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先秦经部文学批评文献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3-31
13334

  先秦的不少典籍,原本不过是一般的学术或文学著作,经汉人尊推为经典后,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历代图书著录均将其列入经部。为叙述方便,我们也仍惯例。

  《尚书》,也称《书》或《书经》,唐孔颖达有《尚书正义》二十卷,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有影印本。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皇清经解本。
  《尚书》有今古文之分。汉代今文二十八篇,此书西晋末亡佚。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期在孔子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用古文撰写的伪《古文尚书》二种。梅赜所献伪《古文尚书》是将汉代《今文尚书》的二十八篇析为三十三篇,又伪造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夏商周三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其中夏商两代文献除极少数篇目外,不少是战国以后的人补写的,所以使用起来要特别小心。有关批评史方面的文献,《金縢》是西周文献,主要记录了《诗经·鸱鴞》的写作背景,属于诗本事方面的资料,它与《左传》中的一些记录诗本事的材料一起,代表了中国古代记录诗本事的纪事汇编文献的起源;此外,属于战国文献的《尧典》、《皋陶谟》、《五子之歌》等,在批评史文献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象《尧典》提出“诗言志”,《皋陶谟》记录了上古诗乐舞合一的情形及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五子之歌》涉及诗歌的写作与诗人怨情的关系,均是较为重要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文献。

  《周易》,有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十卷,十三经注疏本。
  此书本为周代卜筮用书,其中的卦、爻辞是经文,为西周时期的文献,另有《易传》十篇,计《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系辞》上、下,因有十篇,故又称《十翼》。相传《易传》乃孔子所作,不可信。《易传》中十篇文字的写作年代并不一致,有的大概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年,如《彖辞》、《象辞》、《文言》等;有的则在战国中后期,如《系辞》。
  《周易》中可作为文学批评文献的大约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论卦象时提及的“设卦观象”、“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文艺创作的过程和模式,这些是属于文学批评的间接材料;二、卦、爻辞及《易传》中有大量的文字接触到艺术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如《艮卦》爻辞六五中提出过“言有序”的问题,《家人卦》象辞中提到过“言有物”的问题,这种提法后来就曾被清代桐城论文论家所借用。又如《大有卦》彖辞提出“刚健而文明”、《大畜卦》彖辞的“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都对古典美学思想产生影响;三、阐述阴阳刚柔原理,《如贲卦》彖辞提出“刚柔交错”,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影响;四、论述言、意、象关系的文字则与庄子学说一起,对魏晋诗学产生影响;五、论述“变通趣时”与“原始要终”的学说,对刘勰《文心雕龙》之“通变”说及钟嵘《诗品》追溯五言诗源流的方法产生影响。这些属于直接的批评史文献。
  《周易》的注本,除十三经注疏外,清人焦循的《雕菰楼易学三种》也可用,有皇清经解本。

  《诗经》,汉代毛亨传《诗》二十九卷,隋时附郑玄《笺》作二十卷,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四十卷,有十三经注疏本。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三十卷,是清人中研究《诗经》较好的本子之一,北京中国书店有影印皇清经解续编本。另宋朱熹有《诗集传》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诗经》中涉及到文学批评的文献大约有近二十条,其中多为西周及春秋时的文献,涉及的理论包含三方面,一、《诗经》作者自述作诗的目的,或为讽刺(《魏风·葛屦》),或心有忧伤(《魏风·园有桃》)。二、记录了《诗经》作者的情况(《小雅·巷伯》),属诗本事一类。三、对《诗》的曲调形式的评价(《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属诗歌艺术方面的理论。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乃托名左丘明的一部传释《春秋》的历史著作。晋杜预将《春秋》经文与《左氏传》合编加注,名为《春秋经传集解》,有三十卷,唐孔颖达据杜注本撰《左传正义》四十卷,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今人著作中较好的一种,中华书局排印本。
  此书为春秋时代文学批评文献最为丰富的一种,其中也有涉及到西周文献的部分。汉代也有解释《春秋》的著作,如《公羊传》、《谷梁传》,但传文与西周及春秋文献关系不大,无参考价值。《左传》涉及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文献较多,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本事纪录(隐公三年关于《硕人》;僖公二十四年关于《棠棣》等)。二、对“赋诗言志”现象的记载,表现出周人对《诗经》的态度及对《诗经》的运用情况(僖公二十三年秦伯与晋公子赋《河水》、《六月》;文公四年鲁文公为卫宁武子赋《湛露》及《彤弓》;襄公二十八年记载卢蒲癸话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传》中此类记载甚多,由此可见孔子有关“诗可以兴”之论的背景及汉人“诗无达诂”之说的来源。三、对“观诗知志”的记载(昭公十六年载宣子请郑六卿赋诗言志,宣子赖以知郑志;襄公二十七年赵孟请子展等七子赋诗,以观七子之志等)。四是对《诗经》的美感评价(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等)。五是有关《诗经》社会功用的认识(僖公二十七年载赵衰的话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六、三不朽说(襄公二十四年)。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二十卷,十三经注疏本。宋朱熹《论语集注》十卷,中华书局《四书集注》,新编诸子集成本。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程树德撰、程俊英等校点《论语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论语索引》,北大图书馆索引编纂研究部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语》乃孔子弟子所记有关孔子言论学说的重要文献,清人崔述《洙泗考信录》认为《尧曰》篇不可靠。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有《论语》竹简本,内容与今本有异。
  《论语》书中所涉文艺批评者有近五十条,集中在《学而》、《为政》、《八佾》、《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诸篇中。其所论及的文艺及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文艺与道德、礼制、政治、事功的关系(《学而》、《为政》、《八佾》、《雍也》、《述而》、《泰伯》、《子罕》、《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二、关于《诗经》的鉴赏与运用的观念(《学而》、《八佾》、《阳货》);三、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雍也》、《颜渊》、《卫灵公》);四、关于美与善的关系问题(《学而》、《八佾》、《先进》、《宪问》、《阳货》);五、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季氏、《阳货》)。

  《孟子》,东汉赵岐注十四卷,四部丛刊本。《孟子注疏》,原题宋孙奭疏,《四库总目》辨其非,有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正义》,清焦循撰,三十卷,该书以赵岐注为主,又搜集清代学者考订训释的成果而成,皇清经解本,又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孟子》一书乃孟轲的言行录,由孟轲与其门人共同完成,原为七篇,是重要的儒家思想文献。
  《孟子》中有关文艺及文学批评的文献较为集中,也较系统,在坚持孔子儒家文艺批评传统外,又有新的补充和发展。其理论撮其要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论“与众乐乐”的美学思想(《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条、《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条、“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条);二、论“充实之谓美”(《尽心下》“何谓善?何谓信?”条)三、“知言养气说”(《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条、《万章上》“舜见瞽瞍,其容有蹙”条);四、论《诗》与史的关系(《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条);五、“知人论世”说(《万章下》“孟子问万章曰”条);六、“以意逆志”说(《告子下》“公孙丑问曰”条、“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条、《尽心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条);七、有关引《诗》的情况(《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条、《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条、《公孙丑上》“孟子曰‘仁则荣’”条等)

  以上是经部的文学批评文献,其中材料最丰者当数《左传》,次为《论语》、《孟子》、《周易》。《尚书》因年代较早,《诗经》由于体制所限,资料的丰富性及理论性均不如其他几部书。此外还有一些书,如《周礼》、《仪礼》和《礼记》,由于其有关文学批评内容的篇目如《乐论》,大致写定于汉代,所以我们放在后面再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先秦文学批评文献概说

下一篇先秦子部、集部文学批评文献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