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刘春龙,笔名龙行天下。河南灵宝人,曾任灵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主任,现任灵宝市政协四级调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楹联学会会员。曾在《领导科学》《河南人大建设》《人民代表报》等报刊发稿多篇。
近从网上看到,3月15日,由灵宝市文联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刘春龙《旷谷如歌》新书发布及作品研讨会,在河南振宇红色文化馆会议室举行。灵宝市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诗词协会以及三门峡市书法家协会的负责人、会员、特邀代表等30余人参加。
《旷谷如歌》是一部集纪实性文学、应用文体、随笔、散文、日志、诗歌等多种题材于一体的文集,是一部反映社会现状、动向及感悟的纪实性文集,其创作题材均为身边人、身边事。全书约39万字,分为“书韵飘香、金城放歌、人生如歌、灵宝文化、整顿感怀、调研集锦、桃林诗韵”七个部分,通过质朴的文字,饱满的情感,记录了作者人生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示了灵宝市厚重的黄帝文化、老子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人文之韵等地域特色文化,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以及珍视亲情、友情的人生态度和深刻感悟。
昨天我收到了好朋友刘春龙寄来的印制精良的《旷谷如歌》一书,读了《人生如歌》一卷,引发了我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12年7月4日至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南、贵州、陕西、四川、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7月4日晚举行的开幕式在西安饭庄5楼会议室召开,由常务副主席冰心无尘(郝红)主持,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郭进拴(智泉)代表主席团作了工作报告。副主席刘春龙(龙行天下)、高留柱(深山老头)以及贵州省作家协会原秘书长杨胜利等出席了会议。经主席团提名,全体代表表决通过,增补了13位副主席、2位副秘书长和执行圈主,通过了《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章程》。
新增补的副主席和执行圈主是:苏格岚(一指禅)、王长伟、马玉洁(玉姐)、魏文林(为人民)、张璟莲(夏荷) 、李玉萍(追梦人)、李静(砂粒)、徐艳珊(如梦)、杨玉忠(水阔雨潇潇)、练佩鸿、路遥老人、闫秀英(兰亭郡主)、朱元东(巴山云雾)。新增补的副秘书长是:陈爱勤、赵建霞。
同时,还举行了【中华网络作家协会】发起单位、团体会员、友情圈子【文苑馨语】、【人生如歌】两圈圈友联谊会暨【馨语如歌】文集发布会和“夕落山岚”有奖征联颁奖仪式。冰心无尘(郝红)主持,龙行天下(刘春龙)致辞,郭进拴代表《中华网络作家协会圈》、《智慧之泉圈》、《奔流文学圈》、《中华文学艺术圈》、《东方艺术圈》等46个圈子对会议表示热烈祝贺。郭进拴、杨胜利为获奖作家颁奖。杨胜利还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著名书法家韩民也在现场作了精彩表演。
7月5日,与会代表登游了华山。7月6日大家兴致勃勃地游了华清池、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晚上举行了歌舞晚会,大家翩翩起舞,自唱自乐。7月7日上午大家参观了西安古城墙、大雁塔,午宴后大家眼含热泪,紧紧拥抱,情深意长,依依惜别。
刘春龙写到:当时,我在阳平镇政府工作。阳平小学三年级学生杨昊,身患白血病,花费了巨额医疗费。因无钱后续治疗,准备卖掉农村居住的房子。我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动员政府机关干部和有关部门捐款,同时在“人生如歌”圈子发布了“每人捐献2元钱,人生如歌歌人生”的募捐帖子,公布了自己和杨昊父母的电话、募捐账号,设置了捐款登记留言专栏。短短一个月时间,收到各地朋友捐款3769元,当我将款项如数交给杨昊的父母时,他们感动万分。同时,我将捐款存折复印张贴予以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其中好多故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日本东京的一个中国留学生通过航空信件寄来100元现金,至今我还保存着这个珍贵的信封;西宁医院的一个院长给我来电话,称愿意帮助孩子在他们医院治疗,医疗费减半;唐山市的一位朋友寄来了中药药方;灵宝市河滨小学的一位杜老师组织班级学生积极捐款,并带领学生专程到杨昊家里看望……
虽然捐款不是很多,但是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为此,我还专门撰写了《人生如歌——流淌的爱心之歌》一文进行宣传。通过这次网络募捐,我对“有缘千里来相会”有了初步认识。它让我知道,一根小小的网线,却连接起了五湖四海的朋友。网络里,不乏假恶丑,但是真善美仍然是主流。
