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第三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0-12-31
18327

 

 

    
费陀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一1881)是一个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罪犯心理的能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深刻的基督教思想的作家。其远祖是立陶宛的古老贵族。他的祖父是一位神职人员。他的父亲米哈依尔·安德烈耶维奇是莫斯科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1828年获得贵族称号,1831——1832年间得到一笔不大的产业。其父生性专制暴虐,在庄园对农奴十分残酷,结果于1839年被农奴杀死。他的母亲玛丽娅·费特罗夫娜对宗教有一种狂热的虔诚,死于1837年。哥哥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长他一岁,兄弟二人,情投意合,曾在一起学习、创作、办刊物。

183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莫斯科私人寄宿学校,1838年,转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彼得堡工程制图部门工作。后辞去工作,专事文学创作。1845年5月,经别人引荐,他结识了当时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受到他们的鼓励和影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穷人》(1846)。这期间,他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傅立叶的学说,于1847年参加了醉心于空想主义学说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1849年4月23日,他和小组的30多位成员举行秘密集会,他在会上朗读了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一封信。结果,他和其他成员一起被沙皇宪兵逮捕,罪名是企图推翻现存的法律和破坏国家秩序。他们一起被关押在彼得堡罗要塞,于1849年12月22日,被判处绞刑,就在行刑前几分钟,传来沙皇把死刑改判为苦役的命令。这次死亡惊吓对他精神刺激很大,成为日后摆脱不掉的阴影。他在鄂木斯克要塞服了4年苦役,在塞密巴拉廷斯克服了5年半军役,最后被晋升为少尉。1857年4月,他和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被获准恢复贵族的权利,同时,也恢复了发表作品的权利。1859年12月,在其好友的极力斡旋下,他重返彼得堡,又开始了公开的文学活动。他曾于1862年、1865年、1867年三度出国,到过德国、奥地利、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等地,其中最后一次出国,在国外呆了4年,并在德国著名赌城、温泉疗养地狂赌,这使他的癫病病进一步加重。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学创作上,同时,他也曾主编过自办的刊物《时代》,和保守的梅谢尔斯基公爵出版帝制派刊物《公民》。1879年至1880年,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了他的宏伟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创作中。小说的第一部陆续发表在《俄罗斯通报》杂志上,第二部没来得及写,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于1881年1月28日(新历2月9日)逝世,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进人正规学校读书以前,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任老师,家教严厉,这对他的智力开发很有好处。他在12岁以前,就读完了《司各特全集》,这对他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自幼患有癫痫病。在他流放西伯利亚期间,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他的病频繁发作,这种病折磨了他一生。由于患病,他变得比正常人敏感严肃,而且对任何事情都非常真诚执着,达到几近疯狂的地步。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时代,正值俄罗斯农奴制改革前后,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俄罗斯农民和城市平民生活更加贫困。他少年时代生活在彼得堡,也曾到父亲在图拉省的农庄里度过假,因此,他对彼得堡下层贫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都有所了解。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一直困扰着他,而他也穷愁潦倒,经常为贫困所扰。他涉身其间,对他们非常了解、关注。贫困、酗酒、卖淫、犯罪,使他触目惊心,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为俄国寻找一条出路,消除罪恶与不幸。他开始接触一些民主主义者,如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等,但很快又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并且参加了著名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

西伯利亚的苦役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亲身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同时他也接触了许许多多的政治犯和刑事犯,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暴力的可怕。他认识到,在俄罗斯这块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的土地上,不能像法国大革命一样采用暴力改变现实。暴力行为违反人性,背离了上帝的法则,不仅不能铲除罪恶,还会造成更大的犯罪。人的犯罪,邪恶的产生,乃至一切不幸,根本原因在于忘记了上帝,道德沦丧,所以,必须从心灵深处唤醒人的道德意识,重归上帝怀抱,这样就能实现普遍仁爱的谐和世界的理想。这是俄罗斯的出路,也是整个世界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他呼唤俄罗斯人民接受上帝安排的这个世界,忍受苦难,达官贵人和阔佬们放弃盘剥,更多地关心人民,彼此真诚相处,灵魂得到复活。这就是他的所谓的“土壤派”理论。他关心人民即“小人物”的不幸,嫉恶如仇,终生不渝。在初期,他更多地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痛苦的哀怜、同情,铭心刻骨,然而无奈。他关注犯罪问题,因为他害怕不幸的俄罗斯人民通过暴力改变现实,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条歧途,他要为俄罗斯指导一条通往上帝的路,一条真正光明的道路。

