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杜牧诗歌的豪放清新和婉约细腻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1-09
60694

       杜牧(803-852)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以豪放清新、婉约细腻的诗风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位卓越诗人。

       杜牧的创作特点是:

       1、杜牧的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豪迈,一种是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2、杜牧平生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再加上他为人细腻情感丰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诗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这在晚唐时期都是无人能及的,甚至在整个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3、杜牧能在日常景观中发现独特的美,而且能找到和眼前基调最切合的意境,并通过画面的描述和情思的寄托,赋予诗歌生的灵性,对自然的歌颂也是杜牧自身抱负抒发的体现,诗中往往也蕴含着杜牧在晚唐真实的感受。

       4、在诗歌的表达上,杜牧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事,也正因为如此,杜牧的诗又有豪爽俊朗的风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极具感染力,这与他擅长用比喻、寄情于景、以景表情活用对比等手法有密切的联系。

       5、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派风格通过散文的形式夹杂着议论,杜牧的诗成为后人学习的目标。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杜牧的绝句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调悠扬,在艺术上别具一格,一直为后人所推崇,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写景抒怀,宫怨边词,咏史状物,无所不有。其中以咏史绝句写得最有特色,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 殆尤专长。” 

       刘克庄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后村诗话》)杨慎也说:“(杜牧)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升庵诗话》)所谓“拗峭”,意指杜牧的"律以雄姿英发为最主要的特征,在律体中又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从而更增强了雄浑豪宕的意境。

       杜牧的文和赋 

       杜牧赋的代表作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运用了想象、比喻以及夸张等写作手法 ,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阿房宫还未建成,就毁灭于战火之中,其建筑的规模、形制、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早已无人知晓。而杜牧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阿房宫赋》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  


       《阿房宫赋》增强文章的气势,运用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且对比鲜明。描写和议论时,都以秦为主线,同进兼议六国。从写作角度分析,秦作为描写与议论的主线,而六国为副线;从思想角度来说,以六国旧事则作为秦的前车之鉴,一步一步地展示写作意图。 《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全文错落有致。《阿房宫赋》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运用铺排、对偶、押韵等手法,使文章气势如虹、朗朗上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关于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刘氏所谓的“雄姿英发”,是与李商隐诗“深情绵邈”的风格相比较而言的,意思是说,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杜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喜欢文学,曾担任过官职。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他辞去了官职,隐居在山水之间,专心写作。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作品,如《赤壁吟》、《泊船瓜洲》等,成为唐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杜牧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他的七绝诗尤为后人所称道。杨慎论唐人绝句时说:“擅场则王江宁,骖乘则李彰明,偏美则刘中山,遗响则杜樊川。”这种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杜牧七绝诗好在哪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远韵远神”概括,未免笼统。杜牧七绝的艺术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杜牧的七绝诗,就其内容可分为咏史和写景抒情两大类:

       他的咏史诗,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见解颇为独特。杜牧少有大志,注说兵书,向往贞观遗风,此诗便意在表达恢复唐朝国势的政治抱负。由此可见,他的咏史诗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针对性。

       在杜牧的七绝中,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还是写景抒情诗。杜牧的七绝写景,画意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明丽的画面则给人隽秀之感。他的诗有的如姑苏名园,小巧别致,饶有情趣;有的似太湖奇石,平淡中见雅致,不经意处见匠心。在他的笔下,既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的汉江春色,也有“马放平沙夜不收”、“塞垣高鸟没狼烟”的边塞奇观,极尽画工之妙。其实,杜牧本人就是丹青能手。据《画史》载,宋米芾就曾称赞杜牧所摹维摩画像“精彩照人”。诗画兼工的杜牧,把诗画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诗中有画的独特神韵。