2009年7月,居住在荷兰鹿特丹的圈友莫问姐姐回国探亲,我们几个圈友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相聚,一起参观了鲁山大佛和好运谷。随后的2012年7月,我和“文苑馨语”圈子的圈主、全国少数民族作协会员冰心无尘合作,出版了“馨语如歌”网络文学作品集,并在西安成功举办了两圈联谊会和“馨语如歌”文集发布会,来自全国9省15个地市的20余位作家朋友相聚古城西安,交流思想、会晤朋友,发布新作、研讨创作技巧。朋友中,有来自吉林的、北京的,还有来自贵州的、山东的......就是在这里,我结识了各地的文学大家,进一步增强了我对文学的炽爱,也使我对“有缘千里来相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谓朋友若有缘,四海也相聚。
而第三次,让我重新解读“有缘千里来相会”深刻涵义的,则是去年,女儿、女婿在武汉结婚,于2019年底乔迁汤逊湖畔新居,诚邀双方父母来武汉过春节。腊月二十五日,我和亲家及女儿三个家庭齐聚武汉,开始享受春节的温馨时光。
然而未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迅速蔓延,武汉霎时成了孤城。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这座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得不做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艰难决定——“封城”,进入战时状态!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我们两亲家也滞留在这里,和留在城中的九百多万人口在惶恐不安中经历漫长等待。
文字流畅,没有过多的修饰,刘春龙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分享他的内心世界,从《书韵飘香》到《桃林诗韵》全书一气呵成,作者由“早春阳光”的希望,到“擦肩而过的瞬间,也是一种收获”的壮志豪情,到“可能是命运有意安排,也可能是自家坟地就没有那棵蒿子,发誓再也不参加公选了”的悲观心情,再到“感恩组织,感恩公选,让我走上了新的台阶”的人生质变,这些大实话既亲切又感人,让读者在感动中借鉴作者的人生经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全书一条“感恩”的主线贯穿始终,作者通过本人在灵宝成长和工作经历的回忆,抒发对家乡、父母、妻儿、朋友、老师、领导等等的感恩之情,旨在让大家常修一颗感恩之心,珍惜拥有的一切,并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回报社会。
刘春龙先生心地坦荡,胸襟宽广,知恩感恩。一路走来,时时处处以美好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他把别人或多或少的支持或帮助,点点滴滴都珍藏于心,并且形诸文字,念念不忘,以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不仅让他内心总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在成长路上,也得到了前辈同仁及领导的无私支持与帮助。我想,一个充满感恩的人,一定是宅心仁厚、知恩图报的君子,如果人人都这样心存美好惜缘感恩,这个世界一定是惠风和畅,近悦远来。
感恩父母。他们给了生命,呵护健康成长,用无私无畏的爱与奉献滋润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像阳光一样,能照耀到人生的任何角落。
感恩读书。读书如同交友,好书则如良友。与良友为伴,足以怡情;与好书为伴,足以励志。
感恩磨难。磨难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是化茧成蝶的希冀之路。愈是磨砺,愈是开启潜能,不懈努力,激发勇往直前的魄力、胆识和勇气。
感恩爱人。爱人始终是最持久的动力,真诚相伴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从容淡泊的到达目标。
感恩工作。工作提供了人生舞台,有缘从事乡镇和市人大、市政协工作,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发挥作用回报社会。
感恩良师益友。那些曾给予帮助和指导的领导、同事、朋友,他们都和读书时的老师一样,都是良师。良师是一盏灯,照亮人生旅途。
感恩岁月沧桑。人只有遇到挫折、感知沧桑的时候,才会让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让世俗的喧嚣远去。懂得幸福生活来源于知足常乐,宁静致远。
感恩家乡。遥看灵宝的山水、阳光、大地、蓝天,甚至一棵棵小树都构成生命里最美的乐章,有它们,才有我们的存在和希望。
感恩匆匆流年。流年就是人生,正因为时光易逝,我们才懂得珍重,懂得惜时,并从中提炼出思想的精华来灿烂我们的人生。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无论面对怎样的遭遇,它都会一如既往地升起来,并且带给世界新的希望与光明。
刘春龙通过本人在灵宝的成长和工作经历的回忆,抒发对家乡、父母、社会以及指导和帮助过自己的老师、领导和朋友的感恩之情,并就如何应对挫折,做好本职工作,走好人生之路,表达了自己的心灵感悟。其目的是让大家常修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所拥有的一切,并且能够用自己纯真无私的爱,去回报那些曾经给予我们爱和帮助的人,从而忘记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找到幸福的感觉,实现快乐的人生旅途。
人生在世,唯有感恩;
如有共鸣,便是慰藉。
