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秧歌剧和新歌剧

作者:张同俭,闫玮     来源:新编中国现代文学     时间:2011-02-25
19999

  在解放区这场戏剧改革运动中,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新秧歌剧运动最先取得成功,并引发、推动了整个戏剧改革走向繁荣。其中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剧运动开始得最早,成就也最大。
  秧歌本是在我国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群众性文艺工作形式,熔音乐、舞蹈、演唱、戏剧等多种因素于一炉,说唱结合、载歌载舞,既有生动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又短小精悍、清新活泼,非常适合农民欣赏,特别受农民欢迎。抗战爆发以来,这种秧歌运动虽充实了一些新的内容,但一开始由于在形式上没有多少改造,在内容上还保留了一些旧“秧歌”的封建毒素,以致不完全适合反映今天的现实生活。延安的戏剧工作者逐步地改造了这种旧形式,发扬其活泼、健康、清新的一面,去掉其消极因素,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秧歌剧。最早问世和引起轰动的新秧歌剧,是鲁艺文工团演出,王大化、李波、路由等人创作的《兄妹开荒》。剧作以群众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写妹妹到地里送饭,看见一向懒惰但已表示要改过的哥哥却又躺在地头睡觉,十分不满;经过一番争执才明白哥哥是在装睡逗她玩,误会消除,兄妹俩一起动手开荒,争当劳动模范。剧作通过农民特有的诙谐,表现了翻身农民对待劳动的崭新态度和高度的劳动热情,其曲调和舞蹈非常健康欢快,为解放区人民所传诵。
  这些新秧歌剧作品主要表现农村和部队生活。取材于农村生活的主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歌颂翻身农民的生产劳动,除了《兄妹开荒》,后来还有《一朵红花》(周戈)、《动员起来》(延安枣园文工团)、《钟万财起家》(章炳南等),这些剧作把劳动当作直接的描写对象,表现劳动的美和劳动的意义;二是抨击封建迷信的旧习俗、旧思想,歌颂移风易俗的新人新事,如《夫妻识字》(马可)等。这些剧作多用喜剧和闹剧的形式,讽刺和嘲笑了封建思想和旧习俗、旧习惯,充满战胜旧事物的信心。取材于部队生活的新秧歌剧的主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开荒生产运动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事迹,表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题思想;二是反映军民关系,如《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大家好》(毕纯)、《红布条》(苏一平)等。这些剧作描写了军民的鱼水之情;三是反映部队的内部关系,如《好同志有错就改》(之华、果刚)、《兵亻夫团结》(李之华等)、《两种作风》(江涛、史超)等。这些剧作触及官兵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新秧歌剧作品反映了根据地内外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如《秦洛正》(贺敬之)反映了土地改革中争取和团结中农的问题;《徐海水》(翟强)表现了落后战士徐海水觉醒和转变的过程;《周子山》(水化、王大化、贺敬之、马可)写周子山叛变投敌后受指派长期潜伏,在根据地进行破坏活动,终被识破落网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队伍中的分化问题,具有一定特色和深度。总之,抗战时期,新秧歌剧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在农村普及开来,它是“五四”以来“文艺大众化”口号的第一次名副其实的实现。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解放区还出现了大型的新歌剧创作,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民族歌剧,既融汇了西洋歌剧和传统戏曲的有益成分,又吸收了秧歌和其他地方戏曲的表现手法。当时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赤叶河》(阮章竞)、《王秀鸾》(傅铎)、《刘胡兰》(魏风等)等代表剧作,主要反映了当时农村和部队的生活。而1945年春完成的《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
  实际上,自“五四”以来,我国就开始了新歌剧的尝试。如“五四”时期黎锦晖采用湖南花鼓戏曲调创作了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曾取得较大的成功。“左联”时期,田汉和聂耳运用话剧与救亡歌曲相结合的形式,创作了表现反帝救亡斗争的大型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在当时演出的影响也很好。抗战以后,在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一些人物很少,情节也简单的新秧歌剧及其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新歌剧不仅融汇了西洋歌剧的形式,而且充分发挥其善于抒情的特长,增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抒情唱段。歌剧《白毛女》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民族新歌剧走向成熟。
  新歌剧创作在部队中最为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钢骨铁筋》、《不要杀他》、《无敌民兵》等。在创作民族新歌剧的同时,解放区还有组织有领导地掀起了旧剧改革的热潮。这时的旧剧改革主要是对京剧和秦腔等传统戏曲的改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估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改编传统剧目,从而创作新编历史剧;二是改造、利用旧形式,创作具有崭新内容的现代戏。延安的民众剧团和平剧研究院是旧剧改成绩最为突出的团体,前者主要是创作演出秦腔、眉阝雩阝等西北地方戏,后者专演京剧。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同俭,闫玮,来源:新编中国现代文学,来源地址:)

上一篇解放区的戏剧概述

下一篇旧剧改革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