       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写过一首《齐安郡后池绝句》,便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这一特色。诗云: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全诗设色精绝,浓而不艳,以绿为底色,泼笔涂抹,以鸳鸯之“红衣”与盈盈绿水相映衬,呈现出清丽和谐的格调。而杜牧又从动态把握意象,使景物生意盎然,栩栩如生,尤其是一个“透”字,一个“弄”字,一个“浴”字,虽只有寥寥数笔,却境界全出。夏莺鸣啭,又给画面增强了音响效果,静景、动态、声响通过诗画与画的纽带被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诗人具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加上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和细致的观察力,稍一涉笔,就描绘出一幅完整生动的画面,而江南烟雨美景、山明水秀,又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才使他的诗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人称杜牧为“小李杜”,以与李商隐相应,究其风格,亦与遗山又些许相似,一是在色彩的铺染上,二是在句法的雕琢上。不过杜牧的七绝则更加峻切疏宕,蕴涵着深刻的思考,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而又明洁畅达的意境。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在杜牧的代表作《江南春》、《泊秦淮》中,虽明为写景,却以景寄情,抒发兴亡之感和世事哀音,真切动人。李遗山也擅长比兴寄托之法,然而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言:“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杜牧豪爽,有时逼似李白,即有忧郁,亦以旷达出之;李商隐则刻意追求深曲之风,含意朦胧,艳丽而略失于晦涩。

       杜牧为了在诗中创造这种畅达的意境,往往选取的都是明朗的、给人以快感的景物作为意象,如“青山”、“夏莺”、“白云”等,即使是常写的“雨”景,也不见萧瑟之意,却多了些自然清新的趣味。

       杜牧素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吴武陵称他“真王佐才也”,他对自己诗的风格也有“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飞谷”的追求。他的诗明快向上,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如《胡晚题韦家亭子》中,诗人结句振笔直上,描绘了“曲渚飘成绵一张”的景象。《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是悼亡之作,眼前是秋风飒飒,而诗人想到的却是“重到笙歌分散地,隔江吹笛月明中”。

       杜牧七绝诗的美,还表现在他那富有“立体感”的语言和拟人、比喻的手法,传出了自然景物的“神”。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文,总须立在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杜牧的语言,达到了“立”在纸上的功夫。

       杜牧在《齐安郡偶题》中作者写道: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青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写得如此传神,很得力于“立体”的语言和比拟的手法。“回”、“背”二字一出,便觉荷已然活灵灵“立”在纸上,锻炼而不失自然之美,又巧妙地将荷背西风与人背世俗粘和得不见针脚,形成圆融一体的境地。

       杜牧七绝中比喻恰到好处者,不乏其例:“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鶿》),把惊飞远去的鹭鶿喻为风中飘落的梨花,清新明朗;“水纹如燕参差池”(《江上偶见绝句》),以皱绸喻水波,新颖妥帖。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比喻时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杜牧诗之所以比喻自然贴切,就在于他的诗包含深情,感人至深。无论是“蜡烛有心还异别,替人滴泪到天明”,还是“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尤似倚楼人”,都可谓字字凝血。

       《陈氏书录》评曰:“杜紫微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正是对杜诗最好的概括。

       杜牧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清新的风格,也有婉约细腻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表现出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例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以江南春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无尽的感慨。杜牧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山水、历史、人情等多个方面。他的山水诗以写实手法见长,如《泊船瓜洲》:“京口烽烟接东吴,四塞烟波阔复孤。淮南望断无崖色,南楼耸出含山雾。”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瓜洲夕阳下的美丽景象,并借此抒发了作者对于乡愁的思念之情。

       杜牧的诗歌除了以豪放清新和婉约细腻为特点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创作意义。例如,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社会风俗和时事政治的关注,如《赤壁吟》中表达了对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反思和咏叹;他还在诗歌中表现了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如《登高》中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感悟。晚唐以及后世,对杜牧的人品与诗艺评价颇高。与杜牧同时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到:“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李商隐与杜牧堪称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时人称为“小李杜”。可以看出,李商隐将杜牧视为诗坛知己,在诗中极力地表现对杜牧满心倾倒与相互惋惜的情谊,表达了对杜牧诗的深切理解。清代全祖望《杜牧之论》:“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读其诗、古文词,感时愤世,殆与汉长沙太傅相上下。”杜牧的诗,主要收入《樊川文集》《外集》《别集》中。清代冯集梧作《樊川诗集注》。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高门望族,在唐代尤其煊赫。杜牧是西晋杜预的十六代孙,他与杜甫同是杜预的后裔。杜甫是杜预的儿子杜耽之后,杜牧这一支则出于杜预的少子杜尹。杜预是杜甫的十三世祖,是杜牧的十六世祖。杜尹在西晋时为弘农太守,他的六世孙杜颙,在西魏、北周时作雍州刺史,封安平公。杜颙的六世孙杜希望,唐玄宗时作官到鸿胪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杜希望有八个儿子,其中第六子杜佑最知名,作官到宰相,就是杜牧的祖父。他有三个儿子:杜师损、杜式方、杜从郁。杜从郁就是杜牧的父亲。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803)。杜牧降生之时,离开安禄山起兵之岁(公元755)已经四十八年了。在这四十八年间,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政治浊乱,农民失业,土地集中,赋敛繁重,民生艰窘,唐朝已由所谓“太平盛世”陷于内忧外患之中。杜牧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降生,而在他降生以后数十年中,这些坏情况依然存在与发展,并且在政治上又出现了新的纠纷,如牛李党争。杜牧是一个怀有忧国的热情而又在政治上有见解抱负的人,这些内忧边患经常刺激他,使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经世的大志,对当时国计民生上许多重要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同时也培养出文学的胚胎,在他的诗中常有忧时感事的情怀。