刘春龙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却从农村艰苦的环境中走出来,由一寒门学子成长为优秀的县级领导干部。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命运的宠儿,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和变数,可以说他的每一步脚印都浸透了拼搏的汗水。纵观刘春龙的成长经历,可以说不啻是一部感人的励志剧。这一切,与他多年来勤奋努力、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是分不开的。他这种永无止境、锐意进取的为学精神,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刘春龙先生笔下的文学故乡,已经不是他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原生态故乡,而是站在社会、历史和人性的制高点上深情回望故乡后,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以独特的美学视角构建和塑造的一个虚拟的文学故乡,一个蕴含了国家、民族和社会丰硕文化内容的全新的“家国故乡”。这个虚拟的文学故乡,远比童年记忆碎片里的那个真实故乡更为博大、更为丰富、更具人类审美价值。千百年来,故乡文学已经成为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咏歌百代,久唱不衰。刘春龙先生的故乡就是一个厚重的文学符号。
故乡是什么?是祖辈四处漂泊走累了停下来安家生根的河岸或山脚,是作家生于此长于斯魂牵梦绕寄存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是一生奔波行将就木之时决然选择的最后归宿。正是在这块曾经留下太多记忆的土地上,铭刻了他们或苦或乐、或悲或喜的丰富童年,留下了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
故乡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长久指引着那些负笈远行的创业者的脚步。莫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故乡的青黛远山,绕村而过的溪流小河,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绿色的菜园满坡的麦浪,还有故乡的明月和朝霞,霏霏的春雨和冬雪,无不都会成为一生难以忘却的清晰记忆。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湖南作家于怀岸说:“我从很早,青少年时期就离开湘西,中间也回去过,甚至呆过很少时间才又出来,但我对湘西还停留在小时候和青少年时的印象,我现在写湘西的一些题材大多也是用孩子或者青少年的眼光来看湘西的。”追忆故乡那些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还有那些鲜活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和古老的传说,就构成了文学作品最生动感人的丰富内容。
纵观中外文学史,以故乡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经典名著代代叠出,咏唱不绝,故乡文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史学地位,拥有了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故乡已经作为一个悠久靓丽的文学符号载入了文学史册。 在华夏民族文学史上,以故乡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诗经》中的《卫风·竹杆》和《邶·泉水》细致描写了一个卫国女子嫁到异国他乡后,深切思念故乡的父母和兄弟,不时回忆儿时嬉戏的“卫女思归”的情景。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豪放展现了一代帝王强烈的思乡之情。陶渊明的《田园归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映照了文人墨客的思乡情结。唐代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戴叔伦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等数以千计的诗辞歌赋无一不是思乡佳作。故乡是挣脱不了的岁月,是一支永远牵在手中的风筝,剪不断,理还乱。故乡很远,也许相隔千山万水;故乡又很近,就在心里梦里,是一道至死都不能抹去的烙印。 故乡的生活印记是最深厚的文学土壤,是文学创作灵感的源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大批左翼作家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茅盾、沙汀、张天翼、柔石、萧军、萧红、丁玲等都在远游他乡后完成了自己的文学经典,写出了他们一生堪称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理想与艺术审美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他们的那些文学作品,无不深深打上了他们故乡生活的烙印。在他们的文字里,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鲁迅的小说名篇《故乡》,以一种特有的沉郁之美,细腻展现了他离开故乡之后的悲伤怀念。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他用近乎残酷的目光重新审视久远的故乡,以消解心中本已淡然的乡土情结。