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创作过程分两个阶段。和所有作家相同,我决定主题到执笔完稿总是先经过构思(腹稿)而后执笔写作。我在构思上花的时间远比执笔长得多。一般要用两三个月(个别有反复思考几年的),确定要在故事中表达什么内涵、思想或哲理;情节如何安排才能既表达要讲的话而又含蓄、自然;此外要组织一些情节以使故事具有趣味性,主线和支节在何处交叉和渗透。情节较曲折的则用方块和连线画成草图。到这一步就可以开始动笔了。之所以要在构思上花大功夫,是我感到构思的成熟程度(不是详尽程度)决定了作品的框架和质量,也可以决定作品的水平。可以说无论花多大心血都不为过。一旦动了笔,我惯于日以继夜一气呵成。这样有利于写作时能深入情景和角色,既有深度又不致前后衔接松散。通常这段时间我“投入”如此之深,以致眼前看什么都有一幅绿色的方格,睡梦中也在逐字逐句斟酌用词。这样写出的初稿,需要大致的章节就比较少。这仅是个人的写作习惯,许多高手当然无需这么困难就能创作出高水平作。
总之创作的难度与所选的主题是否比较谙熟有密切关系。熟悉的题材很容易举一反三,无需频繁查阅资料以确保不发生概念性错误。而且很容易为一个
构成要素设计出合适的情节。反之则事倍功半。
(一)主题的选择自然从自己熟悉和喜爱的领土去寻找。我喜欢写硬科幻,这就更加重要。我有个体会:当你有个极感兴趣的主题,觉得有股非讲出来不可的欲望时文章就能写得很好。勉强为写而写总是显得牵强或拼凑,往往还写不成形,中途弃止。
选题尽量找别人没写过或很少写的东西,凑热闹的作品很难避免雷同。我基本上不去挤热门主题,除非我有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比如当年的机器人热
时科幻作品大多描写人与机器谁战胜谁、谁征服谁的问题,我从另外角度致虑写了《鸡尾酒》和《铁血人》,分别展示了人与机的友好合作与人机合一的可
能性。今后如果再写,就应该去探讨人机的界限何在了。
我的作品多半取材于天文、物理等范畴。这一范畴的素材与环境、医学等学科有的不同,它不直接涉及人文、社会,是写“硬”科幻的好素材。但是“硬”科幻能不能反映某种自然科学之外的思想内涵?能不能表达人对未来或发展的某些思索?我想是完全可以的,二者完全可以有机地溶合在一起,使作品具有更大的深度。拙作《缺席审判>是一次尝试,该文在“硬”的方向上提出人类遇到的外星生物很可能是微生物而不是“智人”,这是针对当年外星人热提出的一种思考;在“软”的方面,揭示了人性的一个弱点:人类是保守的,人的观念总是落后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总是不能赶上这些变化所要求的观念转变。或者谈人类常常不能理性地对待新出现的问题。
(二)关于灵感写科幻并不要求过人的聪明或某一专业的深奥知识(有当然更好),但需要一点灵感。灵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作者能敏感地抓住可能是偶尔出现或并不起眼的一个念头、一条信息来加以发挥创作的那种能力。
我喜欢阅读和思考自然科学的任何信息,广泛地阅读是为了满足,也为了积累写科幻的基本素材,它未必都会马上能供创作之用,但却是基本的砖石。
思考可以发现砖石的周边事物、延伸它的意义从而有可能升华成一个科幻题材。 有的人灵感很多,这除了有灵活的思维外,必定还有丰富的、广博的种种知识作为基础。人时常在不经意间闪现某种创意的火花,但又旋即消失。并很快被遗忘。我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用于即时记下各种灵感的意念。
(三)故事情节和人物首先肯定,一篇高质量的科幻作品不一定非要有曲折生动的情节,但也应该承认它容易遭遇曲高和寡的冷待。
中国科幻事业尚有待繁荣,繁荣的首要条件是拥有众多的读者。中国科幻读者多为青少年,从长远看中学生是发展科幻的潜在主力队伍,是中国科幻必
须争取和占领的阵地。十多岁的中学生读科幻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爱上它奇特的故事内容,对其思想内涵不一定理解很深。所以中国科幻作家应该多写些饶有趣味、能吸引人的作品。这样的故事情节就值得花费心血加以编制。
我的科幻作品都注重设置故事情节,客观上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我的故事情节多数倾向于有点悬念(由于短篇,难于设置很多的曲折),文笔力求平稳凝重,不主张过度夸张或用哗众取宠的渲染去吸引读者。希求娓娓说来地把情景衬托出来,使读者能感到比叙述文字更熟悉的自我体验。不过情节构思是没有标准模式的,不同作者有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我不推崇超人式的主角人物,因为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至今的世界。主角人物只能溶身子科学技术,不应超越或高于科学技术,更不可能凭匹夫之勇或一
身武功去改造世界。 《鲁文基科幻故事系列》就是我的典型主角模式。鲁文基教授没有超凡脱俗的能力,甚至有点老态龙钟,但他以文博的学识和逻辑的思维解开了许多神秘之迷,摆脱了种种危境。他不是007式的传奇人物,也没有一身拳脚功夫,他的特征是智慧和童心的体现。
主角人物的思维和行止、故事发展的情节都要求一个起码的标准:合乎逻辑。讲述不合逻辑的故事既没有真实感也不能令人信服。特别是科幻,讲述的
往往是超过当今科学水平的事件,其科学性本身就不是完全真实可靠,如果再放弃了逻辑性就和荒诞小说没有区别了。
(四)科幻民族性的思考何谓”中国自己的科幻”?一种普遍看法是写中国的人和事,发掘自己民族的题材,贴近中国人和生活。这无疑是对的。但鉴于中国科学的落后,把先进科技和滞后的生活现实溶和在一起又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说,科学本身不存在国界,也无需把发掘民族化题材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我认为,中国人的科幻首要的特点在于主人公的思想观念、行为特征要符合或者说遵循中国民族的思维习惯和道德准则,这比主角的国藉、事件的场景更具有本质性。同一件事在不同民族的反应是不会完全相同的,如果主人公的思想行为符合国人的特点和规范,这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民族特色。显然,不少科幻作者选择外国人和外国空间来构思故事是出于种种考虑,目的上是抒发感情和发展情节而不是忽视了民族特色。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在评论科幻民族特色时多考虑人物的(其实是作者的)思维特征,在我国科幻作品稀少的时期是有利于其发展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如何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