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岳麓秋韵(散文)
文/张根法
晨雾还未散尽时,我随团踩着青石板路往岳麓山走去。山脚下的爱晚亭先撞入眼帘,朱红亭柱映着满阶青苔,檐角垂落的露珠滴在“爱晚亭”三个字上,倒像是给这百年古亭添了几分灵动。拾级而上,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偶有枯叶从头顶的香樟树上飘落,打着旋儿落在肩头,又轻轻滑落在地,像是山在悄悄与我打招呼。
行至半山腰,爱晚亭的朱红忽然从树影里跳出来。四角飞翘的亭檐,轻轻挑着细碎的云,檐下“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楹联,被秋阳晒得愈发浸了古意。亭内石桌上,几位老人围坐对弈,棋子落木的脆响,混着桂香悠悠飘来。原来亭边桂树已开,细碎金蕊藏在叶间,不声不响就把甜香揉进风里。穿汉服的姑娘们倚着栏杆拍照,裙摆扫过石阶落叶,惊起几只秋虫,倒让这亭前的静,漾开几分生动的涟漪。
我在亭边坐下,看山风拂过池面,把天上云影揉碎成粼粼波光,而身边的人语、虫鸣、桂香,却又真切得触手可及。忽然想起,千年前的中秋,或许也曾有文人在此驻足,看山月渐升,听松涛过亭,那份对时序的感怀,大抵与此刻是相通的吧。
中秋午后的阳光,携着几分清透的暖,漫过岳麓山的石阶。拾级而上时,脚下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温润,恍若一方浸了时光的玉。两旁枫香树正攒着劲儿酝酿秋意,叶尖刚染浅红,风过处,便簌簌落几片在肩头——倒像是山在悄悄递来一封秋的帖。
沿路往下看,樟树林的浓绿间,岳麓书院的飞檐悄悄探出来。朱漆大门上“岳麓书院”四字,在秋阳下透着沉雄的气,檐角铜铃被风拂得轻响,像在静静数着往来的脚步。跨进门,庭院古柏愈发苍劲,树影在青砖上织出疏朗纹路,几束阳光斜斜穿入,落在泛黄的古籍拓片上,字里行间仿佛还飘着当年的书声。
后院池塘里,红鲤拖着长尾游过,搅碎了白墙黛瓦的倒影。廊下石碑前,有学生捧着本子细细临摹,指尖划过碑上模糊字迹,恍若在与古人低声对话。墙角秋菊开得正好,紫的、黄的,攒在青砖边,与檐角月洞门相映,自成一幅天然的画。
庭院里的古柏愈发苍劲,树影在青砖地上织出细碎的纹路。讲堂内,“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悬于梁上,笔锋遒劲,透着穿透时光的力量。想象着当年朱熹、张栻在此讲学,台下学子济济一堂,琅琅书声应和着山间松涛,那种文脉的流动,仿佛仍在梁柱间回荡。
后院的御书楼静静矗立,飞檐翘角探向湛蓝的天空,楼前的池塘里,倒映着白墙黛瓦,恍若一幅流动的水墨。廊下的石碑上,刻着历代文人的题咏,字迹在风雨侵蚀下虽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读出那份对学问的执着与敬畏。
穿行在院落间,不时能看到捧着书卷的学子倚在廊柱旁细读,或是几位老者对着碑文低声讨论。阳光透过窗棂,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与这古朴的建筑相融,竟分不清是今人入了古画,还是古人穿越了时光。
离开时,再回头望那掩映在绿树中的书院,忽然明白,为何千年来这里文脉不息。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寻,如同山间的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走出岳麓书院往上走,树木愈发苍劲。几株千年古松斜斜地探出山崖,枝干如虬龙般舒展,松针在风中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岳麓山千百年来的故事。如今站在山间,看着书院飞檐隐在林木深处,忽然懂得,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早已随着山间的风,融入了每一寸土壤、每一片枝叶。
终于登上云麓宫前的平台时,已是日头偏午。晨雾早已散尽,极目远眺,湘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缓缓绕过长沙城。江面上的船只小如蝼蚁,城市的楼宇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原本熟悉的景象,在山巅望去,竟多了几分辽阔与温柔。我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风从耳畔吹过,带着山林的清冽与江水的湿润,刚才登山的疲惫,瞬间被这阵风卷走。
下山时,夕阳已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余晖洒在爱晚亭的瓦檐上,将朱红的亭柱染成暖橙色。石板路上的枯叶被踩得沙沙作响,回望身后的岳麓山,它像一位沉静的老者,静默地矗立在暮色中,却用林间的风、山间的石、亭中的字,将一份从容与厚重,悄悄装进了每个登过山的人的心里。下山的路仿佛也沾染了墨香,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上,让人心中生出无限绵长的感怀。
风掠过耳畔,裹着桂香与墨香,忽然懂得,这中秋的岳麓山,原是把千年文脉、四季清韵,都细细揉进了这秋光里。回首再望那山影,竟觉每一片叶、每一块石,都藏着光阴的故事,更是与自然对话、与时光相拥的旅程,而岳麓山,早已把它的故事,藏在了每一步攀登里,更藏在我的诗篇里。
七律·暮秋上岳麓
霜染层林色愈奢,
携筇直上岳麓斜。
寒侵古寺钟声寂,
风扫危台雁影遐。
半岭红枫燃落日,
一川湘水映残霞。
凭栏尽览江山胜,
不负今朝踏雾华。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