在他飘泊异乡五六年后,怀着“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心态再度开启记忆中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活泼的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杨二嫂,还有獾猪、刺猬、稻鸡、角鸡、鹁鸪.......一切是如此的清晰可亲,那就是他回忆中的故乡。沈从文的《湘西》、《边城》、《长河》等,表现了一个来自湘西的“乡下人”寂寞的审美情怀及执著追求。湘西的土地和人民哺育了他成长,赋予他艺术的生命,使他以湘西故乡的人事景物风俗习惯为题材,写成了许多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优美散文和小说,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湘西社会风俗画。“农民诗人”臧克家诗歌中的“老哥哥”,“六机匠”,无不都是他早年山东诸城故乡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故乡童年的故事和传说伴随了他八十年的创作实践。
当代文学中,以故乡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马新朝说:“故乡是我创作的底色,那是生命的底色,是我们民族的底色。我是喝着家乡南阳的涧河水长大的,印象中,涧河水特别清凉、明澈、甘甜。夏天,成群的孩子整日泡在河里摸鱼、捉虾,回想起来,那种乐趣就像一杯美酒,珍藏的时间越长越觉得甘甜,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我觉得,一个中国作家或诗人,乡村经验尤其重要,乡村经验是一个中国诗人应该站立的地方。”著名作家周立波以故乡湖南益阳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汪曾祺以故乡江苏高邮为背景创作的“故乡系列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等,故乡痕迹突兀鲜明。生于商州的贾平凹,仅仅在故乡生活了十九年,但却始终难以割舍对故乡的依恋,虽然已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多年,但他的绝大部分作品仍以农村为题材,倾情表现农村的风物人情、人物命运以及社会变迁,把自己对故乡的一腔深情融化在作品中,以文化人的视角展开对农村社会的深沉思考。 每个作家的风格、创作和他故乡的生活场景密切相关。童年、少年与“故乡”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那是一个人一生都无法摆脱的精神羁绊,“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这是一种模糊而悠长、强烈而复杂的精神眷恋,一种难以割舍和抛却的强烈人文情怀。这样一种情怀必然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渗透到故事、人物、背景、社会生活的血液里。冯骥才说:“故乡的一切,自然都会化为作家笔端淌出的文字来。”故乡更像是无形的精神财富,更多的时候,不是作家对故乡魂牵梦绕,而是故乡会在不经意时,悄悄溜进他们的梦中,流淌在他们的笔下。 故乡是人类永恒的集体记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故乡是一种美妙的人类情感宣泄。刘欢的“弯弯的月亮”、费翔的“故乡的云”、李谷一的“乡恋”,听一千遍一万遍,仍然会沁人肺腑,令人荡气回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故乡的河,那是永远流淌在心中的河。“故乡符号”作为民族的集体记忆,将会长久地驻足文学殿堂,辉煌瑰丽,光耀古今。
故乡,是一座遥望千年的绵绵群山,是一个黄沙飞扬的黄土高坡,是一个道路泥泞的偏僻村落,更是一个视野狭小的闭塞世界。在这个极为有限的生存空间里,目力所及,空旷而寂寥,荒凉而清许,贫穷而落后。落后的故乡与人生的理想,总是有着太遥远的距离,总让一颗颗年轻骚动的心失望和迷茫,甚至愤恨和忧伤。“你整点行装,开始人生的远征,那一刻,故乡被你的目光拉长拉远。”
逃离故乡是文学理想的勇敢选择。面对“非常痛苦”、“非常苦闷”的农村生存现实,举目四望,前程渺茫;展望人生,心灰意冷,感同身受的是穷困、饥饿、苦难、愚昧、闭塞、荒漠,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离。走出故乡去他乡,背起行囊走四方,“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熟悉的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几乎就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少年孜孜以求的梦想与向往。他们做梦都在想逃离故乡,恨不能插上翅膀,立刻飞去远方,从此远离“恨不得咬一口”的令人伤心愤恨的故乡。
莫言说:“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比牛马付出的还要多,得到的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凄凉生活。夏天我们在酷热中煎熬,冬天我们在寒风中颤栗。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中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木偶般的乡亲,那些凶狠奸诈的村干部,那些愚笨骄横的干部子弟……当时我曾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 文化的荒漠、知识的缺失更进一步促使年轻的“他们”决意走出故乡。“40万人口的故乡竟然没有一个图书馆,唯一的新华书店里却堆满了学生考试必备的辅导书,最缺的就是那些启发思维的书籍。”故乡观念太落后,文化落差也太大,愚昧、颓废、庸俗、迷信等大行其道,延续了数以百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更是无法忍受,令人压抑窒息。河南籍作家阎连科带有自传性的“瑶沟系列”,着意描写了中国社会底层艰辛屈辱的人生挣扎:过年都吃不上一顿白面饺子,一个村供不起一个高中生。伏牛山麓的苦难乡村,构成了他文学天空黑云浓重的层层阴霾。
