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是记叙文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他诸如描写、抒情、议论等都要建立在叙述的基础之上,在叙述的扶持下发挥作用。记叙文要想写得美妙而有魅力,关键在于叙述要生动感人、耐人咀嚼。那么,我们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如何才能叙述得生动感人呢?
叙中寓情。所谓叙中寓情,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将自己对事情的认识、态度和感情等,不露痕迹地融入其中。我们要想写出好的记叙文,记人叙事就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寄寓。在叙述客观的生活真实时,字里行间要洋溢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人读了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我们可以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为例:
我没有听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一段是叙述刘和珍等人在执政府前遇害的情景,它只是平静地记述事实,有些字句甚至显得有些冷漠,如“于是死掉了”。但是我们却能从中读出极强烈的情感来,冷静的叙述后面是作者对死者的深切悼念,是对北洋军阀暴行的悲愤控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曲尽其妙。记叙文如果平铺直叙,会使人一览无余,兴味索然,只有写得曲折生动,跌宕起伏,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产生无穷的魅力。所以,历来的文章家都十分重视叙述方法的变化,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曲尽其妙。如王蒙的纪实短篇《羊拐》中的片段:
“我怎么没有拐呀!”这声音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使我们热泪盈眶。找拐,这就是我和妻子与儿子的首要任务。甚至去维吾尔朋友家做客,吃完饭还要探询刚才吃过的羊肉是否留下了拐。果然,一年过去了,我们积累了一口袋羊拐,洁白的,染上颜色的,光滑的,多彩多姿,琳琅满目。
“我们给你带来羊拐了!”为了送拐,我们提前了探亲的行期,满怀高兴地把一口袋拐倒了一桌子,就在她面前。
没有兴奋,没有感谢,她看了看拐,说:“我们早就不玩拐了,我们现在玩的是跳猴皮筋。”
这里记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当时他被调到新疆,小女儿自己留在北京,寄养在亲属家里。当父母的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内心里总有一种无法解脱的愧疚感。当知道小女儿想玩羊拐时,他们用了一年时间积攒。但当他们满怀喜悦地将羊拐拿出来之后,却是这样的结果,父母的愧疚感不能平复,反而又增添了许多辛酸。文章叙述完事件后便戛然而止,无限的遗憾留待读者去体味。
虚实相间。实写就是直接叙述事实,给文章以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在写作过程中,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以《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中的一段为例,前边写华雄连斩诸侯联军几员大将,杀得对方一时无将可派,此时关羽出场了,这一段用重笔实写: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
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都是为“关公温酒斩华雄”作铺垫,而本当是十分激烈精彩的格斗场面,作者却用了虚写: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推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几句尽管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真切地感受到关云长“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般”的无比神勇。
疏密有致。记叙文在叙述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疏密有致,详略得当,这样文章才会主旨鲜明,耐读耐品。反之,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文章就会显得单调乏味,不能感染读者,令人难以卒读。
文章内容哪些该详述,哪些该略叙,这是由文章主题决定的。清人唐彪说得好:“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为之。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这就是说,从文章的主旨出发决定详写、略写。与主旨关系大的,是表现“题理”的重处,应当详写;与主旨关系小的,是表现“题理”的轻处,宜轻描淡写。古人在谈论这个问题时,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一是“用墨如泼”,一是“惜墨如金”,是很有见地的。历来的名品佳作,在表达上都讲究疏密有致,详叙略述处理得十分恰当。如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追述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表达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因此,文章对在仙台与藤野交往及弃医从文的原因写得详细,而在东京的学习生活则讲得很少。这样叙述,主次分明,详略有致。
学会有详有略的叙述,一方面表达方式富有变化,使文章跌宕多姿,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叙述;另一方面主次分明,主旨鲜明,文章的表情达意更完美,更有生气。
妙设悬念。所谓妙设悬念,就是运用提出疑问、摆出矛盾、设置疑团的方式进行叙述,以引起读者的兴致,引人入胜,给读者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快感。如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枣核》,老作家萧乾动身要到美国去讲学,自然也要去看看旧时同窗。动身前,这位旧时同窗再三托付萧乾一定给他带几颗生枣核。文章就从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篇就设悬念。几枚枣核普通极了,朋友却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呢?(一悬)到了朋友相聚时,该有多少话要说,可是朋友却急切地索要枣核并托在掌心,而将家乡来的朋友“冷”在一旁,这又是为什么呢?(二悬)……直到踏访后花园,通过朋友倾吐思乡之情,才道出了美籍华人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了悬念。作者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又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苏林教授遇到一件奇怪的事情:考生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悬”了起来,这是为什么?苏教授对这件事情会如何处理?作者不讲原委,用这个悬念紧紧抓住我们的心,使文章波澜起伏,让读者的阅读情趣不断高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慧华,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