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一十】
郭进拴|叶陵怀古
位于叶县旧县北三里的地方,原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洼地,只因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书画艺术家叶公的忠骨安葬在这儿,就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墨客骚人和海内外叶公后裔到此瞻仰凭吊、寻根问祖,写诗赞颂。
金秋九月,我从鹰城出发,经叶县,过旧县,前往拜谒叶公墓冢。时至金秋,天高气爽,正是游览名胜、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最佳季节。
新修的叶公陵园占地两公顷,内有门楼、厢房、神道、祭台、碑廊等建筑。叶公墓冢高大,翠柏簇拥,建筑典雅,布局严谨。这里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亲撰碑文一通。叶公墓有一大奇观,站在墓顶发出声音,四周马上回应,回音不绝。
随我们前来的讲解员申慧娟是一位博古通今、口齿伶俐、聪慧秀美的姑娘,她一边领我们参观,一边介绍道:叶公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出身楚国贵族,于公元前524年受封于叶,因当时楚国的地方行政长官皆称为“公”,故沈诸梁在到任之后便以叶为姓,史称叶公,成为我国历史上叶姓第一人。
当时的叶地,是楚国最北方的一个重镇,也是诸侯割据的中心地带,连年的战争使当地百姓离乡背井流离失所,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叶地周围列强林立,一旦叶地失守,那么来犯之敌就极有可能以劈竹之势南下,危及到整个楚国的社稷存亡,故有古史称此地为“方城之外蔽也”,足以见其在楚国诸城之中的重要地位。
叶公到这里以后,为了稳定民心,一方面劝农桑,兴水利,发展农业,而且他带领民众所修的东西二陂,即两个小水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小流域治理工程,比秦人所筑的郑国渠还早200多年,至今遗址尚存。在2500多年前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的情况下,两陂所蓄之水就可灌溉田地数十万亩,使绝大多数农田都可达到旱涝保收,可见工程的浩大。同时,我们不能单看这两个水库在发展农业时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要考虑到它所发挥的军事方面的作用。叶公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所以他在率领民众修筑二陂时绝不会忽视这道屏障对内城所起的保卫作用。另一方面,再加上叶公以其深远慎密的头脑,做出了以和平友好的态度来协调和促进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这一举动,为叶地赢得了长时期的安定,不仅繁荣了叶地的经济,也为整个楚国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在公元前489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听说叶地叶公急公好义,便专程到此来拜访他,此次交往中的不和谐因素便成为我们今天听到的“叶公好龙”一事的起因。大家都很清楚,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无疑是宣扬自家学说,期望能够获得人们广泛的认同及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他行至楚国专程来叶拜访当时闻名于各国,而且在楚国上下享有极高威望的叶公,这一番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两人会面之后,就为政之道做了一些讨论。其间孔子“近者悦,远者来”的为政之道就博得了叶公的赞同,这句话本是道出了为官有道才可以产生的好的社会现象,可它的言下之意却在于迎合叶公。因为,在当时的叶邑内,隐居了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非常有名的人物,如长沮、桀溺、荷茶丈人及楚狂接舆陆通等,而孔子的这番话看似无意,实则也包含了他对这位楚国重臣的敬慕与迎奉。可是,叶公做为一个思想家,他是不会轻易就被打动的,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直躬”之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