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九十九】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6-21
7218

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九十九】


        那时已经改革开放了,我家一共分下三块地,大约有五六亩,全种的是麦子。夏收时,我回家收麦,帮着家里干活。每天天不亮,我们在睡意朦胧里就能听到母亲在院里“嚯嚯”的磨镰声,母亲也早在灶间准备了我们一天的饭食。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从床上起来,用凉水洗把脸,紧赶紧吃点窝窝或馒头,就下地了。收麦的流程要数收割最费时,最熬人,也最需要跟老天抢时间。我们弯下腰,左手抓一垄麦秆,右手握镰自麦秆的根部往回一割,左手顺势就把割下的麦秆放到身后的空地上。这样一抓一割一放,就完成了一个割麦的动作。割麦是我最怕干的活,别人一次可以割三四垄,我弄两垄都跟不上。况且腰弯得时间长了,就累得坚持不住,需要站起身来伸展一下四肢,再弯下腰接着干。慢慢地,我们蹲下站起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心里满是不断聚集的焦灼和痛苦。有时候抬起头来,看到地垄长得依然望不到头,就更添了绝望和难挨。

        为了抢收,早上、晌午我们都不回家吃饭休息,要抓紧时间把一块麦田割完。母亲早起下地就把午饭挑到了地头。等待下令歇工开饭,是我最盼望的时刻。临近晌午,我就不时抬头看渐渐走到正头顶的日头。心想着这垄到头就能吃饭了,真是煎熬得不行。等到母亲好不容易站起身来,我连那没割到头的两垄麦子也不顾了,立刻扔掉镰刀,雀跃着奔向树荫底下的饭食篮子。午饭和早饭一般无二,窝窝或馒头,就点香椿拌小葱,喝碗清米汤。我们围坐在一起,都大口吞咽着,这种迫不及待并不完全因为饥饿,更多的是松下劲来的畅快。但美好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母亲吃完饭就起身拎起镰刀,催赶着我们离开树荫,走进麦田的那片热浪里。

        一块地割完了,还要往打麦场转运。我们需要把一天割下的麦子打成捆,挑运到打麦场上。麦芒像针一样经常扎进我已经晒得黑红的皮肉里,汗水淌过就一阵阵地麻痒刺疼,好多天都不敢沾水。等我们把麦捆一挑一挑运到打麦场,赶到回家往往已是满天繁星、虫鸣声声了。

        各家的麦子收割回来,都集中垛在麦场的周围,相互商量好日子轮番打场。打场在农村来说,算是个难得的热闹日子。无论轮着哪家打场,其他家户都要出工帮忙,主家会在场边准备几桶米汤,条件好的还能弄几瓶小香槟,或者一人一根冰棍,大家吆喝着,笑骂着,挥舞着,整个麦场就显出一派生机。我们那打场也叫碾场,需要把垛着的麦子翻下来,把麦捆打散,用杈均匀摊满整个麦场。先头是人或者牲口拉着碌碡,从外到里、从里到外,一圈一圈、不紧不慢地转悠,那麦粒就从麦穗里碾出来。后来有了手扶拖拉机,就用车碾,孩子们会坐满整个车斗。后来用上了脱粒机,就比较轻松了。把麦子碾透后,再用杈把碾烂的麦秆挑出去垛成麦秸垛,用木锨把地上的麦粒收拢成堆,便开用风车扬麦子。扬麦子一般需要5个人,两个人用木锨往风车上的簸箕里送,一个人摇着簸箕让麦粒与麦壳分离,两个人用力摇动风车。麦壳随风飘去,麦粒就纷纷落下,也有一种视觉的美丽。如果日头还毒,打完的麦子就在场上摊开晒透晾干,热乎乎地装了袋,再拉回家归仓。这样,整个麦收算是完成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九十八】

下一篇郭进拴|童趣儿【四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