遥远的他乡是一种诱惑。诗人汪国真有句名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地方没有新的风景,残存在脑海中的是旧的风景。”文学创作,需要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需要一个博大的社会舞台。而狭小的故乡,却不能给予这样一个绚丽的舞台。生于斯长于斯,长久的平面凝视,切身的痛苦体验,令人生厌的生活场景,都被自己的步履踏平。故乡太小,让人看不到外面广阔的天空,“一点生机都没有!灰朦朦的天,灰朦朦的地,灰朦朦的房子和空气。”青山明月也已兴味索然。精神已经疲惫,激情也已不再,情感更已淡漠,甚至愤青过的一切也不再能够激起愤怒,迫切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渴望逃离,走向漂泊成为来自心灵深处的狂野呼唤。
众多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家纷纷把“逃离故乡”当做创作的主题,怀着极度的伤感和惆怅的情愫去述说这种背井离乡,诗意展现从南方到北方四处漂泊的“一个人的战争”。为什么会选择逃离故乡?因为对故乡的绝望和愤恨,也因为心灵的背叛与挣扎,总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把逃离故乡当做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期望着到“别人的领地”拼搏奋斗,期盼着到那里扎根、开花、结果。“大年初二,逃离日思夜想的故乡,重新踏上返回深圳的路途。”外面的世界强烈召唤着青年男女们,激荡着他们一颗骚动的心,诱惑着他们奋不顾身奔向遥远的他乡,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逃离,不仅是躯体的离别,更是精神的叛逆。二十世纪初著名作家周建人在《别了,故乡》一文中写道:“老房子已经住了100多年,搬家无疑是一件庞大的系统工程。卖房的消息早已传了出去,大家都知道,又一个大户人家败落了。”其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河南新乡是作家刘震云的故乡,故乡构成了他小说的重要内容。儿时生活的困顿迫使他长大成人后选择了逃离故乡,大步走入了喧闹的城市。只是在城市生活了多年之后,他又猛然发现了故乡的真和美,遂拿起笔来恣情肆意地讲述故乡的人物和故事,于是有了《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大批怀乡作品的问世。“写作就是回故乡”实在不失为一个精到而绝妙的概括。 德川先生的回望故乡是从原生态故乡到文学故乡的超越。“故乡文学”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具有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感与时代价值。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刘春龙先生笔下的故乡并非仅仅是自己的家乡,故乡是一个远比家乡更为厚重的生命印记。囿于家乡那块狭小的土地,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局限,闭塞环境的羁绊,思维认识高度的制约,也许很难写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能够承载社会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的优秀文学作品。山村无大家,僻地难辉煌。跳出家乡有限的狭隘视野,站在一个视角广阔的巨大空间,凝眸回望那个承载着悠远历史的故乡,故乡文学才能完成最后的华丽转身。从逃离故乡到回望故乡,再到文学故乡,这是一个作家文学创作的历史轮回,也是从原生态故乡到文字故乡的路径选择。
刘春龙先生的书是站在历史、社会和人性的制高点上,对童年故乡的深情回望,是对曾经的生活场景的哲学反思,是原生态故乡的提炼升华。刘春龙先生的文学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虚拟的故乡世界。反观中外文学史,众多伟大不朽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是以回望故乡的全新视角去讲述故乡的故事和历史,再现故乡的人物和传说。文学的意义在于发出个人的声音。作家对故乡的回望,绝非是记忆中故乡场景、风情、人物和故事的简单再现,而是故乡记忆繁纷生活的重构。中国画技法在这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画造型并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构图上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刘春龙先生笔下的故乡,已经不是原生态故乡景致的简单复制或拷贝,更不是简单的情景临摹,而是一个艺术化了的虚拟的文学故乡,是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瑰丽、更为良善、更为丰富的文学世界。
