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写作过程思维能力的培育(二)

作者:秩名     来源:艺教网     时间:2010-08-11
31326

  第二节 书写作过程各项思维能力的培育
 

   一 审题思维能力的培育
  学生审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题目的的理解能力。下面我们从对标题的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两个方面来谈谈这方面能力的培育。
  1.对标题的理解
  由于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隐含性,因而它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有着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着重应该教学生掌握以下的两种方法:
  (1)理性分析法
  除了少数半命题性质的标题和一部分带有寓意或比喻意的标题外,大部分标题的语言结构是完整的,命题者的意图也是明朗的。对于这样的标题,即可教学生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对标题作理性的分析,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标题概念的理性分析。有些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单独概念,如“困难”(议论文)、“理解”(议论文)、“谦虚”(议论文),就需要对标题的概念作出理性的分析;有些标题虽然在概念前面加上了“说”,“谈”“论”等字,加“说志气”“谈勤俭”“论勤奋”,但重点也需要对后面的概念作出理性的分析;有些标题尽管重点在于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如“苦与乐”“空想·幻想·理想”“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其中概念的理解是基础,也必须先对这些概念作出理性的分析。对于这些标题,我们就要教学生一方面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又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去揭示概念辩证的内涵。
二是对标题内在关系的理性分析。对于用短语或短句来表示的标题,要教学生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对内在关系的分析去理解题意。从标题的语言结构来看,有主谓结构的标题,如“我跟爸爸学游泳”“失败未必都能成为成功之母”;有并列结构的标题,如“王老师和他的学生”“自卑和自尊”;有偏正结构的标题,如“水滴石穿”的启示”“晨读”;有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标题,如“谈友谊的基础”“批评得对”;有复句结构的标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对这一类标题,要教学生能够从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的结合上作理性的分析,看它们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对于一些议论文的标题,也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性,通过对这种矛盾的对立性、联系性和转化关系的分析达到对题意的理解。
  (2)想象联想法
  想象联想法,即指通过对标题内容的想象和联想来理解和把握题意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类型的标题:①半命题性质的标题,如“我爱×××”“从×××说起”;②喻拟性质的标题,如“一朵生活的浪花”“大海,你好”;③象征性质的标题,如“黄牛赞”“青松赋”;④类比性质的标题,如“红花和绿叶”“树木·森林·气候”等。对于这样一些标题,要教学生在作理性分析的同时要作必要的联想的想象。有些题目要作发散性的联想,或是纵向的联想,或是横向的联想;有些题目要作相似性的联想,或作对比性的联想、类比性的联想、因果性的联想。有些题目则需要展开充分的想象,甚至要作联想式的复杂想象。
  2.对所供材料的理解
  (1)对文字材料的理解
  题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有的是一篇文章,有的是文章的片段,有的是内容提要或提纲;有的是一则或一组事实材料,有的是一则或一组观点材料等。无论题目要求缩写、扩写、改写,或是写读后感、评论,或是自己拟题作文,首要的一步都先要读懂材料,这是按条件和要求作文的前提。因此,对于这一类题目,必须教学生仔细阅读,并根据题目的要求作认真地分析。只有充分地理解了材料,才能按照要求去处理材料,运用材料。例如所提供的材料是一篇文章,要求缩写、扩写、改写或写读后感,就必须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弄清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写作方法等,这样在作文时才可以按照要求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草草过目,不求甚解,或者由于思维方法的问题不能对原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以致做出表面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如1981年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篇短文,要求写读后感。短文的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文章结尾照应题目又说:“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可见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但有的考生就树论树,说:“要让树木长起来,而且要长得好,就必须要有人管理。”有的考生则随意发挥,说杨树“经不起考验”,这篇文章对“人要经得起考验有着重大意义”。对题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的理解问题,归根到底是阅读理解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依靠平时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2)对图画材料的理解
  图画材料,包括各种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按照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及题目要求作文,就是平时所说的“看图作文”。看图作文,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但看懂图画是作文的前提。
  培养学生对图画材料的理解能力,包括对图画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首先要教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看是单幅的还是多幅的,是以刻画人物为主的还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的,画面又是由哪些基本因素或基本的部分组成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时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联想力,使画面的内容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同时要结合生活经验去丰富形象,并合理地补充情节内容。再次,在此基础上要对画面进行认真的分析,结合画题或图画的说明文字,准确理解画面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及其主题。
