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先秦叙事散文——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3
14657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 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 《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 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 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 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 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 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 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 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 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 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 “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 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 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 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后)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 王的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不仅 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例如,以记事为主的《 曶鼎》,先写了周王策命曶继承父业为王卜者;又写了曶用匹马束丝购买五个奴 隶,引起纠纷,曶胜诉之事;还记载了匡季带其奴仆抢劫了曶的十秭禾,曶向东 宫控告匡季而胜诉,得到了加倍赔偿的事。叙事已有一定规模了。而像《毛公鼎》 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 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尧 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商 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盘庚》记录了盘庚要迁 都于殷,世族百姓普遍反对,他为说服众人而发表的训辞,古朴艰涩,语言有一 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 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生动贴切,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周书》主要 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 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 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 训令,反映了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会关系。《周书》的《金 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金縢》写武王克商后患病,周公向先王祷告,愿 代武王死,武王病愈。后成王嗣位,周公摄政,武王之弟管叔等散布流言诽谤周 公,并煽动殷遗民叛乱。周公率兵平定叛乱,成王心中对周公仍有疑忌,周公避 居。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 《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为功,代武王之说。”成王大为感动,亲自迎接周 公回朝。这些情节颇曲折而具传奇色彩。《顾命》写成王之死,康王之立,事件 的过程和宏大的场面铺叙得很清楚。《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 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 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 义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 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 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 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 秋左传集解·序》)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 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 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 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 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 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 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 上曰“弑”等。这种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先秦叙事散文,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下一篇《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