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五十九】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08
779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五十九】


        大自然的主宰者,造了山,也造了水,水以其不懈的努力,永恒的劳动,悄悄地在林屋山里造了这个林屋洞。在这里,水是伟大的创造家,水是杰出的雕塑家,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在她的面前,都显得相形见拙。请你不要小看那水滴。就是它分解了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就在水滴颤颤抖动尚未滴落的一刹那,碳酸钙便又缓缓地凝结了起来。

        林屋洞里的水好像经过了无数次的过滤和冷却,既清凉又清澈,真是“寒能醒心神,澄可鉴毛发”。我们不能想象有比这更清澈的水了。那迷人的倒影,美得既像一首幽幽的抒情诗,又像一幅雅丽的山水画。

        据专家介绍,林屋洞的洞龄迄今已有两亿五千万年了。所以,林屋洞不仅是游览胜地,还是研究太湖地质科学的好材料呢!

       1993年4月28日,我与文理兄步行游了罗汉寺、石公山、归云洞、夕光洞、一线天、移影桥、明月坡、来鹤亭等。

        当我们走进一个山坞,从绿波中探出头来时,眼前蓦地呈现出一幅奇景:两棵巨大的樟树,撒开漂亮的树冠,直上云天,右边那棵巨樟的根部,悠然游出一枝紫藤,纠缠其身,攀援而上……藤樟柯,美哉斯景!罗汉寺就在旁边的斜坡上。寺内藏的石刻童子面罗汉是南宋遗物,在国内佛教艺术中是难得的珍品。进山门,跨天井,就是正殿罗汉堂了,正中为释迦牟尼雕像,两边塑有十八罗汉,雕刻精工。

         在石公山,我们领略了“皱、瘦、透”的奇绝山石。这里满山的太湖石,是生着根的,而且有高和宽都达几十丈的,令人叹为观之。我们来到了夕光洞,洞中有倒挂的大石,俗名倒挂塔。洞左右壁上刻着明朝人王鳌所写的寿字,笔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绵延很宽广,题着“联云幛”三个篆字。高处又有“缥缈云联”四字,清道光间人罗绮的手笔。从这里向下到岸滩,大石平铺,湖波激荡,发出汩汩的声音。对面青青的一带是洞庭东山,看来似乎不很远,但是相距十八里呢。这里叫做明月浦,明月的时候来这里坐坐,确实不错。我们照了相,回到山上,从一线天的裂缝中爬到山顶。转向南往下走,到鹤亭。鹤涧峭壁,耸拔琼列如屏。亭貌巍峨,临崖而筑。檐牙高啄,钩心斗角。柱上镌刻楹联:“虹飞霞际落,鹤舞镜中回。”杭州西湖孤山有放鹤亭,苏州太湖石公山有来鹤亭。两亭间仙鹤时来时去。相传,建亭前,常有群鹤自西湖向此飞来,结巢于上。再则,俗传题该亭名时,起初都想不出怎样写。旁有小童子,云中如见鹤归来,夺笔写道:“来鹤亭”,忽地不行所在。亭名来由,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凭栏远眺,“天将水共浮,山与人相见。”水天一色,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下望节烈祠和石公寺的房屋,整齐,小巧,好像展览会中的建筑模型。再往下有翠屏轩。出石公寺向右,经过节烈祠门首,到归云洞。洞高约7米,有石垂洞口,如云方归,故名。洞中有石塑送子观音宝像,高3米许,端庄、善慈。有诗云:“白云识归路,依依寻洞口;洞中石佛寒,衣籍白云厚。”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五十八】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六十】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