只有站在社会和人性的高地上,一次又一次回望故乡,才能发现故乡之美,故乡之真,故乡之善。当你离开时,故乡巳不再是你的故乡了。梦魂牵绕的只是梦中的故乡。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幽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他们把故乡被打造成了一个美丽的桃源,一个纯净的心灵港湾。在作家笔下,或许那满街的狗屎,一脚的泥泞,灰黑的老屋,粗俗不堪的村姑等等早已不见,仅剩下“家乡是一汪清泉,干净、清凉、柔和,没有都市的喧嚣和浑浊。”刘春龙先生的作品是那样的坦诚、质朴和充满人性。我从他的书里看到的是一股纯正刚烈、执着豪放的中原之风。他笔下的故乡是如此的清澈而宁静,字里行间无不是满目春色,日丽蓝天。
刘春龙先生笔下的故乡,其实是一个被心灵放大了的故乡,是整个国家的缩影,是认识国家与国民的起点。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王德威认为:故乡“是自特定的空间中追寻历史的痕迹,从时间的洪流里淘洗‘故乡’的精华”。刘春龙先生的文学故乡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厚重的特定时代与社会的全景图画。他把这种风俗图写得越淋漓尽致,离自己的故乡就越远;离大众的心灵世界就越近,离原生态故乡就越远。鲁迅笔下的绍兴,老舍的故乡北京,萧红壮阔的黑土地,陈忠实的“白鹿原”,汪曾祺的“高邮老家”,陆文夫的苏州小巷,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无不都是国家、社会、民族、历史的缩影。他们塑造的博大深厚的文学故乡,岂是小小的原生态故乡所能包容得了的!1921年的鲁迅,用俯视的目光回望自己那荒凉、封闭的故乡时,不禁痛心疾首,并希望“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于是,我们看到了“阿Q”精神,看到了在“咸亨酒店”里挣扎的孔乙己,看到了“鲁四老爷”家中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看到了那个“从小和我一起长大”却日益陌生的闰土哥。在“鲁镇”的这些人和物中,人们感受到的不是对家乡的思念,而是一个时代的压抑和悲凉,更是鲁迅无声的呐喊。
那个曾经愚昧落后的原生态故乡,殷殷回望之后,经过刘春龙先生的精心创作,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获得了新生。原生态故乡的人物、故事和景致已被彻底打碎,刘春龙按照自己的审美方式,揉进众多的其他文学元素,包括民族的、城市的、社会的、国家的甚至是世界异域他乡的,并大量融入了作家个体对人性及社会的主观深刻感悟和理性思辨,最终演绎变幻为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浪漫或现实的精巧故事。故乡由肮脏变得洁净,由愚昧变得智慧,由丑陋变得美丽,由狭小变得宽广。从而,原始故乡经过华丽的转身,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轮美奂异彩纷呈的文学故乡风情大画卷,如此的美丽鲜亮,光彩照人,如此的感天动地,流芳千古。
我读刘春龙先生的文章,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写了一篇名叫《我的苹果情》,表达着他对“故乡”的一种怀念和赞美的情愫。文字亲切真诚,我忽然感觉到他的故乡原来一直这样美丽着,而且还会有更加辉煌美丽的明天,文章里对故乡寄予了美好的期望与祝福……
刘春龙先生的《旷谷如歌》是一本很厚重的书。打开书,很合我的胃口。我原本就喜欢简单从容的生活,所以,我精神一振,静静读之。我没有刻意去读作者的简历和序,我只想从作者的正文中,用我自己的目光和方式去读他的人生经历,读那些改变命运的际遇,读那些刻在乡村里的印迹,也读故乡背后的故事。
对于故乡,也许我们一生都走不出乡音与乡愁,随着作者朴质的文字走进作者笔下的那个世界,我如同行走在熟悉的田野上,感叹作者对故乡有着这样一份悠长难忘的情致。 曾经因为害怕乡村里的偏僻清贫,曾经我们向往都市的繁华和喧闹,如鸟儿一样拼命想飞出山林,无数次幻想过外面精彩的世界是多么美妙……如今,行走在城市的街灯里,却如此深切的怀念乡村里的宁静和纯朴,故乡是心底最温柔的牵挂与思念。 我经常做这样的梦,等我老了,我要回到大山深处的鳌头村,隐归田园,种花养草,回忆人生,尽情享受那里没有污染的阳光,空气和水,珍爱大自然的本来颜色,直到叶落成泥……
从《旷谷如歌》一书中,能看到作者人生路上留下的一个一个坚实的脚印。他的《我的奶羊情结》记录了乡村的生活,那么多真实的记忆,那么多熟悉的感受,都蕴藏于字里行间。 从刘春龙这些细腻朴素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似曾相识的记忆,惟一不同的是,我带着眷恋和梦想离开那个山村的时候是在一个美丽的秋天,依依告别大山深处的家园,和风中挥手的母亲…… 春龙的故乡,朴质中透着富贵之气,让人流连在她的身影中,不会忘记。 水清则无鱼,我家门前也有一条河流,细水长流,很少见鱼儿游动,而螃蟹却多得密密麻麻,记得小时候我也挽着裤脚,赤着脚儿,翻开鹅卵石,去捉螃蟹,却被吸附在小脚背上的吸血“蚂蝗”吓得大哭起来,以后再也不敢下河了……现在想来依然心有余悸。
刘春龙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介绍,读他的文字,让我怀念故乡,惦记故乡的山水,还有对那里“过春节”的风俗,如此种种记忆…… 正应了一句老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是啊,乡村的那边是一个纯净而美丽的世界,作者把最真的情感,最亲切的文字,献给了养育他的那片山水,献给了他记忆里的村庄,献给了永远的故乡、家族和父母亲……
