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作家或群体
|
时间
|
代表作家作品
|
特点与不足
|
贡献与意义
|
冰
心
|
1924年
1925 年
|
《山中杂记》
《往事》(二)
|
将各种小动物人格化,个个形象生动,十分可爱,也是冰心爱的哲学反映。
以新颖精妙的艺术构思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将去国远游赤子思乡之情描写得酣畅淋漓。
|
冰心“爱的哲学”,是当时问题小说的思想内容之一,她用自己的爱来唤起美好的世界,用“爱”来化解人世间的丑恶与卑劣。
|
瞿
秋
白
|
1922年
1924年
|
《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
|
以深厚的热情,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真实情况,使无数的读者对这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两部散文将游记、议论、抒情产生为一体,善于刻画人物内在精神面貌。
|
这两部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以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反映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联情况的杰作,是最早用艺术形式报道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情况的作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报告文学的范例。
|
李
大
钊
|
1918年
1919年
|
《解放后的人》
《五峰游记》
|
篇幅短小,耐人寻味,古朴、雅洁。
|
|
钱
玄
同
|
1918年
|
《随感录八》
|
擒纵自如,从容自在,汪洋而少含蓄。
|
现代“美文”的较早尝试。
|
鲁
迅
|
1919年
|
鲁迅《自言自语》
|
||
周
作
人
|
1921.6.8
|
《美文》
《乌蓬船》
|
平和超凡
|
中国文学散文创作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体现。
|
冰
心
|
1927
1922
|
《笑》
《往事》
|
优美的抒情散文“精丽”、“典雅”、“纯语”。
|
最早引起反响的美文。
|
郭
沫
若
|
1923年
1927年
|
《月蚀》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
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描绘里,深蕴着浓厚的象征。但散文里依然留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些“剪影”。以事实为题材,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剖析,语言敏锐尖辣。
|
激发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怒火,真实地再现了那淡淡的人生和漓淋的鲜血。
公开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的反动面目,为当时迷恋于蒋介石的人擦亮了眼睛。
|
郁
达
夫
|
1924年
1928年
|
《零余者》
《感伤的行旅》
|
或浓或谈地表现出孤独苦闷和伤感的色彩,只能让读者从消极方面认识时代的阴影而缺乏使人向上的思想内容。用叙写社会风貌、湖光山色来反衬大革命失败之后的残破局面和民生的艰难。
|
|
朱
自
清
|
1922 年
|
《匆匆》
《春》
《荷塘月色》
|
朴实中透着华丽,
叙述中包含理机,
“漂亮”、“缜密”。
|
体现了“五四”退潮期知识青年对未来的追求探索。
|
郑
振
择
|
1925年
|
《离别》
|
清爽
|
缜密有致、朴实天华。
|
朱
大
枬
|
1936年
|
《血的嘴唇的歌》
《少女的赞颂》
|
异常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形象比喻。
|
象征、比喻手法的一贯到底。
|
师
陀
|
1934年
1938年
|
《欲夜》
《铁匠》
《黄花台》
《看人集》
|
散文中的写景、抒情、写人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对话简练精到。
|
师陀往往通过渲染气氛来获得预期的艺术效果。
|
叶
圣
陶
|
1923年
|
《没有秋虫的地方》
《匆匆》
|
构思精妙,寓意隽永,主旨高远,表现了作者的分辨才能。
它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的音乐美;又如散文一样,于自由、洒脱之中包含哲理,亲切自然。
|
作者寄情于景,借赞美虫的秋之乐,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怀念,对扼杀生机的文化专制不满。表现了“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以发泄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惆怅。
|
朱
自
清
|
1924年
1925年
1927年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背影》
《荷塘月色》
|
全景式的直接描叙贯穿全文,有一种朦胧中显真切的感觉,犹如“雾里看花”。
