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五台山传奇
(故事)
文/张根法
一
在那悠远的岁月长河中,五峰山仿若被命运遗忘的角落,始终笼罩在恶劣气候的阴霾之下,当地的农民们望着干裂的土地,满月心悲戚,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深渊,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这一日,文殊菩萨云游四海,途经五峰山。眼前百姓们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景象,如同一把锐利的钢刀,狠狠地刺痛了他那颗慈悲为怀的心。菩萨心中慈悲大起,宛如澎湃的潮水,当下便下定决心,定要拯救这些受苦受难的苍生。
文殊菩萨知晓,在那遥远的东海龙宫,藏着一块神奇无比的“歇龙石”。此石拥有着超凡的神力,只要将其放置在五峰山,便能如同神奇的魔杖一般,让这干燥酷热的气候瞬间变得湿润清凉,为这片苦难的土地带来生机与希望。于是,慈悲的文殊菩萨慈悲地化作一个普通的化缘和尚,身着简朴的僧袍,脚蹬芒鞋,一路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向着东海龙宫而去。
历经无数艰辛,文殊菩萨终于来到了神秘的东海龙宫之外。远远望去,那块传说中的巨石便映入眼帘,宛如一座巍峨的小山,散发着神秘而柔和的光芒。还未靠近,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之气便扑面而来,仿佛能驱散世间一切的燥热与烦闷。文殊菩萨稳步走进龙宫,那华丽而庄严的龙宫内部,珍宝闪烁,光芒耀眼,但菩萨心中毫无杂念,唯有拯救苍生的坚定信念。
见到东海龙王后,文殊菩萨双手合十,恭敬而诚恳地说明自己想要借歇龙石的来意。龙王听闻,不禁面露难色,眉头紧紧皱起,无奈地说道:“大法师,您若借别的任何东西,我定当慷慨相赠,绝无二话。可唯独这块歇龙石,实在是不能借啊!这歇龙石乃是我耗费了几百年的心血,从幽深的海底艰难打捞上来的。我那些龙子龙孙们每日辛勤劳作归来,皆是靠着它来消暑解乏、歇息养神。您若将它借走,他们可就失去了安身歇息的宝贵之地啊。”
然而,文殊菩萨一心只为五峰山的百姓摆脱苦难,他怀着满腔的悲悯,反复向龙王表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此次前来,纯粹是为了拯救那里无数受苦的众生,恳请龙王大发慈悲,伸出援手。
龙王心中实在是万分不舍,不愿将这神石借出去。但面对眼前这位慈悲为怀的文殊菩萨,又实在不好直接拒绝。他目光在文殊菩萨身上打量,见他身形文弱,一副普通和尚的模样,心中暗自思忖:这石头如此沉重,犹如一座大山,量他也绝无可能搬得动。想到此处,龙王勉强答应道:“神石太重了,这世间根本没人能帮你搬运。你若能凭一己之力拿得动,那就尽管拿走吧。”
文殊菩萨听闻,心中一喜,连忙谢过龙王。他缓缓走到神石跟前,口中念念有词,刹那间,奇异的光芒闪烁,那原本巨大无比的石头,竟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迅速缩小,最终变成了一颗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轻轻俯身,将弹丸拾起,放入袖筒之中,随后身形一转,飘然而去。龙王见状,惊得目瞪口呆,下巴几乎要掉到地上,心中懊悔不已,直怪自己小瞧了这位看似平凡的和尚,可此时已追悔莫及。
文殊菩萨带着歇龙石,日夜兼程,回到了五峰山。彼时,五峰山正被烈日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干裂,一道道巨大的裂缝如同恶魔狰狞的嘴巴,仿佛要将世间万物吞噬。百姓们在干旱和炎热中苦苦煎熬,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文殊菩萨心急如焚,立刻将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之中。
刹那间,奇迹如同绚烂的烟火般绽放。五峰山的气温瞬间如同断崖式下降,变得清凉宜人,仿佛从酷热的地狱一下子坠入了凉爽的仙境。原本干裂得惨不忍睹的土地上,仿佛被注入了神奇的生命之力,开始长出嫩绿的青草,那一抹抹翠绿,如同希望的火苗,在风中轻轻摇曳。荒芜的山谷也在这神奇的力量下,瞬间变成了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牛羊欢快地奔跑着,发出愉悦的叫声。
人们看到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欢呼雀跃起来。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文殊菩萨的感恩之情,那感激的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下。为了纪念这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大家一致决定把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并在附近精心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清凉寺。从此,五峰山也正式改名叫作清凉山,也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五台山。这座神圣的山脉,因为文殊菩萨的慈悲与神力,开启了它辉煌而传奇的新篇章,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敬仰的圣地,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信仰。
二
时光匆匆流转,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了清朝。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五台山又迎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
