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八十三】
乡土就像母亲,乡情是母亲般的深情,我们这些农村哺育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回去看看,感受农村,从而为农村做些什么。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这是政府应给的公共产品。每每看到还有贫苦户,还有人因缺技术而致富无门,我会感觉缺憾。有条件而不为农村做点什么,那是终身有愧啊。可以看出作者对那片乡村土地的热爱,乡情之根深深地种植在作者的心中,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乡村情结吧。心中有乡情,即使离家在外多年,语言中永远跨不出乡音的门槛。
《婆婆》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慈母的形象,白发的母亲就着夜灯把绵长的慈爱和心意纳进儿女的鞋底,心中蔓延无限的温存,全在一针一线中牵引着儿女离家的脚步,无论儿女走到哪里,母亲的关怀穿在脚上,温暖心间。母亲的爱足以滋润一切,温暖一切。惟有心灵的颤栗,抖落最后的书页,才显露原始的纯真。在何桂英的这篇散文里,正是因为作者心底最深处乡情之根的颤栗,显露了作者对那片远方的村庄最原始的纯真。
那故乡的麻雀、山谷的野菊花、小河、南瓜、树林亦在纯真的言语中诗化了景致,浓浓的乡情自作者的笔端流淌,流淌出无尽的温情和无限的眷恋。她把叙事与抒情浑为一体,娓娓道来,分明是一篇篇诗意盎然的乡村记事。看似写乡村农事,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那山,那村,那人,那云,那亲情的“爱”。作者永远忘不了生她养她的村庄,忘不了平凡朴质的母亲、父亲。
肥沃的心地繁衍出旺盛的乡情,温暖字里行间,亦温暖作者的一生。
有些记忆蛰伏在内心深处,隔了岁月的尘烟,慢慢老去。可总有些什么是忘不掉的,比如乡音、乡情。
那相似的场景、相似的生活印记,让我仿若回到童年,看到她扎着羊角辫,踢着沙包,玩着跳绳的无忧年代。
何桂英是行吟在乡村的歌者,用质朴的文笔,细腻的情感、诗意的眼睛,泼洒出一幅自然的图画。她在《杨楼水饺》一文中写道:
日子久了,为了尽可能多吃饺子,主妇们在过年时节省下来一块熟肉,焖在油里,等待时机,同时有一种说法也在女人们中间渐渐传开:出门饺子接风面。孩子要到外地上学、丈夫要到外地办事——也许这外地只有几里远呢,都要乘机包一顿饺子大家来吃。做的人兴致昂然,既亮了手艺,又寄寓了祝福,何乐而不为!吃的人心安理得,大享其成,又不必有什么愧意,真是皆大欢喜。所以直到如今最愿意干的事就是一家人吃饺子,吃的最滋腻的感觉还是饺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