读《旷谷如歌》,我读到了刘春龙先生的一番感慨,就理解了他的文章对美丽的家乡进行赞美,是因为他对故乡情有独钟,赞美不喋,所以“我”爱屋及乌,才对灵宝这么热爱,她足可以与我的故乡媲美,故乡是单一纯洁的美……
刘春龙先生一路走来的足迹,“文字”是楼梯,是桥梁,让作者爬得更高,走的更远……作者一直坚持在写作,怀揣着一个文人的梦想,用一支笔描写他丰富的人生,这让我想起一位文友的话:“把写作持之以恒,必有收获,文字在中国由来有用武之地的……”可以看出作者也是在这些与文字有关的经历中不断成长,以至今天回头看看,真该好好感谢生命里踩过的这些坚实的脚印。
刘春龙把最柔情细腻的文字献给他生命里挚爱着的父老乡亲,从流水一样清澈的文字里能读到大山一样的男儿强烈的责任感和他那颗豁达,宽容的心。 作者在《眼泪——祭父母》一文中用人间真情写父母亲。父母亲是平凡的人,又是不平凡的人,一个家族,一座村庄,几许岁月,一段历史,就这样如电影般一幕一幕展示在读者眼前,或许沾上一些时代的影子和印记,也仿佛在读着一部中国式乡村的历史,我读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况味,不得不掩卷而思。 是啊!母亲,多么让天下儿女敬仰的字眼;母爱,多么像哺育我们成长的宁静港湾。母爱是纯洁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只知道给予而不企求回报的。母爱像春天里的暖风,吹拂着我们的心;母爱像绵绵细雨,轻轻拍打着我们的脸面,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像冬天的火炉,给我们在严冬中营造暖人心意的阳光。人世间的儿女们,望着两鬓斑白的母亲,哪一个不辛酸至极呢?母亲赋予给我们的爱实在、朴实、严厉,有时还有点诗情画意。恍惚中,我的思绪回到了童年。我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那是母亲在辛勤工作;我看见一个疲惫的身影,那是母亲在为我编织寒衣;我看见一个欢快的身影,那是母亲在为我学习进步而高兴。细细回想,在我的生活中,哪一天又少了母亲的身影?每当我哭时,妈妈就安慰我;每当我感到像一只孤弱无助的小鸟时,妈妈就张开她那宽广的臂膀,给我温暖和爱的气息。母爱是爱里面最伟大的一种。儿女是母亲用自己的爱浇灌而成的花草,儿女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每一滴爱。母亲,一生为儿女护航,默默在儿女背后为儿女导引方向。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我们所能报答得了的吗?正如《游子吟》所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旷谷如歌》,心中忽然生出很多感慨来,感激刘春龙先生,开阔了我的视野,让生活多了一些精彩,也多了一些收获,也感谢刘春龙先生让我有机会来读《旷谷如歌》,收获一地思想,飞扬一腔乡情。 回望故乡,心情如此安静沉寂。故乡,在我从容地收获、欣赏和注视中,我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美丽,圆满和美妙。回头总结过去的岁月,生命中所有的遗憾,便可以轻轻地无怨地消融在冬季漫无边际的静寂之中,新年伊始,万物生机勃勃,让我扬起头,继续在阳光下行走。 以“故乡”为原点,视角穿透自己的故园童趣,翻越自己的人生旅途,链接亦庄亦谐的乡人乡事,折射出与父老乡亲交往的心路历程和感怀教益,淳朴乡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恋乡情结跃然纸上,精神穿行力透纸背。与他的多色又沧桑的人生经历成正比,刘春龙的关于故乡的系列散文不仅格外浑朴而厚重,而且还显露出深深的自信与明显的沉重。概览《旷谷如歌》,章章都有重心、篇篇都有看点,这得益于他拥有的浓烈乡情、深切体验,更得益于他艺术的表现手法:青春陈词、零度叙述和反思诉求。
青春陈词是《旷谷如歌》的基本色调,也是刘春龙先生关于故乡系列散文的特质之一。刘春龙出生贫困乡村,童年的苦难积攒了太多的质朴内核和文心灵气。彼时,走出乡村只是他童年的梦想,却也成就了他丰富的草根素养。纳入书中的多篇散文,都是他植根乡村的童趣掠影,也是走出乡村前的青春陈词。拉斯金说过:“除真挚的心灵外,别无高贵的仪容”。一物一人,人在物中;一事一理,理在事里;一文一议,议在文内。书里的散文,以他孩提的童趣为基调,以他青春的理想为依托,每每从容陈词,篇篇美不胜收。“虽然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是美这东西要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就无从寻找”(爱默生语)。
诚然,山民的底气、书生的骨气,以比较柔软的辩证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刘春龙先生的青春陈词自然匠气,情感浓烈,并具有悲悯情怀、怀乡情结,文风超脱,尤其显得真挚勤勉。得益于青年的朝气和文学的梦想,使得刘春龙故乡散文创作具有正确的认知和独特的思想,文体上日臻取向雅俗共赏。青春陈词使得他的散文充满朝气、温情,表达对理想的构建和人生世态的思考,对人的描写、对物的描摹,常常寥寥数语就能抓住人的魂灵和物的神韵,可谓散文笔触、小说情怀。从而使得这些散文作品不仅直截了当,角度逼直,行文也给读者以亲切感,作品的艺术张力往往直抵读者心坎。
