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烟花三月|那朵飘零的云
刚进入七月份,每天都会想起那句“七月的风吹过,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
七月是下半年的开始,希望下半年我一切顺顺利利,生活甜甜,好运连连。
好运未有,却收到老家张虎群老师,聊天对话框里发我的一段话,他在那段话里,郑重其事邀约我为他,即将出版的几十万字自传体《非凡人生》写序。并言词诚恳让我闲时,为他写上三言两语,以示重视,也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而拒之。
说实话有点惊讶与惊愕,离开家二十多年,就像《吴江旅次》诗里写的“旅途归计晚,乡树别年深”。况且写序,历来都是大家名家所为,而我一个在文字上,毫无建树的“小人物”,则名不正言不顺。我在对话框里极尽推辞,说我从没写过序。
我的推辞竟惹来张虎群老师“愤慨”“愤懑”,我只好“受宠若惊”应允。也是念在与张虎群老师识于微时,莫逆于心,遂相与友的份上,只好勉为其难斗胆写点。不想以写序的心态落笔,只想以我一介普通的文青,记叙三十多年前的初见。
我与张虎群老师,相识于八十年代初一个午后。每次想起与他见面,脑中就会不自觉想起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那开篇,和张虎群老师相见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远隔山海,能够在生命的旅途中遇见,就是生活给予的恩赐。
事隔多年以后的如今,看到老师的邀约,我都会不自主想起,在广播站一间办公室里,见到张虎群老师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作为县广播站一名通讯员,经常供稿,也隔三差五去广播站开会。那个午后,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一个个头不高戴着墨镜的中年男子,伏案倦首。从别人介绍中,知道他是张虎群老师,也是广播站总编。觉得是领导,也就拘谨站了一会儿,几句短语就走了。
有时开会,也是见过几面,但从没认真说过话。八十年代,创作写文者众,亦是创作热情高涨的年代。对于文学共同的爱好者们来说,那时的心彼此清澈相通。拥有人生一个阶段,一生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
以后的日子,因父母双亡,又成家迫于生活压力,也就丢失了对文学的热爱。没再写过文,也没再去广播站开会,也就没再与张老师面见,然后就断了联系。
九十年代初,张老师采访朱阳关政府,不知道咋打听到我住朱阳关村东头计生办,这才又见了一次面。谈及分别后的挂牵,涉及文学、新闻方面题材,几个要素等。虽只有近两个小时品茶式的攀谈,却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益匪浅。只是时过境迁的谈及,生计所迫也没在心里沉淀。不久之后,我就开始漂泊他乡。
直至2018年,漂泊他乡多年的我,朋友圈里的一篇文作为桥梁,让我和老家文学圈又重新有了交集,重拾断了几十年的文学梦。可喜可贺的是在老家文学群里,再次邂逅了张虎群老师。得知他在六年前不幸罹患重疾,但仍然辗转病榻各个医院,用坚强意志抱病写下三十万字的自传体佳作。
群里不时有别的文友老师,赞张虎群老师的文章,大都是说他抱病残躯,忍受病痛的折磨,失走能力,仅靠电动轮椅应付日常,但却深耕不辍行路不止。
他用颤抖的手,回忆曾经过往的岁月,去追寻曾经刻骨铭心的“旅途” “旅程”。不管是在《河南日报》就职,还是在《三门峡日报》前身《豫西报》,总是敬业与乐业。他对工作对文学的热爱热忱,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文学者前行的道路。他就像一朵飘零的云,飘零亦久,心系故土,颂赞(诵读)家乡。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人生最好的归宿,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我觉得他做到了!拥有毅力恒心耐心信心细心决心,志气勇气信念。
拿破仑说:如果人不能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还不如不出生……
当思维成为定式,你是否有决心去打开一扇窗,打破任何束缚。当生命成为定式,你是否有勇气去推开一扇门,让终点又变成起点。
他又做到了,人在旅途非凡的人生,平凡不平庸,平淡不懈怠,是对张虎群老师最好的注解。
写下三言两语,是为敬重,是为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我眼中的张虎群 胡长军
下一篇胡长军|书香墨韵永康泰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