顺治皇帝,这位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自幼年起,便仿佛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佛教有着浓厚得近乎痴迷的兴趣,尤其对禅学更是推崇备至,仿佛禅学那深邃的智慧之光,能照亮他内心深处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后宫之中,有一位宠妃董鄂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容貌出众,美得倾国倾城,而且聪慧好学,才情过人。在顺治皇帝的熏陶与影响下,董鄂妃对佛学也渐渐有了颇深的造诣,她与顺治皇帝在佛学的世界里相互交流、相互启迪,感情愈发深厚,因此更受顺治皇帝的宠爱,两人如同并蒂莲花,形影不离,恩恩爱爱。
顺治十七年,对于顺治皇帝和董鄂妃来说,本应是充满喜悦与希望的一年。董鄂妃诞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小生命的降临,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整个皇宫。顺治皇帝欣喜若狂,满心欢喜地将所有的爱与期望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甚至已经开始满心欢喜地准备将这个孩子立为皇太子,期待着他将来继承皇位,延续大清的辉煌。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这个可怜的孩子仅仅在世间存活了三个月,便匆匆夭折。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如同一记晴天霹雳,瞬间将董鄂妃的心击得粉碎。她整日以泪洗面,伤悼成疾,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后,便在承乾宫香消玉殒,年仅二十二岁。
董鄂妃的离世,让顺治皇帝陷入了无尽的悲痛深渊,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那一刻崩塌。他亲自饱含深情地撰写了《董鄂后行状》的悼文,数千言的悼词,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他对董鄂妃深深的眷恋与无尽的哀思,情真意切,令人动容,仿佛每一个字都滴着他心头的血。按照董鄂妃的遗言,顺治皇帝怀着悲痛欲绝的心情,请当时的名僧茚溪和尚为董鄂妃举行了庄重而肃穆的佛教葬仪,将其火化。
董鄂妃的离去,让顺治皇帝觉得世间再无留恋,万念俱灰,心中萌生了出家为僧的强烈念头。他不顾朝中大臣们的苦苦劝阻,不顾世俗的眼光与皇家的威严,在办完董鄂妃的丧事后,毅然决然地请茚溪和尚为自己剃了发,那一缕缕青丝落下,仿佛也斩断了他与尘世的最后一丝牵挂。
顺治皇帝落发的消息,如同一场迅猛的风暴,迅速传开,震惊了整个朝野。茚溪和尚的师父玉林和尚听闻后,大惊失色,心急如焚。他一方面急忙马不停蹄地赶到皇城西苑万善殿,苦口婆心地劝说顺治皇帝放弃出家的想法,言辞恳切地向皇帝阐述出家之举对国家、对社稷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他愤怒地聚集徒众,声言要烧死茚溪和尚,以惩戒他为皇帝剃发这一“大不敬”之事。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顺治皇帝终究无奈地放弃了出家的打算,心中却满是痛苦与无奈,如同一只被困在牢笼中的猛虎,徒有挣扎,却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
但顺治皇帝终究因为过度忧伤,身体如同风中残烛,每况愈下。在顺治十八年正月,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帝,带着满心的悲痛与遗憾,病逝于皇宫。他的离去,如同巨星陨落,让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后来,顺治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即位。康熙皇帝,这位睿智而英明的君主,先后五次“携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其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并非如民间所传是为了寻找出家的父亲,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政治考量。他深知五台山佛教在蒙古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能吸引着蒙古各部的人心。他希望通过利用五台山佛教来“柔服蒙古”,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在康熙皇帝的某次五台山之行中,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他带着一众随从,身着便服,在山间悠然行走。当路过一座古老的寺庙时,突然,一阵悠扬而清脆的钟声,如同天籁之音,在山谷中悠悠回荡。那钟声仿佛有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瞬间穿透了康熙皇帝的心灵,让他原本略显疲惫与繁杂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平静与安宁。
他怀着好奇与敬畏之心,走进寺庙。寺庙中,香烟袅袅,弥漫着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在禅房内,他看到一位老和尚正在静静打坐,那老和尚神态安详,仿佛与这天地融为一体。老和尚见到康熙皇帝,不卑不亢,只是微微点头示意,那淡然的态度,让康熙皇帝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敬佩之情。
