词义的疏通解讲,来确定诗义的做法,对后世文学研究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可以说《毛诗诂训传》是第一次系统地,有意识地对诗歌文本的研究,此后有关诗文总集选本的章句传疏,都是在《毛诗》的开拓下,沿着《毛诗》的基本体例去进行的。《毛诗》的大序论诗学原则、小序记述具体的诗本事及概括题义、传文则通过文字的疏通去印证诗义,三部分相互呼应,有着内在的逻辑。这样一种体例,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对作品文本研究的一个范例。#p#副标题#e#

  《诗谱》二卷,汉郑玄撰,宋欧阳修《诗谱补亡》一卷,四部丛刊三编本。
  此书全本已亡,唐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将郑玄《诗谱》残篇中的序置于卷首,至宋欧阳修搜辑整理,仍然残缺。
  此书主要是根据《毛诗序》风雅正变的说法,对三百篇世次进行排列,列举了各首作品前后的世次,说明诗的先后时代及个别作者,偶尔也涉及作诗的缘由。在《诗谱序》中,郑玄说明了他排列各诗的世次,主要是依据《史记》的年表,所谓“夷、厉已上,岁数不明,太史《年表》自共和始,历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谱。”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诗谱序》)由郑玄的这段话,可知其《诗谱》在方法上是采用“以史证诗”的办法,在体例上是采用世次系年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通过这一形式,能知诗歌发展的历史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虽说郑玄在制订谱序的时候,有时所引材料系捕风捉影,有时显得牵强附会,所编世次也不一定准确,但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观念上,应该说郑玄的初衷是好的,这一方法,今天的学者仍然在采用。此外,《诗谱》在著述体例上作为诗歌系年的初祖,在文学批评史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韩诗外传》十卷,汉韩婴撰,四库全书本;《诗外传》十卷,四部丛刊本;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版。
  此书属西汉今文学派的著作,西汉是经今文学派盛行的时期,《毛诗》最初并未被立为学官,相反今文学派的《鲁诗》、《齐诗》和《韩诗》均先后被立为学官。《汉书·艺文志》说:“汉兴,鲁申公为诗训诂,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三家诗到了东汉就开始衰落了,其中《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寿命较长,由汉至北宋,均见著录。《隋书·经籍志》说:“《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新唐书·艺文志》时也仍见著录,大抵北宋时尚存,到南宋即告亡佚。《韩诗》原分内、外传,亡佚的是《内传》部分,《韩诗外传》部分现存十卷。《韩诗内传》整部虽亡佚,但在其他典籍中仍存有部分佚文,清王先谦辑录三家诗成《诗三家义集疏》,其中有《韩诗》的部分材料,可参看,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韩诗外传》与今文家的其他两家诗一样,不大顾及《诗》的原意,其内容基本上是引《诗》证事,讲一段故事,引若干《诗》句作为佐证,与《诗经》的内容却无大关系。《韩诗外传》对《诗经》本身的研究虽无大的价值,但在引《诗》证史的过程中,还是表达了一定的文艺思想,虽只言片语,也有若干可资借鉴者。约而言之,其要有三,一、论自然之同声相应、物类相感与音乐相合的现象(卷一第16章“古者天子左五钟”;按:西汉有不少文字言及同类相感、同宫相动等一类的怪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一定真正存在,但反映出汉初阴阳五行神学思想在文艺领域的印记);二、论“有声无声”(一卷第23章);三、论“智者乐水”与“仁者乐山”(卷三第25章、卷三第26章);四、论情中言外(卷四第31章、卷七第26章);五、论《诗》之语(卷五第1章论《关雎》、卷八第9章论《黍离》、《晨风》)。《韩诗外传》中的文艺思想比较驳杂,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和体系,其缘由一个可能是《韩诗外传》的作者不止韩婴一人,第二个可能是作者受到当时各种思想的影响所致。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春秋繁露注》十七卷,皇清经解续编本。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此书今存十七卷八十二篇,经过后人整理。董仲舒以治《公羊春秋》起家,关于《春秋繁露》的内容,《汉书·董仲舒传》指其“说《春秋》事得失”,但实际上书中所论多与《春秋》无关,是作者依托于《春秋》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四库提要》说《春秋繁露》一书实是:“《尚书大传》、《诗外传》一类”,也说明了《春秋繁露》一书的性质。董仲舒除《春秋繁露》外,本来还有《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诸篇,现在这些篇目俱见于今本《春秋繁露》,可见是后人将之并入。
  《春秋繁露》一书中有关文学批评的内容与其哲学思想相一致,主要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同类相动”(《同类相动》)及“中和之美”(《循天之道》)等思想。董仲舒在阐发其思想的时候,经常打着孔子或先秦儒家经典的旗号,实际上他引述原话时往往是断章取义或偷换概念。比如董仲舒所讲的“中和”,先后引过《诗经》、《孟子》中的话,但实际上只是用来佐证他自己关于天地、道德、圣人的看法。当然,董仲舒也继承了孔子的一些理论,比如《玉杯》篇讲述了志与物,质与文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即是。此外,董仲舒文艺思想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还有他记录了春秋以来有关“六艺”的传统说法,提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仁人”(《精华》),这一提法,是对春秋“六艺”使用情况的真实记录,也对后世有关文艺鉴赏方面的理论产生影响。

  纬书类,明孙瑴《古微书》,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纬书类》,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纬书类》、黄奭《黄氏逸书考·通纬》诸书中均有辑本。
  纬书是经部中的一个怪胎,是汉人以阴阳五行及天人感应等思想来解释传统儒家经典的书。其本身与儒家思想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后世正统儒家也以其荒诞不经而对其抛弃。南齐刘勰《文心雕龙》专门有一篇《正纬》,可见其在儒者心目中的印象。纬书的产生年代,据《后汉书·张衡传》和《文心雕龙·正纬》,是在西汉晚期的哀帝与平帝时期。纬书《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在《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纬书十三种,其中重要的有《易纬》八卷、《尚书纬》三卷、《诗纬》十八卷、《礼纬》三卷、《乐纬》三卷、《春秋灾异》十五卷。但纬书至唐代已亡佚,现仅存一些在古书中所引及的片断,被收集在上述诸种辑佚著作中。
  纬书虽是谶纬神学的产物,本身荒诞不经,但其中也有合理的成分。尤其是有关文学批评的方面,其中不少提法对魏晋六朝文学批评有所影响。比如《诗纬·含神雾》中的“诗者,持也”,经《文心雕龙》引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纬书中有一些有关文学批评的观点是其他文献中所没有见过的,比如《诗纬》中讲“诗人感而后思,思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作。”将文学创作过程分析得非常细致。此外,纬书对音乐也有不少的论述,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集部文学批评文献

下一篇史部文学批评文献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