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汴梁菊事(散文)

作者:张根法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10
324

汴梁菊事(散文)

文/张根法


秋深的开封,是被菊花浸透了魂的。风里裹着清苦的香,似陈年徽墨兑了新酿的蜜,混着老城墙砖的凉意,顺着青砖灰瓦的缝隙往人骨缝里钻——连呼吸都沾着三分菊的清冽。踏在御街的石板路上,缝隙里还嵌着昨夜的露,脚边总绕着几丛碎金般的菊,花瓣卷舒间沾着细绒,像宋瓷上晕开的蟹爪纹釉彩。偶尔有落叶飘落在花盏上,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脚下的路通向了千年前的汴京,还是此刻的菊开在了《清明上河图》的褶皱里,连风都带着古画里的温软。

龙亭湖畔该是最闹热的。朱红宫墙爬着暗绿的藤,墙下层层叠叠的菊堆成了山,比宫门前的石狮子更惹眼。墨菊黑得发蓝,花瓣厚得像缎子,似刚从宣纸上裁下的浓墨;白菊素得透亮,瓣尖沾着点鹅黄,是未干的月色凝在上面;还有些复色菊,粉白里掺着胭脂红,花瓣边缘还卷着细细的白边,让人想起汴绣里仕女轻扬的裙裾,连风拂过都带着软绵的意。老人牵着孙儿的手,孩子手里攥着糖画,老人指着最高处那株“帅旗”,声音裹着笑意:“这花能开半尺宽,花瓣硬挺挺的,真像当年禁军的幡旗,风吹着都不晃。”风一吹,花海翻涌,菊香裹着糖香飘远,恍惚能听见远处的叫卖声——是卖菊花糕的推着木车,还是穿街走巷的货郎摇着拨浪鼓?

转过街角,青石板路窄了些,忽有清浅的香漫过来,比宫墙下的菊多了几分野趣。原是条老胡同,墙皮剥着些斑驳的灰,墙根下摆着几只用了多年的粗陶盆,盆沿裂着细缝,却栽着最寻常的野菊。砖缝里钻出来的枝丫,歪歪扭扭举着几朵小黄花,花瓣薄得能透光,却比宫墙边的名品多了几分自在。一位老妇人蹲在门口掐菊叶,竹篮放在脚边,叶子堆得半满,她指尖沾着菊汁的绿,笑着说:“这菊啊,贱气,给点土就活,晾透了泡茶水,喝着败火。”说话时手里的动作不停,阳光穿过胡同顶上的树枝,落在她银白的发上,和菊瓣的黄叠在一处,温温软软的,漫着家常的暖,连砖缝里的草都透着舒服的懒。

暮色漫上来时,去禹王台看菊最是合宜。残碑断碣上爬着青苔,碑上的字模糊了大半,旁侧野菊开得漫山遍野,没有刻意修剪的造型,枝桠乱蓬蓬地伸着,却野得有精神,连花盏都朝着夕阳的方向。风穿过林梢,裹着黄河的潮气,菊香里便多了些土腥气——那是这片土地最本真的味道,混着枯草的香,比城里的菊更添几分厚重。想起古人曾在此宴饮赏菊,案上摆着菊酒、菊糕,吟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刻才懂,爱菊或许不只为它傲霜的劲,更是爱它落在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是宫墙下的富贵,也是胡同里的家常;是千年前文人手里的菊盏,也是此刻握在手里、带着菊香的晚风,连指尖都沾着秋的软。

夜渐深,街边的菊灯亮了。竹架上绕着灯串,罩着半透明的菊瓣状纸罩,暖黄的光透过花瓣,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影,连青石板都染着花的形状。走在回家的路上,衣襟间还沾着菊香,偶尔有晚归的人骑着车经过,车铃响得轻,惊飞了落在菊丛里的夜虫。抬手拢了拢衣袖,像把整个汴梁的秋天——宫墙的菊、胡同的香、禹王台的风——都轻轻掖进了衣袖里,走得再远,都带着这片城的温软。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一块牌匾背后的红色传承与时代回响 (散文)

下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五百三十一】 郭进拴|日月山觅趣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