零度叙述是书里大多散文篇什通用的行文技法。哲人云:心灵往往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刘春龙走出乡村以后,须臾不敢忘却父母的养育之恩、故乡的养育之情,所经历的沧桑并不妨碍他的心灵抵达故乡情,他深深懂得:心灵美比外表美美丽,外表美只不过是外表,心灵美虽然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因此,他的系列故乡散文行文显得毫不掩饰、从不虚构、永不矫情。无论写人,还是状物,在行文上,从柔情脉脉的柔版,到热情焕发的快板,直面叙述、温情表达,酣畅淋漓;在文风上,从来龙去脉到起承转合,将每一个事件,哪怕是每一个细节,都诠释得极其详尽完美,给读者提供了从未被重视的乡情民意观察视角,让读者尽享纯正体验,分享审美情趣。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与大多数写景散文不同,刘春龙的这些写景散文,首先赐予大自然浓烈关切情怀、善于“贴着”大自然写,使得大自然在我们面前是无蔽的、灿烂的,大自然变得温情脉脉起来,丰满的质地洒满地平线。总之,他这些散文通过零度叙述,一系列故乡人物矗立在我们眼前,故乡如画的风景犹在我们面前再现。
刘春龙从乡村到都市,踏平沧桑,一路如歌如泣。毋庸置疑,他的人生经历为其散文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个人经验、社会阅历、厚重沧桑和内心检视。同时,也促使他对自然和社会、现实和历史、当下与未来进行了一系列探寻,用多重视觉和视角观察生活。他叙述的对象和客体真实,他的叙述方式和特色是温情,使得他的散文创作视野开阔,以故乡为出发点却不局限于故乡。刘春龙的散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纪实,更注重接受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的影响,将个体经验和社会变迁、人类处境并置处理,是故乡与沧桑、存在与虚无、现象与本质惬意重新构建和延伸。这些散文着眼细节,善于运用大量风俗民情营造色彩斑斓的意象,体现出丰富的张力。零度叙述使得刘春龙的散文风格温情脉脉、婉转悠扬。
《旷谷如歌》第三个特质是反思诉求。迪亚娜夫人有过这样一句名言:“爱就是忍受痛苦,被爱就是引发痛苦。”刘春龙关注大自然、热爱并赞美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把爱的眼光深入到万物的生长脉络,延伸到大自然的内核。这样的写作形式源自于他的善心底层、爱心底线,因为他的系列故乡散文创作坚持了一个传统文明守护者的立场,坚守一个作家的行为操守基质,基于理性正义而表现出独特的烂漫式的童贞眼光,以及反思现代性的审美诉求。因此,他的系列故乡散文,往往将无可遏制的内心独白发展成感人至深的书写艺术和美学思考。
故乡是美的,美在明月中;故乡是美的,美在乡音里;故乡是美的,美在一草一木;故乡是美的,美在情感里。当别人不理解你对故乡的情感时,你就细细品味、独自享受吧,因为那时候,故乡是属于你一个人的。在刘春龙眼里,最初的乡愁和望乡的滋味,当然是被送别的目光点燃的。渐行渐远的是燃烧的乡愁,渐行渐近的是立体的思乡情结。拥有距离,距离让乡愁有了长度;拥有思念,思念让乡愁有了高度;拥有比较,比较让乡愁有了宽度。拥有乡愁,真苦涩,幸福的那种;怀着乡愁,真幸福,苦涩的那种。 把散文创作由故乡的具体层面,一步步推向思想与精神的广袤空间,把自己深深切入读者阅读领域,把思乡之切、望乡之念、回乡之情、入乡之趣,导入到怀乡之愁、报乡之门,这既是刘春龙先生散文艺术的不凡功力和过人之处,也是《旷谷如歌》所要表达的和最有价值的要义所在,更是刘春龙先生关于故乡系列散文的审美领地,一如泰戈尔所言:“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我原以为,作为一名政行领导干部,刘春龙的书可能思想境界很高,文笔也许就差强一些。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完全错了!刘春龙学养深厚,涉猎广泛,文学功底非常了得,运用文字的方式驾轻就熟。他的文章,大气中透着沉稳,细腻中透着才气,流畅优美,潇洒自如。看似信笔写来,却是才情挥洒,真情洋溢,同时又弥漫着一缕缕浪漫气息。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他的成功,与背后有一位无私奉献的好妻子分不开。我尤其喜欢读他回忆爱情的那些篇章,只看题目,就让人生发出无边的联想和诗意来,比如《爱的考量》等好几篇,作者饱蘸浓浓的真情,用极其优美细腻的文笔,详细记录了他和爱人从相识相爱到喜结连理的曲折过程,我猜想这些文字应是作者年轻时的作品,因为它们像极了一位翩翩少年,既有英姿勃发的阳刚之气,又有万般温润的儿女情长,既是真实质朴的生活散文,又堪称文采斐然的纯粹美文,这种美,不仅体现在文字的空灵与诗意,更体现出心灵的意蕴与深邃,让人从中领略出一种高雅的意境,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人格的魅力。所以每每沉醉其中,我都非常感佩刘春龙深厚的文学功底,并深深怀念那些远去的清纯时光,和那个年代刻骨铭心的纯洁爱情。
此外,在“金城放歌卷”里,故园的如烟往事,都在精短的文字中弥散出性情与真意,风格朴实自然,如叙家长,使人感受到一种朴素美;仿佛信手拈来,却是意境深邃,读之如同与挚友围炉夜话,又像在倾听师长畅诉衷曲;贯穿始终的一系列感恩美文,让人更直接地触到内心深处热热的脉动,这些篇章里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人间最美的温情……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它大气磅礴,能够感受到一种胸怀;它正气高昂,能够提升一种精神;它低吟浅唱,能够听到文字深处的美妙回声。
刘春龙先生的文字是向上的,昂扬的,充满正能量的。读他每一篇都能感受到他独立的思想,正直奋进的人格力量,纯真如火的生活热情。他把浓浓的情感寄情于家乡,一路行走一路歌唱,与故乡共谱一曲温暖的歌。捧读《旷谷如歌》,也是在品读刘春龙精彩的一生,每每掩卷之时,总能回味到一种让人难以一言以蔽之的重量感,一份凝重的深情。
祝刘春龙先生有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我读黄永玉【之四十一】
下一篇张一弓的“春妞儿”诞生记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