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三十一】
我们走进元昊陵园,见迎面立着两个高大的土柱,有人说那是“门阙”。门阙后有两个低平的土台,说那是碑亭基址。再往里走,是外廊、内城两道板筑的土垣。在中轴线上,有献殿遗址。据介绍,在这里曾经发现过瓦当、滴水,都是绿色琉璃的。献殿后面是塔形“灵台”(坟),全是黄土堆砌。
王老师还领我参观了贺兰岩画。在贺兰山内外的2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岩画3000多幅,有人物、舞蹈、天体、手印、脚印、日月星辰、西夏文题刻和马、鹿、羊、虎等动物图,以其历史最悠久、跨年度最长、篇幅最多、内容最丰富、凿刻技法独特、艺术表现夸张、距离城市最近而闻名遐迩。据介绍,贺兰山岩画的刻制时代自明清而止,一直可以上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这些岩画中,以“人面形”图像数量最多,分布的范围最广。令人不胜遐想的是这些“人面形”画像千姿百态,面部轮廓形状不一,绝大多数都没有眼睛,装饰更是五花八门,表现的艺术手法极度夸张,学者们至今对其意义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贺兰山岩画的内容除各种各样的人面形外,还有一些表现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欢乐场景。
除了各种人物图形外,占岩画数量一半的是多种多样的动物岩画和图案符号。人面岩画全是正面头像,而动物岩画全为侧面全身。有奔跑的鹿、双角突出的岩羊、摇尾的狗、飞驰扬鬃的骏马以及飞鸟、猛兽,形象栩栩如生。
贺兰山岩画中还有很多的内容涉及太阳崇拜、生殖崇拜、祈祷皈仪、天象的内容、手足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与不同时期游牧民族巫术宗教文化有某种关联。
贺兰山岩画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记录古代贺兰山自然状况和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艺术珍品,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所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是可以和我国南方已被大量挖掘的“东巴文化”相媲美。
贺兰山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要数小滚钟口,俗称“小口子”。只见岗岭碧翠,层峦起伏,山环泉抱,界境深。在小滚钟口右前方,三峰凌空峭立,直插云天,形似笔架。我们一口气登上了笔架峰,顿觉胸襟开阔,苍穹高远,但见高峰入云,低山如波。这里还有贺兰庙、大悲阁、小洞天、兴隆寺、老君堂、斗母宫、普陀岩等众多名胜古迹。
滚钟口之名是由于位于钟铃峰,其峰形似一口古钟中间悬挂的钟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就在这里。但见林木葱郁,绿草如茵,泉风和畅,凉爽宜人,令人流连忘返。贺兰山不仅植物繁多,而且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山中有180余种动物,常有珍禽异兽出没其中。全身是宝的马鹿,长麝香的樟子,善走悬崖陡壁的岩羊,宁夏区鸟——蓝马鸡,都是珍贵的国家级保护动物。贺兰山上产的贺兰石制的贺兰砚,更是天下闻名。无怪乎人们说:“塞上江南宝贺兰”,真是名不虚传,不虚此行啊!
美哉,贺兰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