他的这种思想,带有浓厚的宗教博爱理想特色,但在现实中却显得软弱、苍白,不切实际,它永远是一个遥远的彼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他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们才离得越来越远,才得到了保守的宗教贵族集团的支持。但实际上,他又和他们貌合神离。他是一个很难被人理解的、孤独的天才。另外,死亡的恐惧和生活的磨难,似乎消磨了他的意志,改变了他的信念,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对信念的执着、意志的坚定并没有丝毫改变,只是在理论上作了调整。他面孔冷峻,疾病使他嘴唇不停地抖动,但眼神坚定、顽强、甚至疯狂。

另外,他父亲为人专制暴虐,而母亲则温和虔诚,因此,对他形成一种像弗洛依德在分析其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说的“俄底浦斯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的俄国是和托尔斯泰并称的伟大作家,“是被托尔斯泰高峰挡住的更高峰”(法国:纪德语)。但就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无与伦比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洞察力和表现力、对世界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而言,他在整个俄罗斯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同时也是最复杂的现象。他表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城市生活,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各种小人物的生活。贫困不幸、犯罪、上帝是他作品内容的核心。他把战场设在人的心灵深处,表现人的道德感的交战。因为他要解决的是人的道德问题。

他在创作初期,基本采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后来,越来越多地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他把人的精神作为客体直接加以描写,写人的梦幻、直觉、病态的情感,具有现代主义的心理表现特征。越到后期,传统的现实主义就越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甚至成了他表达的一种障碍,他不惜一切地加以创造,调动一切可以为他所用的表现手段。《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描写的人物、环境,都尽可能地抽掉了外在的现实特征和联系,具有浓厚的象征主义和寓言色彩。整个来讲,现实主义仍还是他一生都没有摆脱的基本框架和模式。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宗教气息。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变体。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三大发现:①思想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份;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③小说的全面对话性。后两个方面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所指出并详尽论述的“复调结构”。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成交响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穷人》。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写了彼得堡小官吏马卡尔·杰武什金和孤女瓦尔瓦拉·杜勃洛谢洛娃的交往和他们的情感。杰武什金是被生活压垮了的小人物,可怜虫。他在政府机关里,不停地抄写,仍然生活困苦,蜷缩在彼得堡贫民窟的一个角落里。他狼琐、顺从、屈辱、默默无闻。没有人爱他,也没有人需要他的爱。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孤女瓦尔瓦拉,他把她救出青楼。他把所有的爱都投入到瓦尔瓦拉身上,瓦尔瓦拉也处处关心他,安慰他。他的生命为之一振。不久,瓦尔瓦拉为生活所迫,嫁给了曾玩弄过她的地主贝科夫。杰武什金的生命支柱垮了。在这篇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对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表现出深切同情,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这部小说的发表,得到别林斯基等人的高度赞扬。

1845年夏开始创作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同貌人》(另译《孪生兄弟》)1846年2月发表在《祖国纪事》上。九等文官戈利亚德金生性怯懦,逆来顺受,在官场中有一种危机感,他恐惧、怀疑,发展到病态。他有时也有自尊,幻想着当大官或做达官贵人的乘龙快婿。最后他的精神分裂了,出现了一位与他同貌的怪客,这位怪客卑鄙、狡猾、无耻,处处与他相对,这样,戈利亚德金的妄想狂日益加重,他最后进了疯人院。这部小说写的虽仍是小人物的卑微顺从,但又具有了自尊与反抗的新特点。《同貌人》通过同貌人揭示了人的灵魂深处人的性格的两重性,并表现了人的异化现象。小说注重对人的复杂精神世界的表现,并对许多病态的心理、人格分裂、幻觉等作了深刻的描写,这是他以后创作发展的一个起点,是以后许许多多作品的题辞。

在这一时期还有小说《普罗哈尔钦先生》(1846年)、《女房东》(1847年)、《白夜》(1848年j等。短篇小说《白夜》写的是主人公“我”和一个少女娜斯晶卡在彼得堡夏至的白夜期间四个夜晚的交往。“我”是一个因为对生活失望厌倦靠梦想过日子的人,是一个软体的中性动物,像蜗牛、乌龟,不是人。因为碰上等待情人的娜斯晶卡,“我”给她以帮助和安慰,并爱上了这个年轻姑娘,才感到了真正的存在。最后,娜斯晶卡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未婚夫,重回情人的怀抱。“我”手里拿着娜斯晶卡表示遗憾的信,眼中流出眼泪、但是这整整一段幸福的时光,对“我”的一生来说还嫌短吗?小说缠绵忧伤,并带有神秘色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独具韵致,是难得的佳作。

