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六十岁说【七十】
大慈泉里翻涌而出的泉水泛着晶莹的涟漪,流经一片含翠欲滴的竹林,又由龙口吐出,绕过双层六角飞檐龙泉亭,再过观音阁前的喜公池,然后注入小溪,绕寺东而行,宛若一条银带,潺潺流入寺口小湖。大慈泉前的观音阁,是一座富有明代特色的砖木结构的朱色阁楼。仰瞻椽头梁栋的木雕装饰,凤头龙首,人物花鸟,俱都逼真动人。阁楼为三泉汇流处,阁后有数十道玉瀑飞落,下成一溪,然后也和大慈泉水汇合流进寺口小湖。湖水清澈透底,群鱼追逐嬉戏。微风吹过,翠漪漫散。
导游指着寺周围的柏林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八大仙听说风穴寺风景秀丽,于是便相约来到这里游玩。时值盛暑炎夏,到了中午,他们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想找个凉荫儿歇歇,可是连棵树也没找到。一问寺里的方丈,方知这山净是石头,根本种不成树。于是八仙们一商量,要给百姓们办点儿好事:种树。可是究竟种什么树呢?有的说插柳,有的说种杨,张果老却说:‘依我看,这里的山,石多土少,种名贵树不好活,要种就种那生命力强,耐旱的柏树吧!以保四季青。’大家都同意。可是,往哪儿弄水呢?仙人种树人间的水不能使,必须用王母娘娘蟠桃园里的神水。于是,何仙姑自告奋勇去天上借水,其他几位去采种。他们在半空中把风穴寺方圆百里都撒上了树种,何仙姑又用从天上借来的水一浇,漫山遍野都长成了柏树。冬天下大雪了,王母娘娘出来闲转,一看风穴寺的雪景越发美了!便想把这块地要过来归自己,就派风神去说:‘种树用那水是王母娘娘的,这树应该归她。’八仙不给,还打了风神一顿。王母娘娘一听恼羞成怒,就派火神去把柏林焚烧掉!八仙正因打了风神,怕在王母娘娘跟前吃罪不起,忽见柏林冒着大烟,赶紧救火,可水泼上去像浇了油,火更大啦!铁拐李赶紧拿起酒葫芦,把何仙姑从天上弄来的剩下的那点天水一泼,大火灭啦。可几十里的柏林全被烧光了,只剩下风穴寺周围的柏树没被烧掉,反而长得特别旺盛。”
我们步下一段“曲曲弯弯”的石阶,来到一座龙头欲摇的小桥头,导说:“这是接圣桥。听说清朝乾隆皇帝,一进寺就觉得这风穴寺十分美丽。他一口气把风穴寺那八大景、三十二小景、七十二福地转完了。一转完,他叫随从取出笔,亲自写了‘大雄宝殿’四个字,赠给寺里。接着,他又出东月门朝观音阁走来。寺院方丈看皇上高兴,随即折一根竹竿,嘴里咕哝几句,竹竿变成了九曲拐棍儿。他把这拐棍儿献给了皇帝。乾隆拄着拐棍到了这个小桥上。他看见珍珠帘挂着瀑布,一时诗兴大发,说道:‘翠竹青,青山绿水甲天下。’那方丈也随口接上一句:‘接圣桥,桥上皇恩满九州。’朝廷没想到主持方丈这么有才气,笑着说:‘接圣桥,好,好!’方丈一听,赶紧合十躬身,谢主龙恩。从此,这小石桥就叫‘接圣桥’了。”
我们的导游指着大慈泉说:“风穴寺才盖起那会儿,听说香客们光给老佛爷、观世音烧香上供,没有龙王的事儿。龙王恼了,就把这一带的雨水停了,把地下的水也掐了。有一年赶会的人都渴了,到处找水,就在这时,一个人从远处挑来一挑水,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喝,结果把水桶挤翻了,谁也没喝上一口水。老龙王听见吵闹声,扒开云彩一看笑着说:‘你们不能了吧?光巴结菩萨、佛爷,叫他们给你们水喝吧!’正说着,观音菩萨拿着甘露瓶来了,责问龙王:‘你没看这一带老百姓极需水吗?’龙王的脸摆出鄙夷不屑的样子说:‘你管得了我吗?这下雨的权在我手里,我想咋下就咋下!’观音也恼了:‘你要再不下雨,咱找玉皇大帝说理去!’‘去就去!’龙王刚想走,见观音还不动,看着下头老百姓直掉泪。仔细一看,观音手里拿着个瓶儿,只见她把瓶儿往下一倒,瓶里滴出两滴水来。不多时,只见从那山崖里流出两股泉水,而且又清又甜。龙王气得没法儿,只好溜走了。瞧!那两股泉水现在还在观音阁后头流着哩,东北角那一股叫东龙眼泉,西北角那一股叫西龙眼泉。两股泉流不多远,又潜入地下,到观音阁前头又流出地面,涌进一个大水池里。都说那是怕龙王见了生气再给掐断,才潜入地下的。这水池因为有观音看着,龙王也无可奈何。老百姓忘不了观音的大慈大悲,就把这泉水叫做‘大慈泉’。据说,喝了大慈泉的水还能返老还童哩。”
出观音阁西行约百步许,悬崖陡峭,怪石林立,这就是风穴八景之一的珍珠帘。只见陡峭的岩石向外伸展,活像一只雄鹰,凌空展翅。千尺碧流从它脚下奔腾直泻,浅起满天雾珠,水声如雷。置身于飞流之下,读明代汝州进士张维新所题“悬崖绝壁挂碧流,明珠错落几千秋,却疑玉女虚无里,日日垂帘不上钩”的诗句,不禁使人拍手叫绝
我当年第一次游风穴寺时,遇上了一场大暴雨。山区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眨眼间,黑云滚滚压在头顶。听几位老乡说,这是又该下净寺雨了。这有名的净寺雨,自古以来年年都有。果然不错,一会儿就电闪雷鸣,山风
裹着暴雨,劈头盖脑地猛浇了下来。我们快步登上了寺西南侧的三层台阁钟楼避雨。在钟楼上放眼望去,远山近水,烟雾笼罩,柏林危崖,时隐时现。整个古寺,云腾雾涌,似乎处于飘渺之中。看着这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迎着满楼的清风,我们完全沉醉了……
