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说明】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多年,文公回国即位后,对随其出亡之臣论功行赏。群臣争功求禄,惟介之推不居功邀赏,并偕同其母隐居而死。文章颂扬了介之推的高尚品行。 |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2〕。?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3〕。天未绝晋,必将有主〔4〕。主晋祀者,非君而谁〔5〕?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6〕?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7〕!” |
【注释】 〔1〕晋侯,即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名重耳,晋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出奔翟国,在外流亡十九年,公元前636年以秦穆公之力返晋为君。 从亡者,随从流亡国外的人。 〔2〕介之推,也作介推、介子绥,晋国贵族,跟随晋文公出亡十九年。 禄,禄位。 及,到,这儿指“给予”、“赏给”。 〔3〕惠,晋惠公,名夷吾,重耳之弟,公元前651年献公死后,以秦之力回国即位。 怀,晋怀公,名圉,惠公之子。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死后,怀公即位,次年春为重耳所杀。 无亲,没有亲近的人,指众叛亲离。 〔4〕主,指国君。 〔5〕主晋祀者,主持晋国宗庙祭祀活动的人,即继位享国之人。 君,国君,指晋文公。 〔6〕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指从亡诸臣。 诬(wū),欺骗。 〔7〕贪天之功,贪取上天的功劳。 下义其罪,在下位的人把他们贪天之功的罪过当做正义的行为。义,名词的意动用法。 奸,奸邪,指邪恶的行为。 蒙,蒙骗。处(chǔ),相处,这儿指同朝为官。 |
【译文】 晋文公(归国之后)赏赐随他出亡的群臣。惟独介之推自己没有谈禄位,禄位也就没有赏给他。?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八个已死去),只有国君一人还在。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外诸侯和国内臣民都厌弃他们。上天还没有绝灭晋国,国家一定会有明主。能主持宗庙祭典而继承王位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上天确实要立国君为君主,而这些随从流亡的人们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难道不是一种欺骗吗?窃取人家的财物,尚且叫做盗贼;何况贪占上天的功劳,而当做自己的力量呢?在下位的臣子把欺骗之罪当做合理的行为,在上位的国君却奖赏他们这种邪恶之举,上下互相欺蒙,我难以和他们同处于朝了!” |
【原文】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1〕?”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2〕。且出怨言,不食其食〔3〕。”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4〕?是求显也〔5〕。”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6〕。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7〕。” |
【注释】 〔1〕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之,指禄位。 以死,因为不求封赏而死。以,介词,宾语省略。 怼(duì),怨恨。 〔2〕尤,罪过,过错,这儿用作动词,意为批评过错、指责罪过。 效,仿效。 焉,兼词,表“于是”(比这……)之意。 〔3〕怨言,怨愤的话,指上文批评“上下相蒙”的言论。 不食其食,不能再吃他的俸禄。 〔4〕焉用文之,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它。焉,哪里,表反问语气的疑问副词。 〔5〕是,这。 显,显达。 是求显也,这是追求显达啊。 〔6〕获,这儿指找到。 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为之田,作为他的封地,双宾语句。田,供祭祀用的私田。 〔7〕志,记,记录。 旌(jīng),表彰。 |
【译文】 介之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求封赏呢?因为不求禄位而默默无闻地死了,又去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我既然斥责贪天之功为罪过,却又去效仿他们,那罪过就比他们更严重了。而且我已对上下相欺之事发出怨言,就不能再享受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又说:“也该让人们知道你的功劳,怎么样?”他又回答:“言辞,是人身的文饰啊。我自身就要退隐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它呢?(如果再加文饰)这是去追求显达啊。”他的母亲最后说:“真能这样吗?那么,我就和你一同隐居起来吧。”于是他们母子就隐居山林而死。?晋文公派人各处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他就把绵上之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晋文公说:“用这祭田记下我(颁赏忘贤)的过失,并表彰介之推这个道德高尚的人。” |
上一篇子鱼论战
下一篇子产论政宽猛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