  在看图作文中,不少学生首先因为不会看图而影响了作文。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提供的是一幅漫画,画题是“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把地下水看成是海水、湖水、石油,有的把土层看成是煤层、大堤、拦河坝,有的把五个深浅不一、半途而废的井看成是土坑、水渠、地窖,有的把挖井人看成是游手好闲、清极怠工、甚至是居心不良的人,等等。在分析画意时,有的考生把挖不成井的主要原因说成是土质坚硬、工具落后、人力单薄,等等。这些都说明即使是一些高中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还是较低的,应该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 拟题思维能力的培育
  一个好的标题,最基本的是要做到贴切、简洁、新颖和醒目。所谓贴切,就是标题要切合文章的内容,做到题文相符,宽窄合度,恰如其分;所谓简洁,就是标题文字要简练,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所谓新颖,就是标题新鲜活泼,生动有力,有创造性;所谓醒目,就是标题鲜明、突出,引人注目。要让学生拟题符合这些要求,就必须从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同时加强训练。
  如前所述,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甚至需要直觉和灵感。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概括能力和直觉能力的培养。
  在概括能力的培养上,首先应该教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明确了中心思想,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有的题目可以对中心思想直接进行概括,让题目直接体现中心思想,这以议论文最常见,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有些则从中心思想出发,只概括地标出内容的范围和特点,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茅盾的《风景谈》、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有些则从中心思想出发,只是泛指某一题材的范围,或作者的某种感情和希望,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高尔基的《海燕》等。最后,在概括的基础上,寻求恰当的语言形式把标题拟定出来。
  培养学生拟题的直觉能力,重要的是让他们注意拟题方法经验的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拟题方面的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议论文为例,有的是直接点出作者的正面主张和看法,如“要珍惜时间”“做一个有理想的青年”“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有的是直接点出作者反对什么,如“反对铺张浪费”“不应该拒绝批评”“大手大脚要不得”;有的是指出论述的范围,如“说礼貌”“谈勤学好问”“关于学风问题”;有的只是提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如“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理想?”“怎样正确对待荣誉?”;有的只是指出所要论述的关系,如“作文与生活”“奉献与索取”“自满·自卑·自尊”;有的是采用反驳的方式,如“驳‘雷锋精神过时’论”等。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了议论文标题的这些知识和方法,就会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各种议论文标题的基本模式,这样,他们在选择标题时就会凭借直觉而发生知识的迁移,较快地确定标题。
  三 立意思维能力的培育
  培养学生立意的思维能力,主要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在题意的要求下,使所掌握的材料能够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达到认识正确,思想明确、集中而富有新意。在培养途径上,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
  一个人平时对各种事物所持的基本认识和观点,直接影响着他文章写作时中心思想的形成。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时,总是要以反映事物一般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如原理、原则、法则等)作为演绎的前提。如果前提有误,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中心思想是对文章所谈的具体事物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具体思想,这种具体思想的形成,同样须以普遍性的原理或一般性的思想为前提。如果学生缺乏对一般事物的正确认识,那就难以形成对具体事物的正确思想。这就需要在平时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锻炼,使他们具有在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指导下的对一般事物的正确的观点。像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讲讲实事求是》《个人和集体》《崇高的理想》等文章,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的好教材。学生有了正确的基本的观点,立意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2.教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方法
  要从具体材料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形式逻辑思维来说,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正确运用归纳、概括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的、特殊的事实出发,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演方法。学生要从命题者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自己所掌握的具体事实材料中找到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从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需应用归纳法。归纳法是由具体材料形成中心思想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在学生还不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之前,他们头脑中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模糊不清、游移不定的。因为没有明确而集中的思想作指导,所以文章的内容也只能是事实的堆砌和现象的罗列。运用归纳法所形成的中心思想,应该是具体材料本身具有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它应该与每一个别的、部分的材料的本质特征均保持同一性。而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经常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缺乏对所有材料的全面分析和综合,归纳时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局部代替整体,使中心思想所反映的观点出现片面性。例如,有些青年缺乏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这是事实,但如果由此而得出我们这一代青年都缺乏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结论,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学生认真地研究每一个具体事实,并能合理地抽取这类事物共同的属性或本质,是运用归纳法形成中心思想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概括,是从认识事物的种到认识事物所属的类的一种推演方法。