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鲁慕迅传【十七】
郭进拴:《鲁慕迅传》之《创建谷风画院》
创建谷风画院
释“谷风”
曾有多人问及:“谷风画院”的“谷风”二字有何含意。
据《辞源》“谷风”条的解释:
“古代以东风育化万物,谓之谷风,或称谷风。”又“谷风”条:“谷风即东风”。《尔雅释天》:“东风谓之谷风也”。《疏》:“孙炎曰:谷之言谷,谷,生业,谷风者生长之风也”。
鲁慕迅先生离休后,定居深圳,他创建的深圳市谷风画院以谷风命名,意取双关,一即《辞源》所解释的本意,即东风化育,生机蓬勃之意;另一层含意是:谷为农产品的代表,明示谷风画院系由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所创办。
鲁慕迅组织了多次大型美术作品展,出版了多部作品集,其中《’99深圳市谷风画院美术作品邀请展画集》,由花城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家宏在1999年10月23日“’99深圳市谷风画院美术作品邀请展”开幕式上发表的讲话中说:
在举国欢庆共和国五十华诞的日子里,在庆祝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99深圳市谷风画院美术作品邀请展”隆重开幕了。借此机会,我谨向莅临画展的领导和嘉宾致以衷心的感谢,对支持这次活动的艺术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画展荟萃了近百位艺术家的杰作。在这些艺术作品中,不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致小品,都充满了艺术家们的热情,都闪耀着艺术家智慧的光芒。画家们笔下那绚丽鲜活的花鸟虫鱼,那韵味无穷的山水风景,那传神写意的人物形象,不但使人感受到一种纯美的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是对人们的一种精神提升,给人健康向上的精神理想。我想,这正是我们企业办画院的初衷。
十年来,农产品公司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动下,苦苦探索,硬是闯出一条中国农产品流通制改革的新路。从注册资本仅517万元发展到今天近20亿元的总资产,批发市场销售总额达120亿元,各种蔬菜、水果、海产品、粮油、食品分别占全市供应量的80%、90%、50%以上。如果说有什么辉煌业绩的话,那也是我们农产品公司的员工以“服务、创新、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努力苦干取得的。在我看来,企业经营与艺术创作存在某种相通之处。
“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创作讲究激情投入,这份激情又何尝不是企业经营成功的起点呢?“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超时”——艺术创作根据刚柔来确立体式,适应时代来变通文辞,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发展的战略无疑也要根据企业组织人群、企业所处环境来进行相应决策;而从最根本的讲,搞创作和办企业,终极目标都是回报社会、服务人民。谷风画院成立三年来,得到全国各地艺术家的积极支持,使我们的员工有机会参与高层次的艺术交流,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凝聚力的增强、企业的逐步发展,都是大有收益的,我再一次代表全体员工向艺术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让艺术走近企业,让生活丰富艺术,祝艺术家们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更多地发现人性中的光亮色彩,更多地发现大自然的丰彩多姿,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美的回忆、美的追求。未来是美好的,而美好的未来属于心灵美好并为美好未来奋斗的人们。
谢谢大家!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99深圳市谷风画院美术作品邀请展画集》收入了马西光、李峰、周韶华、高坤水、鲁慕迅等69人的国画,徐本一、吴丈蜀等3人的书法,赤媖等5人的油画,陈少平等5人的水彩,方成等5人的漫画,骆文冠等5人的版画和蔡克振的漆画《报春》。
2004年11月,鲁慕迅先生又编辑出版了《庆祝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五周年·谷风画院金秋画展画集》,鲁慕迅在《序》中写道: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是宜诗宜画的季节。
今年10月28日恰逢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15年来,它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荣膺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美誉,并连续5年入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50强。
金秋也是收获精神的粮食,艺术的嘉果。
谷风画院举办金秋画展包含着双重意义:既是对公司成立15周年的祝贺,也是对画院自身的检阅。画院在公司领导和各位顾问院士的支持下,作为企业文化性质的画院,日益提高其学术的品位和工作的活力,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培养员工中的书画人才诸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对艺术与企业的结合进行了一些探索,同时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次画展除了院士的作品外,还包括谷风画院藏画和员工书画大赛获奖作品。
把这次展览安排在公司文化艺术中收,以使其更加贴近员工,同时也是为了把社会广大观众吸引到公司来与我们共同体验这金秋的喜悦和诗情。
——鲁慕迅
2004年10月
这本印制精美的画集刊登了王玉珏、王潮安、方成等的84件作品,其中有鲁慕迅的《花荫》(与陈望、祝焘合作),《春华秋实》(与祝焘、郭方颐、高坤水合作),还刊登了鲁慕迅个人创作的《美人晓妆》、《影亦香》、《与君同醉》、《芙蓉石寿》等等。
他说他画菊花时,想到了基层的干部群众,他们工作环境难苦,待遇低,没明没夜,没名没利地干,他们才是真正伟大的人。由感而发,他作下了赞美《野菊花》的诗画。他爱菊,爱他的贞洁,“都是凌冬贞洁性,沛然清气满寰中”;爱它的傲骨,“经金漫掷地,傲骨岂依栏”;爱它的谦逊,“原自蕊寒香冷,洁似玉,莹如雪。”于是,他笔下的菊,早已不是摹拟的自然下菊之形态,而是画家胸中生发的图式意象,是画家胸中情思所依附的“感情符号”。因此,他画中的菊极富个性,随整体感觉信手写去,洒脱自如,墨酣笔畅,气连意贯,抒发了画家的意念与感受。
那首署着他的小名鲁立的《遇少时友》诗这样写道:“乍逢不相识,自嘲老眼昏。相对叹白发,携手问儿孙。”先生对故乡情的缱绻,对孩提时代的追寻,跃然纸上。时空在画里消失,生活从诗行中升华。这里没有诗与画的界限,没有生活与艺术的问隔,只有心与境的互渗,情与景的交织。
乡音未改,乡情难忘。我注意到,先生的数百件件品,件件的落款都有“汝州”、“汝州慕迅”、“汝州人”、“老汝州”字样,就连他那两个《个个成器》,妙趣横生的大葫芦也“得魂于汝州北乡”,可见他对故乡的情有多深,爱有多厚,意有多浓啊!他深深热恋着故土!
