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四百一十六】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7-01
590

【四百一十六】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时代报告》2021年第5期发表郭进拴《二十八年的思念——追忆恩师徐慎》,全文如下:



    到了2021年,汝州籍著名作家徐慎已离开我们28个年头了!28年来,我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这位汝州才子!也许是他的在天之灵感化了苍天大地,今春的雨水特别多。我雨水和着泪水,以真挚的情感,悼念我今生今世永远难忘的恩师!

28年来,我曾多次拿起笔来,想写写徐慎老师。可是,笔啊,不是笔吗?望着你,泪水糊住了双眼,泪水打湿了洁白的稿纸!

哭你,哭你,我最尊崇的恩师徐慎先生!

多少次,我拿起笔,想写,又不想写,因为心里边疼痛。今天,我又拿起了笔,我凝望着您的照片,顿感眼前模糊,我想看,又不想看,因为呀,心里边疼痛!此刻,抬头望山,山俯首;低头看河,河流泪。啊!故乡的山也在为你寄哀思,故乡的水也在为你唱悲歌!

 28年前,谁料到,百里传噩耗;谁曾想,晴天霹雳响!啊!不!这不是真的!绿衣使者啊,能不能接受我发自肺腑的呼吁——改一改吧,把令人战栗的《讣告》改成老师病愈出院的消息?啊!能不能采纳我溢满心血的建议——改一改吧,把照片上的遗容,改成徐老师作文学报告时的雄姿?啊!徐老师,我耳朵没有听错,您的亲切教诲,扔在耳畔回荡;啊!徐老师,我眼睛没有看花,您仍然微笑着站在我的身旁,还是那样神采奕奕,还是那样满面红光!徐老师啊徐老师,怎能相信您已经和我们永别?是啊,您没有离开我们,您永远活在俺心上!

是的,您没有死,我绝不相信像您这样的好人会死!您只是躯体离开了我们,而您的精神、您的品德、您的思想却永留人间。徐老师呀!你我虽然隔着两个世界,永无再见面的那一天,但我却铭心刻骨,昼夜思念,与您从未有片刻的分离!

从我编辑出版的1988年总第3期《风穴文艺》封二刊登的《本刊顾问简介》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您——

徐慎,1933年生,临汝县城人,肆业于临汝省立十中,1949年3月参加革命,在省银行培训班学习后,被分配到上蔡农业银行工作。历任银行农贷员、营业所主任、农村金融股股长、《河南文艺》、《奔流》编辑等职。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协河南分会理事、专业作家,1985年兼任临汝县副县长、临汝县文联名誉主席,1986年担任本刊顾问。

徐慎的主要作品有《初春时节》、《四书记》、《有这样一个富裕中农》、《红军洞》、《奇冤记》、《锁不住的春光》等十余部,100多万字。其中《换了人间》获得全国第二届少年文艺奖,《卖鸡的小姑娘》获《上海文学》园丁奖,《红军洞》获全国电视剧三等奖,他共获得全国文学奖五次,其名字已被录人《中国文学家辞典》上卷。

徐老师!你是在文坛上以小说创作量多质高而著称的高产作家,我忘不了您寄给我的一部又一部新作,《锁不住的春光》、《奇冤记》、《红军洞》、《难判的离婚案》、《徐慎小说选》、《黄犬奇案》……

您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文学事业!战争年月,您和从小青梅竹马的心上人走散了,直到解放后,她从《河南日报》上读了您的小说,才通过报社的编辑,打听到了您的下落,遂结为良缘,从此传为文坛佳话,被称为“文为媒”。她就是李美蓉老师!

