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专访作家郝景芳:用科幻作品表现身边的生活

作者:苗恒     来源:每日新报     时间:2016-05-30
12921
不久前,有着“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雨果奖,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第74届入围名单,中国女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入围“最佳短中篇小说”,成为继刘慈欣《三体》后,第二个有机会斩获此奖的中国科幻作家,一时间收获关注无数。

  突如其来的聚焦,让郝景芳倍感意外,“还是借了刘慈欣带来的‘科幻热潮’吧。”作为地地道道的天津人,郝景芳聊起家乡滔滔不绝.近日接受新报独家专访时更透露,即将出版的新书正是以家乡天津作为大背景,“整个城市都有我的很多记忆,写到哪个区的生活我都挺熟悉。”

  “学霸”爱理科也爱写作 科幻不是唯一题材

  入围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对于郝景芳来说有点出乎意料,随之而来的密集关注、采访邀约,也多少让她有点“手足无措”。

  “的确感觉对生活有些‘不良’的影响,几乎推掉了所有纯关于奖项的采访,也不是不想谈,只是开了一个口就收不住,那样生活会受到更大影响。”

  这个土生土长的天津姑娘,在高中时代因父母工作调动开始到北京生活。从“理科实验班”到“清华物理系”,郝景芳的求学履历可谓“学霸”到底,她最喜欢的始终是理科,“当年第一志愿报的就是物理系。”而对于写作,她同样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最重要的是有爱好,看多了会去模仿。”只是写作并非主业,她有自己的研究工作,对物理的乐趣依然强烈,“宏观经济研究,我想研究还是一辈子的主业。”

  在郝景芳的心目中,写作和其他艺术门类不一样,“写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生活,不是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历、生活,只是坐在家里“闭门造车”,难以写出真正丰富的作品,甚至“不知道要写什么”,“所以即便写作是我的一个很大的理想,也还是每天要有其他的工作。”至于科幻题材创作,也谈不上是一贯的“坚守”,“科幻一直写,以后也会写,不过我觉得将来科幻或许只是我创作的一小部分吧。”身为理科生,郝景芳自嘲在写作方面“非科班出身”,对于题材分类、“科幻”与“非科幻”没觉得有太大的差异,“比如对不平等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像是这次入围雨果奖的《北京折叠》,觉得这个用科幻题材来展现比较合适,就选择写成科幻小说,将来可能我想探讨司法正义,会觉得剧本更合适,就写成话剧,再比如对历史感兴趣,觉得散文集更适合就写成散文……”主要根据当下最感兴趣的话题、想写的主题或故事,“用哪种形式更适合就用哪种题材。”与其说写作是情绪的出口,郝景芳觉得不如说它是一个载体,“可能有一个想法、现象,用研究、学术论文的形式比较容易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情感都可以理论化,真正的故事永远有独立的力量和价值在,“当一些想法用学术论文的形式没法表现或不好表现时,对于一个本身就有价值的故事,我选择把它写成小说,其实这个在我心中没有那么大的分界线。”在计划内的n本作品之后,说不定郝景芳也会写爱情小说,不过肯定在目前规划之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真的试一试。”

  灵感来源于生活 《北京折叠》改编权已签

  在郝景芳看来,自己这次入围雨果奖受到那么多的关注,还是和刘慈欣的《三体》不无关系,“相当于也是借他带来的这股‘科幻热潮’,大刘可以说是把科幻小说的受众面大大扩展到了普通大众。”用郝景芳的话说,科幻向来偏“小众”,“将来这股‘科幻热’再回归平淡也不是没有可能。”

  郝景芳和大刘相熟10年之久,刘慈欣此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感觉郝景芳这次的入围作品不同于以往创作风格,“可能在色调上是比原来的要阴沉、暗调一些。”不过她所聚焦的主题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制度问题”,“从我写第一部长篇小说就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北京折叠》只不过换了另外的角度。”关于入选雨果奖,郝景芳在微博上的简短回应还特别提到作品翻译者,也是为刘慈欣翻译《三体》系列的华裔科幻小说家、翻译家刘宇昆,“目前为止我只有三部短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文,和刘宇昆私交不错,当时他听说我写了个关于北京的科幻小说即将发表,挺感兴趣,主动找到我,最终完成了翻译。”