以生活中实在的事例,起伏的记叙,平朴无华的语言来表达伟大的爱。
用综合的感觉体验来传达审美对象的特质,除了写视觉形象还从嗅觉听觉等方面进行审美。
|
在爱与美的追求,同对丑恶的现实发生的激烈的冲实中构想出新的世界,以反衬的形式显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以真实的感情拔动了读者的心、强烈的共鸣感动了读者。
|
鲁
迅
|
1924年
1925年
|
《秋夜》
《记念刘和珍君》
《朝花夕拾》
|
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但冷俊,清寂、肃穆的景物描写,却显示了彷徨的心绪。
以抒情和议论为主,笔法严谨、准确、朴素。
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思想丰富而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但思想不很成熟,处于突变前夕,此文集语言优美、洗炼,清新刚健,感情激越。
|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一篇寓意深刻,战斗性很强的文章。
是一篇讨伐敌人的战斗檄文,给“沉默”的民族以警钟,也是激励“猛士”前行的号角。
它是我国散文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一次变革,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开拓了现代散文的表现领域。
|
茅
盾
|
1926年
1925年
|
《雷雨前》
|
以暴风雨前的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反动派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焦躁地等待着雷雨的到来。
|
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劳动人盼望革命取得胜利的心声。
|
巴
金
|
1927年
至
1949年
|
《海行杂记》
《生之忏悔》
《旅途随笔》
《点滴》
《静夜的悲剧》
|
他的散文有很大一部分具有传说色彩,另一些作品则以真挚的情怀描绘了自然风物、人情世故。
|
他的散文对于理解他的其它作品具有一定的文献性价值。
|
何
其
芳
|
1934年
至
1940年
|
《画梦录》
《还乡杂记》
《星火集》
|
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思、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言中完成一种美的构建。
|
《画梦录》的出版雄辩地说明了散文本身怎样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写作。有超越深渊的情趣。
|
李
广
田
|
1935年
至
1940年
|
《画廊集》
《银狐集》
《雀衰记》
|
写得朴素自然,醇厚中透着恬淡,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在追求散文的独立品格上与何其芳同道。
|
写出了朴素的小天地中的“美”和“真”,他描写乡土人生,为被侮辱被损害者诉说不平,把乡下人的气质和感情融入他所描写的人事之中,有助于我们对乡土和农民的研究。
|
丽
尼
|
1935年
至
1937年
|
《黄昏之献》
《鹰之歌》
《白夜》
|
他以诗为文,善于抒情,
抒情个性近于倾泻,用“我”的内心告白直抒胸臆,率真而热烈
|
以个人遭遇的不幸开始感受到旧社会的黑暗,探索出路,进一步反映人民大众的苦难和抗争。
|
钟敬文
|
30年代
|
《西湖的雪景》
|
寻幽探胜,揽景绘心别具慧眼。
|
着眼于人与自然沟通,提升自然美。
|
陆
蠡
|
1930年
至
1938年
|
《灯》
《囚绿记》
|
在散文的神韵里孕育时代的风采和生活的气息。
|
但社会的政治的元素,不应该对美好处理和艺术形式的产生排他性。
|
柯
灵
|
1935年
至
1946年
|
《酒》、《野渡》
《在西湖——抗战结束那一天》
|
他的散文充分表现了继三十年代现实色调血与火的洗礼而采的革命现实主义,比三十年代的作品更深挚,更深沉。
|
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优美而灵动,温馨而超拔,富于宗教的庄严与思考。
|
卞
之
琳
|
1938年
|
《三秋集》
《鱼目集》
《长治马路宽》
|
这些记实性散文,记截了作者对长治之战的所见所闻。
|
以丰富而生动的触角描写了战地风貌,不仅具有史诗价值,对文学史也有一定的贡献。
|
石
灵
|
1939年
|
《匆灭的天地》
|
文章具有一种深感情
|
文学方面人的心灵,将现实和历史进行对照
|
柯
灵
|
1939年
1935年
1946年
|
《酒》
《野广度》
《在西湖一抗战结束那天》
|
他的散文充分表现了一代人的心灵
|
|
施
蛰
存
|
1936年
1939年
1941年
|
《室旅行记》
《马在马》
《栗和市》
|
情为中心
趣为落点
趣因情生
情趣交映
|
白描表现手法的运用平而有韵,淡而有味。
|
戴
望
舒
|
1936年
1937年
|
《在一个边境的站》
《黎的书摊》
|
能够把“感受”到的以一定浓度再回到写实。
|
充分反映作者的气质和真情。
|
曹
白
|
1940年
|
《呼吸》
《我的路》
|
将叙事、抒情、议论进行有机的结合。
|
|
唐
|
1936.11.20
1947.8.22
1948.10
|
《药》
《桥》
《寻梦人》
|
决不停留在表象上,往往能产生无限暇想,从而悟出哲理
|
借历史故事,寄托现实之思绪
|
上一篇秦汉文学概说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