您很会利用时间,您的中篇小说《锁不住的春光》“写完于1977年除夕至春节的爆竹声中。"您很刻苦、很勤奋,为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一部中篇小说,那时候,写小说既没有稿费,出差又没人报销路费,而你竟把自己的收音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都卖了,才凑齐了赴京的路费,稿子终于改好了,可又由于历史的原因,最终没有出版,而您并不后悔,您对文学的痴情依然不改……

那一次您到南阳出差,在火车上听到人们谈起一个已和河南小伙结婚的四川姑娘,后又回川的故事,就用心听、细心记,并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积累,边走边构思,到家放下行李,不顾旅途疲劳和饥饿,就立即赤脊梁坐在桌前,把湿毛巾围在脖子上,左手用扇子赶着蚊子,右手执笔,热汗把稿纸都滴湿了。你坐了一个通宵,写出了《一个姑娘的遭遇》的初稿,又经过反复修改,发表在1979年第4期的《郑州文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读后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连夜含泪写下了《来自现实生活的呐喊——读徐慎老师的小说〈一个姑娘的遭遇〉有感》的评论文章,征求了您的意见后,送给了《郑州文艺》编辑部。后来,您的小说被评为《郑州文艺》1979年度小说征文获奖作品。

您的被列入我省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图书,并荣获一等一类儿童文学创奖的《红军洞》,也是在春节放假期间,放弃游玩、看戏、看电影、休息等机会,夜以继日地反复修改而成的;您的《雁归来》(载入1980年第5期《奔流》),也是“竣稿于1980年2月15日除夕夜”。

1978年盛夏的一天,我第一次到郑州去给您送稿,您请了创作假,正在埋头写作中篇小说《奇冤记》,一间低矮狭小的屋里,闷热异常,连个电扇也没有,我坐了不足10分钟,汗水就把衣服塌湿了,而您却穿个大裤衩,满不在乎地用湿毛巾擦擦浑身瓢泼似的汗水,向我介绍道,这部作品出版社催得很紧,您每天都要工作12至15个小时,晚上常常坐到12点以后,有时还要连轴转,中午很少休息,平时还要抽出一定时间看稿、复信,因为你当时是《奔流》的小说组长,既要编稿,还要审稿、定稿,另外还有不少热心的作者寄给你的一大堆稿子,你都要一一认真处理。尽管您很忙,还是停下了案头的工作,逐字逐句地看了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小老乡写的几篇稿子,甚至将每个错别字、每个点错的标点符号都重新改正了过来,还逐篇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并将您认为有基础的一篇转给了主编审阅。您鼓励我多读书,还赠送给我了几本《奔流》编辑部当时编印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选编》等。您说这都是精华,要认真学习。从此,我从您和您给我的书中,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文学?我也从您特意送给我的书中背会了一些唐诗宋词,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您平时不看电影不看戏,不到街上去,一下班就坐在桌前写作,把每一分钟都用到了写作上。当时您的工资低,上要养活多病的老父亲,下要供两个儿子上学读书,您的生活很清贫,很艰苦,很朴素,很少吃肉喝酒,吸烟专挑便宜的烟抽,我出于礼貌,给您拿了盒烟,您说啥也不要,临走又原封不动地装在了我的口袋里。您说不让我给您送任何礼品,要有心意,就把家乡特有的上水石给您捎去一块。我记下了这句话,第二次果然给您捎去了一块家乡的上水石,那块石头后来就摆在了在您的阳台上。

我还记得,您的小屋里除了书稿和一张小床外,别无其它摆设,您的钱少,买不起书柜,成摞成摞的书刊就堆在床头、地下、窗台墙角,就连窗外那盆花,也不知多长时间没顾上浇水,早已干枯了。您说您没有闲心摆弄那些玩艺了,您要写、写、写……那些年您的身体累垮了,患了多种疾病,后来您的大儿子又得了病,您为他花了大量精力和财力而转了城市户,安排了工作的儿媳也和他离了婚,您既要为儿子治病,也要为自己治病,还要还欠下的外债,整日陷入无尽的苦恼之中,尽管这样,您仍然没有丢下手中的笔,接连不断有新作问世。您真是一位顽强劳动、韧性战斗的作家啊!有人说你写得快,我说你是时间抓得紧,会挤时间,分秒必争,这种充分利用和珍惜时间,忘我的拼命精神,勤奋、严谨的创作韧劲,不是很值得我们每个写作者思索和学习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四百一十五】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四百一十七】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