  既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又能结合理性思维的缜密,郝景芳笑言对她来说其实“技术就只是技术”,即便是科幻题材,灵感来源也是以日常生活、亲朋好友为主,包括上学、旅途中跟人的接触等等,“工作有一小部分,《北京折叠》就是写我工作中目睹的很多事情,用一个虚拟时空把它表现出来而已。”

  最终评选结果要到8月20日才能揭晓,入围本身已值得庆贺,只是这件事对郝景芳的写作创作状态没有太大影响,“好处就是多了一些社会关注,可能接下来出书相对更容易了,另外个别将作品影视化的机会可能也会找到我。”但她并不会因为这些新的机会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工作、生活节奏,比如自己还并没有写影视剧剧本的打算,“这是个太耗体力的复杂工程,况且也不是个人创作就能完成,需要大量团队合作。”不过《北京折叠》的影视剧剧本目前正在谈,“改编权已经签出去一年有余了,现在也在剧本发展阶段,还没到开拍阶段。”

  对天津每个区都很熟 带娃写书两不误

  接下来的两个月,郝景芳将会有4本书上市。这一次获雨果奖提名的《北京折叠》将被收录进一部新的小说集,此前的科幻书也要再版,“基本都在6、7月份上市。”如今非科幻题材的长篇新书《生于一九八四》出版在即,“是一部完全现实主义的作品。”聊起即将露面的新作,郝景芳侃侃而谈,“这部长篇主要就以天津作为大背景,讲年轻人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自我感知还有成长变化。”主人公在天津出生长大,后来去了北京上学……故事听起来就像是郝景芳个人经历的“翻版”,她直言虽然故事用的是自传体,却不是自传小说,“跟我本人的经历不完全相合,还是有许多虚构的成分。”

  不过要说起天津这些年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郝景芳个性形成的影响还是相当深厚,“倒不一定说天津跟其他城市有多不同,有很多变化可能这一二十年在其他城市也有,只不过反思我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很大一部分确实来自天津。”对于郝景芳而言,整个城市都有很多记忆,爷爷一直在南开区生活,姨和舅舅基本住在河东区,“我小的时候在小海地长大,上学又在和平,真的是对每个区域都很熟悉。”写哪个区的生活基本她都不陌生,“可能就红桥远一点。”天津很多地方都是郝景芳的“心头好”,“感情最深的就是‘耀华’周边的地方。”在耀华中学的三年初中生涯对郝景芳意义重大,“当时最好的一点是我们不用参加中考。”5年直升的理科实验班,没了升学压力,不必赶进度,一学期的语文课本“随便翻两章就过去”,剩下的大把时间老师给他们讲些课外知识,读读诗词、讨论文学……“我们每周写的周记也不是必须遵循考试作文的形式。”可以写小说、读后感,甚至有点像“现在微信公号写的时事评论之类”的小杂文,“写作上是非常自由的。”郝景芳对于写作的爱好大概就是从那会儿的周记养成的,“老师会非常认真地对待、点评我们的所谓创作,这应该算是我文学创作的开端吧,对我一生的影响都很重要。”
 如今已当了2年孩妈的郝景芳,没觉得孩子和写作之间有过什么冲突。新书从2014年初写到2015年秋,开始动笔正是郝景芳怀孕期间,“生完小孩之后做了两遍很完整的改稿。”基本上在孩子1岁之前,郝景芳边带小孩边完成了一系列的修改调整。她有一个育儿公众号,分享一些关于育儿的想法、理解、知识,“没有过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阶段,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带孩子的方式,只不过是尽可能找一个相对独立的方式,能够让我自己和小孩的生活都能够相对快乐地前行。”(吴非)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每日新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一块饼干让孩子爱上写作,这事只能发生在美国?

下一篇中国大学生获得联合国征文竞赛奖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