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三十】
每当 这时卖冰糖葫芦的小贩便挎着篮子起劲地吆喝,此时,我往往暗暗地使劲往下咽吐沫,生怕嗓子咕噜咕噜的咽声让父亲听到骂我没出息。幸好不一会玩杂耍便开始了,震耳的锣鼓声把我咽吐沫的声音淹埋。坐在父亲怀中,看台上五颜六色旗子的挥动招展,听着画着脸谱演员们的清唱,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大喜大悲,仿佛田地之间我们是最会享受的人。 集市上最吸引女孩子的东西是服装,那时的衣服也没有这么多花样,记忆中不过是红红绿绿的样子,但对于当时还穿粗布衣的农村小美女来说,已经是天堂了。她们最喜欢的是那种在领口、口袋边上加有花边的款式,花边虽只是一种杂色的布条,但却使整件衣服看起来洋气大方。不过,对于那些漂亮衣服小美女们只能在心里喜欢,却很难或根本就不可能拥有,因为她们每个人手里只有一元钱!但能饱饱眼福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至少回去以后,和小伙伴们有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不定哪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父母一高兴就狠心咬牙地给她们买了来做奖赏。 我消费那一元钱的主要地方就是书店。那时的书店也没有许多书,不外乎教材、课本、字典、年画、小人书之类。我买的第一大宗商品是年画,1角钱一张的那种,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只能买四张(最多六张)。依各人爱好不同,买的年画也不同,我喜欢古装戏,所买的也不过是《穆桂英挂帅》、《杨排风出征》、《西厢记》等戏中人物画像。但无论买什么样的年画,带给我们的都是欣喜若狂的幸福--终于可以自由支配一下金钱了!购进的第二大宗商品是小人书,那时的我们家里连电线都没有,更谈不上看电视动画片了,课外读物就是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一般也只买四本,花三角钱左右。 临汝镇集市最西头出了村子是一片空地,以往是骡马、木材市场,年节期间也成了吃穿用具的集散地,路面坑洼不平,雪后的地面更是湿滑难走,但却挡不住因忙年而热情高涨的村民,还有那些扯着大人衣襟眼睛却东张西望的小孩子。 对于小孩子来说,到了集市上,眼睛是不够用的,那是一个既让人眼馋又使人兴奋的地方,在那儿才知道有那么多的东西根本就没见过,那么多的玩具从来就没有玩过,那么多的水果压根儿就没有尝过……新鲜中有遗憾,遗憾中有向往。虽然出门前再三保证不乱要东西,但大人是容易心软的,一旦答应买上一两个,那就是一个十足的意外惊喜和幸福时刻。现在想来,我们那时穿的玩的、吃的喝的,很多是从集上买来的:那些装在火柴盒般大小纸盒里的“摔炮”,点了捻儿就在地上乱钻的“地老鼠”,来自遥远的大海像极了腰带的“带鱼”,一条条盘在一起用豆子做成的“人造肉”,还有搭了台子边唱边跳招揽顾客的各种表演和震耳音响,传出去老远。 我跟着大人去临汝镇集的次数比较多,一次是随着本家的婶子去卖自家地里产的辣椒,一次是跟着母亲去买猪崽,其他几次都是跟着大人去置办年货。集市位于镇中心,除了街道两旁的摊位外,还有一大片专门辟出的空地,商店和摊位融为一体,买的东西也很齐全。每次年前父母去赶临汝镇大集,我和弟弟妹妹在家里都会焦急地盼着,想着又有什么稀罕物摆在我们面前。 赶集的村与村之间亲戚连着亲戚,彼此认识甚至熟悉的人都很多,即使没有说过话,见了面也能大致认出是哪个村的,心里都没有多大的距离,认识的,眼熟的,不断地打着招呼,摩肩擦踵时彼此问候,有的靠在路边唠个没完,边唠边侧身躲闪过往行人。
该逛的逛完,我们的肚子早就咕咕乱叫了,于是就走到烧饼铺前,每人花1角钱买2个大烧饼,圆圆的,正面让炭火烤得红红的,上面密布着金黄的芝麻,可劲地咬上一口,焦脆脆、香喷喷,又解馋又充饥。 随着太阳偏西,集市上的人流开始回落,我们也随着往外撤。回时依旧走小路,少了轻松却多了收获,两个小手里满满的,走累了,就在某村的村口找个向阳避风的麦秸垛,相依着靠在上面,要么闭目养神,要么翻看小人书,那份自在、那份悠闲,不待言说……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下一篇冰泪里未锈的星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