乡情浓似酒。你看,那幅《石榴》,其中一颗好大好大的石榴,裂着大口,透出了晶莹欲滴的石榴籽,上面题有:“曾见端阳花似火,仲秋玛瑙满银盘。风霜历尽今犹在,枝叶扶疏遮井栏”的诗句。诗后还有一段注释:“儿时见舅家庭院有红白石榴数株,端阳折其花与艾叶同插瓶中,仲秋采其实与梨枣共盛一盘,皆饶画意,十年前觅其地,宅已不存,而井边一株尚在。”
那是1981年,先生53岁那年,才第一次回到他童年度过的这块令他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里的一切全变了。旧貌换新颜。他只找到了那棵石榴树,原来是两株,一白一红。现在只留下的这棵是白石榴;除此之外,他还看到了那口水井。舅父举家迁移乡村了,老人家早于三年自然灾害时因饥饿浮肿去世了。从那次回故乡,到画出《石榴》,前后隔了10年。那年5月25日下午,我陪先生回塔寺街访问,他又望着那株如火似霞的石榴树,触景生情,写下了“一树榴花红映门,含情欲语沐朝暾。秋来奉献珠千颗,聊报水长土厚恩”的诗句,传神写照,栩栩如生,寄托了艺术家深深的感情,也许才这般生动美丽吧!
《沙梨》构思也很奇巧独特。你看:“金风飒飒动乡思,大峪沙梨初熟时。满树交垂铜色果,横空屈曲铁痕枝。山村市远好供客,僻地岁荒还济饥。煨食炉边资夜话,家居情味胜甘饴。”只有植根生活,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艺术家才能写出这样深情的诗,作出这样深情的画。那幅“顽然一石大荒间,质自贞坚意自闲。历尽寒温颜未改,浮云乱蕊不相关”的《石》,他给画活了;那幅《荷叶游鱼》的诗画,在空旷洁白的画辐中央,一叶宽宽的墨荷,四五只纤细的游鱼。通过画面形象的大小对比,墨色浓淡的相互映衬,一片云、水、鱼、荷构成的清凉世界,透明、晶莹、粼粼地跃入眼帘。那幅《冰崖梅》呈现出画家贞洁的品骨:“铁干银花浅淡妆,素心不解媚春阳,一天冰雪凝清气,愈是清寒愈是香。”他赞赏《玉兰》“早春二月雨丝丝,正是群芳吐颜时。一树玉花冰雪色,自将木笔写新词。”他在《竹》中题道:“绿竹萧萧霁色新,一天清气正宜人。不妨放眼收青翠,心阔天高无点尘。”这首诗是咏雨后萧疏的绿竹,首句就点了题,次句起就连带写人,三句则是有了前两句描写的事物之后的必然结果,而末句则是诗人本身在这特定环境中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高洁的品格。他的诗也时有寄托情感之作,讽喻遥深,如《八哥》中“调出天然听不厌,莫令屈舌学人言。”借八哥而讽刺那些人云亦云的应声虫。《童年》情感恣肆,思如泉涌,娓娓道来,层次分明,读之亲切感人。此诗结句云:“少年情怀皆依旧,只是心少人已老。”这两句诗是作者的自白,全诗充溢童心,决不是做作出来的。
看着这一幅幅画,读着这一首首诗,一种发人情思的恬然的艺术感受油然而生。整个诗画,无论笔墨形态,格局谋篇,或简笔勾勒,或写意传神,都别具一格。鲁慕迅先生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画,没有浮泛之笔,诗,没有夸饰之词。正因为此更增添了诗画的韵味和色彩。不禁使你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深化美化了画意,它引发你更深层的思绪;画使诗更加形象生动,它丰富诗的意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鲁慕迅传【十九】
下一篇郭进拴|鲁慕迅传【十八】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