流放西伯利亚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活动中断了。重获自由以后,他发表了几部中篇小说:《叔叔的梦》、《斯杰潘科契沃村》等。1861年,他和其兄米哈伊尔创办了月刊《时报》,他的长篇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便发表在该刊物上,这是他重返文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题和4D年代的作品一脉相承。作者写小人物的苦难,同时又宣扬忍耐t宽恕、顺从的宗教思想。1861一1862年,他创作了《死屋手记》,并发表在1864年的《时代》杂志上。《死屋手记》写苦役犯们可怕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另外一部长篇小说《地下室手记》带有论战性,它是针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腼创作的。作品中的“地下人”内心卑鄙、狠毒、自私,具有存在主义的一些思想特征,作者以此来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表现的人物和社会。

1865年他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赌徒》。为此,他请了一个速记员安娜·格里高利耶夫娜·斯尼特金娜,她后来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个妻子。《赌徒》是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的赌博经验写成的,小说深刻生动地描写了赌徒的复杂心理。

这一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白痴》(1868年,发表于《俄罗斯通报》)、《群魔》(1871年)、《少年》(1874年)。《少年》由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祖国纪事》发表,这标志着二人恢复关系。1877年,涅克拉索夫逝世,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悼词。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他曾说过,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正面的优秀人物”,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梅思金公爵。梅思金公爵出身贵族,父母早逝,从小得癫痫病在瑞士山村疗养。保护人死了以后,他被迫回国。他不谙世事,对当时社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个“白痴”。但是,他心地纯真,善良,有仁爱精神,像一个“基督”(作家日记中语)。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娜思泰谢·费里帕夫娜是一个孤女,从小被荒淫的富豪托慈基培养成风流美人,作为自己的情妇。当托慈基要结婚时,她就成为托慈基的障碍。托慈基和新贵叶潘钦将军达成协议,以7万5千卢布的代价让将军的秘书笳纳娶娜思泰谢,自己娶将军的女儿。阔少罗果静迷恋娜思泰谢的美貌,以10万卢布让笳纳把娜思泰谢卖给他。娜思泰谢不满自己被愚弄、被买卖的地位,在生日宴会上,毅然把罗果静带来的10万卢布扔进燃烧着的壁炉中。而在此时,梅思金公爵提出没有任何代价的求婚。娜思泰谢深爱善良的公爵,但怕自己会给公爵在上流社会带来麻烦,所以在公爵和罗果静之间徘徊不定。公爵爱着叶潘钦将军的小女儿阿格拉耶,但怕自己和阿格拉耶结婚,会使娜思泰谢彻底沦落,所以牺牲了自己和阿格拉耶的婚姻。最后,当公爵和娜思泰谢定婚时,疯狂的罗果静杀死了娜思泰谢,梅思金公爵深受刺激,旧病复发,成了白痴,再次出国治病。这部小说写的是善与恶的斗争,写在以金钱、权势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压迫下,人怎样保持纯朴善良的本性并与之抗争。善虽然失败了,但梅思金和娜思泰谢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的道德的善良的光彩,是遮挡不住的,这是作家写作的真正目的。失败的结果,表现了作家清醒的现实主义。

《群魔》被西方公认为和《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并称的陀氏四大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巴枯宁的信徒涅恰耶夫所搞的恐怖活动为情节基础,意在指责19世纪中期俄国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派,也包括屠格涅夫这样的自由派。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所有的革命派都没有宗教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原则,他们只有卑鄙的自尊心、冒险性和犯罪天性,他们所指引的道路,是人类的歧途和灾难。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非常恐惧、愤恨。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总结,小说突出集中地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创作于1878年7月一1880年10月间,发表在《俄罗斯通报》上。

小说情节的来源是俄国一个青年军官的弑父案。但据弗洛依德分析,从深层的精神世界来看,它根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弑父恋母情结”,即“俄底浦斯情结”,并因此认为该小说和《俄底浦斯王》、《哈姆雷特》是人类文学史上三大名著。

《卡拉马佐夫兄弟》写作者虚构的外省小城斯科托普里戈尼斯克(意为”畜栏”)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围绕金钱、女人而产生的激烈斗争。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吝啬,荒淫无耻,毫无道德,是人性恶的代表,最后被杀。长子德米特里,放荡不羁,但真诚坦率,没有完全放弃对上帝的信仰。他的心灵是上帝与魔鬼交战的战场,他虽有杀父愿望,但天’良未灭,最后,心灵得救。次于伊凡是个学者,他不信上帝,认为没有上帝,也无所谓灵魂不死,因而一切都是可以允许的。表面看来,他温文儒雅,没有在父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贪婪放荡的“卡拉马佐夫气质”,但在精神世界的深处,他是卡氏气质的真正继承者。因为他不信上帝,而且在实际行动中,他也参与了对家产、女人的争夺,他还教唆斯麦尔佳科夫杀死了父亲,只不过他这一切都做得非常隐蔽。最后,因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发疯。斯麦尔佳科夫,是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自私,阴险,狠毒,受伊凡的影响不信上帝,最后杀死父亲。事情败露,自缢身亡。三子阿辽沙,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他笃信上帝,纯洁,善良,为家庭纠纷,奔走调解,最后离开家乡,做了游方士,普救众生去了。