通过概括,我们可以认识事物已有性质或关系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例如,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归属于“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这便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在作文时,经常通过概括的方法来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意义,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而深刻。在学生还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时,在中心思想的形成上也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种是不能将具体事实纳入所属的类,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就事论事,使中心思想缺乏深刻性。另一种则与此相反,即对具体事实无限度的概括而造成结论的夸大性,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任意“拔高主题”。如把在劳动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说成是英雄主义的高贵品质,把体育比赛中的偶然失利说成是缺乏集体荣誉感,这都不是对具体事实的合理概括。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的说大话的情况,正是任意拔高主题的表现。它貌似思想深刻,实际上见解浅陋,并且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我们既要注意让学生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概括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加强中心思想的明确性和深刻性,也要注意概括适当,防止由于无限度地概括而拔高主题。
  演绎,是把一般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引申到个别事物中去的推演方法。它是我们以某一原理为依据去认识具体事物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从一定的原理出发去考察具体的事实或问题,从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应用演绎的方法。例如,作文题是“怎样正确对待荣誉?”这时我们想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假如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那就必然会使自己落后,如果能保持虚心的态度,那么就会继续前进,做出成绩;因此,在荣誉面前应该保持虚心的态度,防止骄傲自满的情绪产生。这个思考过程就是运用演绎的方法来形成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即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核心内容。运用演绎的方法形成中心思想,首先所依据的理论前提必须正确,正如上一个问题所说,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锻炼;其次要让学生懂得演绎的规则,只有不违背这些规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上述三种推演方法,在中心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经常是综合运用的。以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为例,作者通过对1l种具体事实的归纳,得出了它们“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这一一般性的结论。接着又对自由主义进行概括,将它归属于“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最后通过演绎,共产党人必须反对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东西,自由主义“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所以共产党人应该反对自由主义。但从文体来说,记叙文多运用概括的方法来深化主题,而论说文则多用演绎的方法来深化论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就三种方法先搞一些单纯性的训练,再逐步过渡到综合性的训练。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做到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在思考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都是为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者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的。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一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尤其像“文凭与水平”“外表美与心灵美”“观察·实践·思考”这样一类作文题,题目所涉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之间都体现着辩证的关系。学生只有运用辩证思维去思考,才能形成比较深刻的见解,否则就会出现认识上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立意还应该力求新颖,避免老调重弹和一般化,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像前面举到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以及峻青的《秋色赋》,都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意而用之”,从而赋予传统的内容以新意。当然这只是就思维的形式而说的,人们之所以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各自的立场和世界观。而单从思维方面来说,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否富于新意,的确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教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是立意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 选材思维能力的培育
  选材,就是要对众多的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根据选材的基本要求,我就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强化主题意识,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选材
  中心思想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而中心思想一确立,它又成了选材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做到本世纪末所选取的材料与中心爱想一致,才能使材料有效地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