康熙皇帝与老和尚交谈起来,老和尚对佛法的见解极为深刻,每一句话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如同清澈的溪流,缓缓滋润着康熙皇帝的心田。老和尚对康熙皇帝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五台山乃文殊菩萨道场,佛光普照,福泽深厚。陛下若能心怀慈悲,以仁治国,定能让天下苍生安居乐业。”康熙皇帝听后,若有所思,心中豁然开朗。他深知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对于国家安定、民心凝聚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如同坚固的基石,支撑着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回宫后,康熙皇帝更加注重对佛教的扶持和管理。他下令拨出大量的资金,对五台山的寺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在他的支持下,五台山的寺庙焕然一新,变得更加宏伟壮观,成为了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与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五台山的名气如日中天,不仅在国内声名远扬,吸引着大江南北的众多信徒纷纷前来朝拜,如同百川归海;还凭借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了许多外国的佛教徒慕名而来,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无数的故事如同繁星般璀璨,在这里流传不息,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敬畏,仿佛是一首首动人心弦的乐章,奏响在五台山的每一个角落。
在五台山的众多寺庙中,有一座别具特色的财神庙,里面供奉着龙五爷。据说龙五爷乃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他生性善良,犹如春日暖阳,温暖着世间万物,总是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喜欢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他曾凭借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帮助观音菩萨降服南海瘟疫,解救了无数在瘟疫中挣扎的众生,其功绩感天动地。因此,他被封为广济龙王菩萨,还被赐予金元宝、财源库和聚宝盆,肩负起统筹天下财运,掌管人间财物分配的重任,成为了人们心中掌管财富的神灵。
在遥远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福的商人。李福为人忠厚老实,一直兢兢业业地做生意,对待每一位顾客都真诚友善,秉持着诚信经营的原则,如同守护着珍贵的宝藏。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对他有些吝啬,尽管他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生意却总是不温不火,如同平静的湖面,激不起一丝波澜。他心中虽有不甘,但从未放弃,始终在寻找着改变的契机。
一日,李福听闻了龙五爷的传说,心中仿佛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苗。他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踏上了前往五台山的道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向龙五爷祈福,希望能得到五爷的眷顾。
终于,李福来到了五台山的财神庙。庙中香烟缭绕,庄严肃穆,龙五爷的神像威严地矗立在那里,仿佛正注视着世间的芸芸众生。李福缓缓走到龙五爷的神像前,双膝跪地,眼中满是虔诚与期待,他双手合十,轻声祈祷:“五爷,弟子李福,一直秉持着诚信经营的原则,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却始终未能让生意有所突破,生活也过得颇为艰难。希望五爷能眷顾弟子,助我一臂之力。弟子若能有所成就,定当广结善缘,回馈世间,绝不辜负五爷的恩泽。”
说来也神奇,李福回到家中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商业机会。有一位远方的商人,因为偶然的机缘,得知了李福诚信经营的名声,决定与他合作一桩大生意。李福深知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桩生意中。在合作过程中,他对待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如同雕琢珍贵的艺术品。他的真诚与努力,赢得了合作伙伴的高度信任,生意进展得十分顺利。
就这样,李福成功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生意开始蒸蒸日上,如同初升的太阳,光芒越来越耀眼。他的店铺越开越大,货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富商。李福没有忘记自己在龙五爷神像前许下的承诺,他经常做善事,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他为贫困的家庭送去粮食和衣物,资助那些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读书,还为家乡修建道路、桥梁,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人们都称赞他是个有良心的商人。
而五台山,因为这些传奇的故事,越发显得神秘而迷人。它宛如一座巨大的宝库,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还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跨世酒局》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