卡拉马佐夫一家,老卡拉马佐夫、伊凡和斯麦尔佳科夫是人性恶的代表,他们放弃信仰,自食恶果。德米特里是现实人性的代表,他因为没有放弃信仰而得救。阿辽沙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所指引的是人类的出路:忍耐,顺从,皈依上帝。虽性格单一,但具有理想的暖意和强度。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人类灵魂的搏斗,揭示了他眼中的整个人类社会现实的内在本质,并为人类指出了上帝安排的道路。这是崇高的理想,也是幻想。
《罪与罚》创作于1865——1866年,发表在《俄罗斯通报》上。

小说情节来源于彼得堡的一个大学生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案件。贫困不幸压迫得人们喘不过气来,酗酒、卖淫、盘剥、欺诈现象日益严重,面对这种现实,应该怎么办?是挺而走险,采用暴力改变它,还是接受上帝安排的这个世界,默默忍受一切,用对上帝的信仰战胜一切邪恶,通过自身灵魂的复活换得来世的幸福?这是当时俄国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陀思妥耶夫斯基要通过这部小说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时对当时许多激进的革命派的用暴力改造社会的主张予以批驳。他认为,暴力行动违反了人性和上帝的法则,它不仅不能铲除罪恶,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犯罪。而且,暴力犯罪能摧毁人的理性,使人变得疯狂。因此,暴力,陀思安耶夫斯基认为,决不是改变社会的手段,人类唯一的出路是皈依上帝。

为了表现这种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把视点放到彼得堡的贫民窟,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描写这里的人们的贫困生活。这里有穷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马尔美拉陀夫一家。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彼得堡念书,全靠孤苦的母亲和妹妹做工维持。妹妹在地主家里当家庭教师,经常受到地主的纠缠,最后迫于无奈和一个庸俗的中年律师订了婚。尽管如此,拉斯科尔尼科夫仍困顿窘迫,有半年多没到学校去了。他内心非常痛苦,陷入了复杂的精神活动中。他认为他有权采取暴力行动改变现状。在他看来,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的人,他们是繁衍同类的材料,他们只能顺从,循规蹈矩;一种人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创造历史,推动世界的发展,因此,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现实,甚至踏出一条血路。他想试验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何况他要杀的,是人类的害虫、典当婆阿廖娜。可是,杀人以后,他内心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犯罪感折磨着他,使他发狂。马尔美拉陀夫内心痛苦,只能借酒浇愁。他的女儿索菲雅为了年幼的弟妹和患病的继母,默默忍受了一切苦难,做了一个妓女,献出了自己。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法忍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接受了索菲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来换取心灵的平静。最后,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彻底抛弃了过去的理论,从虔信上帝的索菲雅身上看到人性的光彩,皈依了上帝,决心用顺从忍耐来对待这个世界,这样他的痛苦就彻底摆脱了。小说通过对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切齿痛恨,但同时他又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他这种思想有虚妄、软弱的一面,当然也有对生活表现深刻坚实的一面。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他极富同情心,同时,他又很有思想,对社会认识深刻。他勇于探索,并能勇敢地采取行动,以此来表示对罪恶的现实强烈不满。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俄国许多身处不幸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

索菲雅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虽身为妓女,但心灵非常纯洁,甘愿为自己不幸的家庭献出自己的一切,同时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痛苦抱以深切的同情,尽全力安慰帮助他。在自身痛苦和所有的痛苦面前,她心里平静、坦然,因为她信仰上帝,接受了一切。她是当时俄国下层妇女的一个典型。

《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描写细致,人物性格饱满,结构完整,感情真挚深沉,催人泪下。
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小说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从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服刑皈依上帝,情节事件完整,而且人物的情感发展过程也非常完整。

题材本身决定了作品的戏剧性。围绕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情节始终处在紧张的态势之中,扣人心弦。
另外,作品头绪繁多,但严谨细密,表现出作者的高超艺术技巧。
2.深刻的心理描写。

这部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罪与罚》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拉斯科尔尼科夫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揭示了他犯罪的现实依据,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他的心理的发展过程。作者运用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这就加大了作品纵向开掘的深度,无怪乎鲁迅先生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另外,作品的“复调小说”结构特征也极为明显。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博大宏深的艺术作品使俄罗斯文学也使自己走向了世界。他的作品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他也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第二节 托尔斯泰

下一篇第四节 契河夫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