当时的风穴寺文物保管所所长吴元忠说:“提起这净寺雨,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西天极乐世界有两个散花天女,在农历六月十九这天,驾着祥云乘着香风,漫游来到汝州地界。忽听一阵喧嚷的人声,她们按住云头往下一看,只见风穴寺香烟缭绕,车水马龙。于是,她们就变成农家妯娌二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转悠。风穴寺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烂漫的野花,葱笼的柏林,巍峨的殿阁,使她们眼花缭乱。她俩转呀转,出大雄宝殿,绕过七祖塔,跨过接圣桥,登上望州亭,越转兴致越大,越看劲头越足。一直转到大半夜,她俩才来到一处僻静的山坳里,准备采些山花,带回西天奉献给佛祖。再说离风穴寺不远,有个恶霸叫‘坏水儿’。他明明知道六月十九这天,风穴寺是妇女们聚会的地方,但他还是厚着脸皮,在妇女群中挤来窜去。当他看到那两个散花仙女时,顿时口水直流。他暗自嘀咕:‘这一对儿如花似玉的美人儿,我咋从来没见过呢?今儿个碰到我,岂能让她们白白走掉?’散花仙女刚把采来的几束仙花放进花篮,忽见几个黑影一拥而上,把她俩按倒在地,捆了手脚。坏水儿一声令下:‘带回府去,立刻跟我成亲!’这时,两位仙女不约而同地张开樱桃似的小嘴,把满嘴的唾沫朝那恶少的脸上吐去。随着‘呸’的一声,雷鸣电闪,那唾沫顿时变作瓢泼大雨下了起来。那坏水儿和他的打手们,来不及躲避,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晕头转向,脚下一滑,跌进了那顺坡而下的激流中,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两个仙女也随着那‘呸’的一声,化作一团烟云,回西天而去。俩仙女回西天以后,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她们总要在一起谈论风穴寺那番盛景。当谈到那个作恶多端的坏水儿时,总是恶心得吐几口唾沫。这些唾沫都要变成雨,降落在风穴寺那个山谷里。多少年来,每到这一天,风穴寺都要下雨。这场雨,把人们抛弃在寺院内的瓜皮果核、污泥浊水冲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当地人都把这场雨叫作净寺雨。”
雾散云开,天色更蓝,一道彩虹,横跨山涧,使这深山古寺更显一番风姿。我们下了钟楼,来到了寺中心的碑林。石碑共有七十七座,最早的一座为后汉乾祐三年(公元九五O年)所刻。碑文记载了风穴古刹自后魏创建以来的经历,记载着清乾隆皇帝曾游于此,纵笔亲题“大雄宝殿”金匾一幅,赐憨休和尚念珠一串,玉石如
意钩一具;还记载了清康熙五十年日本兰都寺比丘性元为金装圣像立石
,并出金资助重修寺院的中日人民友好情谊……通过这些精美珍贵的古石碑,人们还可以想见寺院盛时座落面积达五十余亩,僧侣多达千余人的兴旺情景。
碑林正中的七祖塔,是一座中原地区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九层密檐方型砖塔,高二十二米,塔上置复钵,立相轮,设有宝盖及火焰,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玲珑而挺拔,俏美而古雅。
坐在七祖塔下,细品着用甘甜的大慈泉水冲泡的香茶,真是满口清香。我们边喝边听文物保管所的同志讲起了该寺和该塔的来历。
传说后魏时期,这里曾有来音寺、香积寺之名,后又有千峰寺之称,因遭战乱屡建屡毁。后来重建寺院时,院址原选在离此寺东北五里的白马石沟,料物备齐,夜风大起,将料卷至风穴山南麓,又改建于此,因风点穴,故名风穴寺。又相传唐初在一个赤日炎炎、千里流火的盛夏重修寺院,忽有一朵白云像一把大伞遮住了汗流浃背的劳工们,经久不散,故又有白云寺之称。到这时,我们心里的闷葫芦才算锯开。唐开元年间,贞禅师弃官不做,千里迢迢从衡阳行化于此。他将这里的荒山秃岭全部栽满了松柏,从此这里千峰叠翠,古木成林。接着他又积德行善,重修寺院。由于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竟然使两只常常出没于深山野林,伤人害命的猛虎也为之感化,改恶从善。州守闻讯大喜,通令捐款修起了寺院。贞禅师圆寂后,朝内派崔相国、李使君等主持兴建此塔,玄宗谥为“七祖塔”,而群众则称之为“贞禅师塔”。历代文人墨客,有感于贞禅师的行迹与传闻,纷纷撰文赋诗,并镌刻石碑,留传后代。
啊!多么有趣的故事,多么动人的神话啊!尽管故事无可考,神话不可信,然而,勤劳、勇敢、智慧的劳动人民以降龙伏虎的精神创造的这些古代文明,却是光灿灿地永留人间了。
我相信,随着云禅小镇的精心打造和建设,风穴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下一篇桃花朵朵化忧伤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