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铭记与展望:礼赞9.3大阅兵

作者:张根法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9-02
1361930

铭记与展望:礼赞9.3大阅兵

散文

文/张根法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2025年,当9月3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向天安门广场,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数记忆的土地,瞬间被赋予了更为神圣的光辉。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悠悠飘浮,宛如大自然为这场盛典特意准备的纯净幕布,它们将成为这一伟大时刻最静谧而忠实的见证者。

随着70响礼炮如雷霆般轰鸣,仿佛时光的大门被重重推开,每一声炮响都像是历史的呐喊,是对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深情呼唤,也是对在抗日战争中逝去的无数英烈们的崇高致敬。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在微风中猎猎飘扬,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骄傲。全场所有人齐声高唱国歌,声音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直冲云霄,将所有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都倾诉给这片深爱的土地。

抗战老兵们乘坐的车队缓缓驶来,那是岁月的车轮在滚动,更是历史的身影在重现。老兵们虽已银发苍苍,但他们的腰杆依然挺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从容。他们用微微颤抖的手敬起军礼,每一个军礼都饱含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逝去战友的无尽思念。他们是活着的历史,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看着他们,人们的眼中噙满泪水,心中满是敬重,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徒步方队迈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如排山倒海般向我们走来。他们的身姿挺拔,眼神坚毅,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每一步都踏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与力量。“一老一新”的徒步方队特点鲜明,“老”的是那些有着抗战血脉的部队,他们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以及抗日根据地所在省份民兵中抽组而来,带着先辈们的英勇无畏;“新”则体现在军事力量结构的新布局,展现着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崭新风貌与使命担当。

战旗方队是此次阅兵的一大亮点,一面面战旗猎猎飘扬,每一面旗帜都承载着抗战先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功勋荣誉,书写着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这些旗帜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部队,由所在单位官兵擎旗受阅,寓意着伟大抗战精神的接续传承,彰显着人民军队无畏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品质。

铁流滚滚,地面装备方队隆隆驶来,那是力量的展示,是科技的腾飞。一辆辆新型坦克、装甲车,如钢铁巨兽,彰显着国之重器的威严;一枚枚先进导弹,如倚天长剑,捍卫着国家的安全。这些装备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涵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部分国之重器也集中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军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天空中,战机呼啸而过,如雄鹰展翅,气势磅礴。先进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组成的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基本涵盖了我军现役主战机型,其中多款装备为首次公开亮相,展现了我军空中作战力量的跨越式发展。它们悬挂着国旗和军旗,机群组成富有寓意的图案,拉出绚丽多彩的烟幕,那是对胜利的庆祝,对历史的铭记,战机的轰鸣声如同时代的最强音,传递着中国军队的强大与自信,也传递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决心。

这次阅兵,还安排了国际友人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观礼,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胸怀,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推动,展示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信念。

当和平鸽展翅高飞,气球腾空而起,整个天安门广场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与祥和之中。和平鸽带着人们对和平的美好向往,飞向蓝天,飞向未来;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寓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歌唱祖国》的激昂乐曲响彻云霄,人们的心情也随之达到了高潮。那一刻,所有人都在欢呼,都在歌唱,为祖国的强大,为和平的珍贵,为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025年9月3日大阅兵,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懂得今天的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它让我们珍惜当下,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它让我们展望未来,坚定信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它向世界发出了最强音: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声音将永远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放歌中原【一百八十】

下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三十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