  教学生能够围绕中心爱想来选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按理说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在学生的实际作文中,材料偏离中心思想或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情况又是经常发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思维方面来看,缺乏思维的主题意识,在选材过程中不能自觉地用中心思想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思维主题意识不强的学生,不仅选材容易偏离中心思想,而且平时的说话中也经常会出现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的情况。这说明学生的思维结构还是不完善的。所以,要教学生能够围绕中心思想选材,从根本上说应该强化思维的主题意识,即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时刻要想着我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来提取相关的材料,形成在思维主题严格控制下的思维过程。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的主题意识就会树立起来,材料偏离中心思想的情况就会得到纠正。
  2:教学生去伪存真,达到真实性的要求
文章写作应该具有丰富的材料,但是由于原有的材料仍带有一定的原始性质,因而并非每一个材料又可成为文章要用的材料。选材,首先要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和比较,鉴别哪些材料是真实可靠的,哪些材料是虚假无用的,去伪存真,选择真实可靠的作为文章的材料。从不同文体来说,论说文的材料亦即论据,必须选择经过检验或反复调查核实证明为真的事实或观点,否则用它作为论据就会犯通常所说的“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说明文,要求其基本的说明材料要完全真实。如有关事物的形状、属性、数量、构造、成因、功用等,要求说得真实而准确。记叙文,一般说来,其材料也必须是真实的。如通讯、调查报告一类的记叙文,材料必须是确凿的事实,所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许有任何的想象和虚构。可见,无论论说文还是说明文、记叙文,都要求材料真实可靠,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比较和选择。从文学作品来说,尽管它不要求题材必须真实,其真实性表现在要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体素材,作者在将素材提炼为题材的过程中,也必须从真实性出发,经过一番分析、比较和选择的功夫。
  3.教学生去粗取精,达到典型性的要求
  材料的典型性,关系到文章的题材能否足以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如果所选取的材料仅是客观的、真实的,但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那么文章的题材就不是充实的,在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上便缺乏说明的力量。去粗取精,就是要在材料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和综合的方法使材料达到典型性的要求。为此,在选择材料时,一是应该教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摒弃那些一般性的材料。如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他的头脑里“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是非常多的”,但作者只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其他一般化的材料都舍弃了。二是要教学生对被选取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滤除材料中的那些偶然性的、表面的、片面的、枝节性的成分,使材料更精粹,更典型,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过这样的反复筛选和加工制作,便可得到最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五 结构思维能力的培育
  对文章结构的能力,主要是看学生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思路把文章的内容构筑起来。培养学生的结构能力,应该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善于以问题来打开思路
  在学生作文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仍感到无从下笔;或者勉强成文,但文章空空洞洞,并无实际内容。这种情形,尤其在初中低年级较为普遍。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写作水平的实际,二是学生还不善于展开思路。
  任何一个题目,无论是概念、判断或其他形式,它都高度凝缩看丰富的内容。作文,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种凝缩的内容展现出来。而内容的展现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思路来完成的。如果思路堵塞,那么即使头脑中有许多与题目相关的材料也不会被激活;而思路畅达,头脑中的材料就会沿着思路被激活并被组织起来。所以,能否打开思路,是作文构思的一个关键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教学生打开思路呢?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就是说,在认真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以此引发出有关的内容。例如面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忧?什么是乐?忧与乐有没有阶级性?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乐?历代志士仁人又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乐;什么才是无产阶级的忧乐观?我们青年人怎样才能树立崇高的忧乐观?等等。通过这样提问,就可以将题目所隐含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揭示出来。能够提出问题,思路也就被打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问题按照逻辑的要求略加整理,就可以得出文章的基本思路。有了基本的思路,便可根据思路,“找米下锅”,获得与问题相关的材料。经过一段这样的训练,无从下笔和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学习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
  文章的结构方法多种多样,而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构的基本方法是人们处理文章篇章结构经验的总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变化,形成与文章特定的内容表达相适合的结构形式。以论说文的三段结构为例,这种结构方式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开头部分提出问题,中间部分分析问题,结尾部分解决问题,它是论说文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即属于这种结构方式: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是什么,便是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从两个方面阐明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便是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号召学习白求恩同志,是全文的结论,也是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结合这篇文章的学习掌握了这种结构方式,那么他们在写文章时就会以这种方式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构思出文章的内容。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各种文体的结构方式,作文时就会较快地运思成文。
