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一忍立家,百忍传芳——《百忍堂》的千年智慧
(散文)
文/张根法
在中国家风文化的长河中,张氏《百忍堂》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忍”为核心密码,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百忍”二字,既不是懦弱的妥协,也不是无骨的退让,而是凝结着古人处世哲学与治家智慧的人生准则,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为值得后人永续传承的精神财富。
《百忍堂》的由来,本身就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唐代张公艺家族九世同堂,和睦相处,历经四朝而不衰。当唐高宗前来探访其治家秘诀时,张公艺挥毫写下百个“忍”字,这便是闻名后世的《百忍歌》雏形。这百个“忍”字,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家族几代人用生活实践淬炼出的处世箴言——父子相忍则慈孝两全,兄弟相忍则手足情深,夫妇相忍则家和业兴,邻里相忍则守望相助。正是这份“以忍修身,以忍齐家”的坚守,让张氏家族成为古代家庭和睦的典范,也让“百忍”精神突破家族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养分。
《百忍歌》中,对“忍”的智慧有着淋漓尽致的阐释。“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点明了“忍”是人格修养的基石;“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道出了“忍”是化解矛盾的钥匙;“刘伶败名因酒不忍,项羽送命因气不忍”,以历史典故警示世人,“不忍”往往是灾祸的开端。这里的“忍”,藏着清醒的克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在情绪冲动时的沉潜,在利益纷争时的取舍,在是非纠葛时的通透。正如歌中所言,“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真正的“忍”,是仁心与智慧的结合:忍下一时的意气之争,换来长久的安宁;忍下片刻的得失之念,赢得更广阔的格局。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百忍堂》的“百忍”智慧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面对职场中的摩擦与竞争,“忍得语言免是非”的通透能让我们少走弯路;面对家庭中的琐碎与分歧,“忍得骨肉存人伦”的包容能让亲情愈发醇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公,“忍得勤苦有余积”的坚韧能让我们积蓄力量。现代人常说的“情绪稳定是顶级的自律”,其实正是对“百忍”精神的现代诠释。“忍”不是放弃原则,而是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以更平和的心态应对世事变迁;“忍”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退为进,用暂时的隐忍换取长远的成长。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百忍堂》的传承,从来不是生硬的教条灌输,而是一代代人对“百忍”精神的践行与传递。从张公艺的百字“忍”书,到后世流传的《百忍歌》,这份智慧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修身齐家的重要准则。它告诉我们,修身之道,在于以忍制怒、以忍养性;治家之要,在于以忍睦亲、以忍聚力;处世之方,在于以忍容人、以忍成事。
一忍立家,百忍传芳。《百忍堂》的千年智慧,不仅是张氏家族的宝贵遗产,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启示。在这个人心浮躁、纷争渐多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拾“百忍”精神——以忍修身,涵养豁达胸襟;以忍齐家,守护人间温情;以忍处世,成就通透人生。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滋养更多家庭和睦美满,指引更多人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百忍堂》的《百忍歌》因流传较广存在多个版本,其中张公艺原版及流传较广的唐寅版全文如下:
张公艺《百忍歌·歌百忍》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
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
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
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
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
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唐寅版《百忍歌·歌百忍》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
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
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
方寸之间当自省。
心花散,性地稳,得驯此时梦初醒。
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
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
师德唾面羞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
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
囫囵吞却慄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百忍堂洪山张氏 16世
张 根 法
2025年11月14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