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豫见新密,叩问岐伯千年 (散文)

作者:张根法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8-31
8709

豫见新密,叩问岐伯千年

(散文)

文/张根法


风掠过新密的黄土岗时,总带着些不一样的意韵。那风裹着岐伯山的草木香——是艾草的清苦、黄芩的微甘,混着山间野菊的淡雅,漫过岐伯洞石壁上深绿的苔痕,连带着岩缝里渗出的湿凉气息,一并拂过旅人衣角,像是要把千年的故事,轻轻吹进每个踏足这片土地的人心里。

站在岐伯岭下抬头望,黛色的山影在晨雾里若隐若现,云絮如轻纱般缠绕着山脊,恍惚间仿佛还能看见上古时那位医者的身影:他身着粗布褐衣,腰间悬着藤编药篮,篮沿垂着半干的药草,循着草木的气息在山间缓行。弯腰拾起一株带露的柴胡时,指尖拂过叶片上滚圆的晨露,水珠坠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声响,也悄然拂开了中医药文化的序章。传说里,就是在这里的青石坪上,他与黄帝对坐,身前摊着晒干的草药,指尖在地面画出经络图,将草木的性味、经络的流转、生命的奥秘一一细说。那些对话凝结成《黄帝内经》的字句,墨痕里藏着山间的日月,成了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智慧。

山间的岐伯洞静静立着,洞口的石壁被岁月磨得温润,阳光斜斜照进洞时,能看见光柱里浮动的微尘。走进洞里,潮湿的空气裹着陈年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听见时光的回响:是岐伯借着松明火把的光著书,竹简在指间翻动的沙沙声;是他炮制草药时,铜制捣臼与药材碰撞的笃笃声;也是无数后世医者前来寻根时,指尖轻触石壁的摩挲声,混着压低的轻声赞叹。洞外的石阶被磨得发亮,缝隙里嵌着干枯的草屑,不知留下了多少寻访者的足迹——有白发老者拄着木杖缓步而上,有年轻学子捧着笔记本记录,他们从远方来,带着对文化的敬畏,也带着对健康的期许,在这片土地上触摸历史的温度。

如今的新密,早已把这份千年传承酿成了生活的底色。春日里,田野间的艾草舒展着嫩绿叶片,晨露在叶尖打转,农户戴着草帽弯腰采收,一筐筐艾草被送进产业园,经过清洗、晾晒、捶打,变成了青团里的香甜、艾灸条里的温热,成了产业园里生机盎然的希望。秋日里,祭拜大典的鼓声在岐伯广场响起,浑厚的声响震得空气微微发颤,海内外的人们身着正装汇聚于此,手持香草,在司仪的引导下向医祖塑像行跪拜礼,袅袅香火里,岐黄文化的种子随着秋风飘向更远的地方。街头巷尾,或许能遇见提着竹编草药包的老人,包上系着红绳,里面装着刚从中药铺抓的当归、枸杞;或许能看见孩童在岐伯文化园里围坐,听老师讲“岐伯尝百草”的故事,小手还会模仿着比划草药的样子,这份从远古走来的智慧,就这样在烟火气里代代相传。

风又起了,吹过岐伯山的树梢,叶子簌簌作响,像是在回应千年的传说;也吹过新密的街巷,卷起路边中药铺门口悬挂的幌子,“岐伯传承”四个字在风里轻轻晃动。这风里,有千年的厚重——是《黄帝内经》竹简上的墨迹,是岐伯洞石壁上的苔痕;也有当下的鲜活——是产业园里工人忙碌的身影,是文化园里孩童的笑声。是岐伯的智慧在延续,是新密的守护在传承,更是一份文化血脉,在时光里静静流淌,从未停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三十】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四百五十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