  3.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布局谋篇,就是要在中心思想的控制下,将材料科学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的内部联系的完整结构。这一工作主要是靠逻辑思维来进行的。
培养学生布局谋篇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能力,就是要考虑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整个思维过程都应把突出中心思想放在首位。材料的详略,层次的安排,都要服从如何更好地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如果该详不详,该略不略,或不能将集中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放在显要的位置,中心思想就会被冲淡,被掩没。同时,中心思想要首尾一贯。文章从开头,经中间,到结尾,都要体现同一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思想在文章中突出出来。
  (2)要保持文章部分思想与中心思想之间、部分思想相互之间在逻辑上的同一性。这就是说,部分思想必须能反映整体思想,部分思想之间要相互照应,否则就会破坏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同时,部分思想之间的联系要合理,即应该反映事理的固有联系,否则也会失去结构的严谨性。在部分思想与部分思想之间有较大的跳跃或转折时,应该注意合理过渡,保持前后思想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3)层意要明确。每个层次又须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意思,它的内容必须是清楚的、确定的。同时,层意之间不得重复,不得矛盾。如果层意出现全部或部分重复,层次的界限就会模糊起来;如果层次之间一旦构成逻辑矛盾,所阐述的思想便不可信或模糊不清。只有各个层次内容明确,彼此之间不出现重复和矛盾的现象,才能做到层次分明。
  (4)层次安排要合理。层次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要根据轻重缓急、大小主次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地来表达。同时,要注意前后之间的连贯性,或承接,或转折,或并列,既要反映事理所固有的联系,也要反映逻辑规律的要求。
   六 修改思维能力的培育
   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原先写作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反思和重新修正的过程。所以,文章修改的思维能力,主要地也就表现为对原先结果的反思能力。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这种反思能力呢?
  1.要重视思维批判性品质的培养
  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有的感到自我满足,自认为再无修改的必要,有的写完也就了事,也不再去考虑修改的问题,这些都使他们难以自觉地进入文章的修改过程。从思维品质方面来看,这些都是缺乏思维批判性品质的表现。尤其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阶段,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还比较差,这是导致他们缺乏修改自觉性的主要原因。培养思维批判性的品质,一是要教学生逐步树立对自己文章负责的责任感。学生之所以感到文章不需要修改,就是他们还不懂得今后写文章是要给他人看的,如果表达有误,就会影响正常的书面交际,甚至会给工作造成损失。虽然作文还是一种练习,但要教育学生在思想上要着眼于今后,凡写的文章都应做到既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严肃地对待写作,写完之后也就会自觉地考虑文章的修改问题。二是要教学生树立自我质疑的意识。写作的过程,由于一时思想的局限,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通过自我质疑的方法对文章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修改,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要教学生在克服草率从事的毛病的同时,把对文章的修改看成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写完之后要反回头来重新思考所存在的问题。这
就需要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意识,要敢于向自己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进入反思过程。
  2.要重视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了反思的意识,还得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应该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写文章总是容易按照自己固有的观点看问题,也容易按照自己惯用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因而文章有了问题也不容易被自己察觉。要发现自己的问题,就应该在原先考虑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思维发散开来,重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无更好的角度。这一思维过程即有可能使自己发现原先考虑问题的局限性,找到问题的所在。为了发现问题,还可采用逆向思考的方法,即对自己原先的看法提出相反方向的疑问,这样也可能导致新的发现。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由于开拓了思维新的领域,它不仅有助于发 现问题,而且因为提供了可供比较和选择的内容,所以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3、要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
  从反思内容的环节上讲,应该教学生从思维课题、思维材料、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这几个环节,应该结合不同文体的写作来把握反思的具体方法。以议论文为例,思维课题亦即文章提出的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看所提的问题有无问题,包括它的实际意义、提出的角度等。思维材料亦即运用的论据,要看所用的理论论据是否科学,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真实、典型等。思维过程亦即论证的过程,要看所采用的推理方法是否适合,推理的过程是否严密等。思维结果亦即推理的结论,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各分论点,要从逻辑意义和客观意义上看是否正确等。这是一种全面性的检查方法。当然根据学生写作的经验不一定每篇文章都要作全面的检查,对于能够肯定的即可省略,但作为一种方法,应该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系统的训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秩名,来源:艺教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写作过程思维能力的培育(一)

下一篇培养创新思维,拓宽写作空间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