       杜牧出身名门,少年得志,人生色彩纷呈,一生未出现大的跌宕起伏。杜牧出生那年,祖父杜佑入朝拜相(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十岁时,祖父杜佑去世,不久,父亲杜从郁病死,家道开始中落,曾有过一段清贫的生活,故杜牧自称“某幼孤贫”。中了进士进入仕途后,是漫长的十年幕僚生涯(洪州、宣州、扬州,回京担任监察御史一年,再赴宣州)。回京四年:迁官左补阙、史馆修撰(从七品上,相当清要的官职),后任比部员外郎。然后是“三守僻左,七换星霜”。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先后外放三个穷僻小州:湖北黄州(1.3万户)、安徽池州(1.7万户)和浙江睦州(9千户),做了七年的州刺史。直至李德裕被贬逐,他才有出头的机会,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回朝任吏部司勋员外郎(从六品上)、史馆修撰。大中四年(850)夏天请求出守湖州,秋天获准成行。大中五年秋末冬初返回长安,就考功郎中(从五品上,属吏部尚书,掌内外文武官吏的考课)、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新职,兼知制诰者,多是工于文章的人。第二年迁官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属中书省,是相当重要的官职)。大中六年(852),50岁的杜牧终于中书舍人任上。杜牧一生的仕途生涯应算善始善终。

       一个人的生命情态与其家世及周边人物息息相关。人生有幸有不幸,得意与失意之间,对士人来说皆忧喜所系。杜牧的世族家庭、家风传承、骨肉情谊和一生中的交往,造就了他风流倜傥的性格,并由此形成豪迈奇崛的诗风。这正是杜牧在诗坛独步千古的原因。“事必直书、辞无华饰”。大中四年夏天,杜牧迁官吏部员外郎。唐朝士大夫做官重内轻外,愿作京官而不愿作外官。杜牧却在大中三年请求外放为杭州刺史未果后,连上三启,再次请求外放为湖州刺史。第一启首先表明,自己不是急于进趋之徒,然后叙述他的弟弟杜顗(yǐ)聪明俊杰,非寻常人,不幸失明废弃,穷居海上,只有一兄,仰以为命,复不得一郡以供其衣食与医药,是很可同情的。第二启谈到自己早衰多病,今年48岁,已经耳聋齿落,不敢以寿考自期,愿未死前早得一郡,能求异人术士为杜顗治病。第三启写他的病弟孀妹寓居扬州,生活困窘,必须自己以官俸接济,听说湖州刺史出缺,所以敢启请外放。杜牧身居吏部要职,却以一般人看来难以启齿的家事亲情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外放,彰显了杜牧晚年不恋京畿(jī)枢要但求安逸舒适的率真和果敢。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好日子总是稍纵即逝。大中五年秋,杜牧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距大中四年秋初任湖州正好一年。大中五年秋末冬初时就新职,第二年迁官中书舍人。重新回到长安:权力的中心,杜牧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明明是升官赴京,而他却说是“流落西归”:


       镜中发丝悲来惯,
       衣上尘痕拂渐难。
       惆怅江湖钓竿手,
       却遮西日向长安。
       ——《途中一绝》

       夹岸垂杨三百里,
       只应图画最相宜。
       自嫌流落西归疾,
       不见东风二月时。
       ——《隋堤柳》

       大中六年元旦,杜牧上朝归来吟诗一首:

       星河犹在整朝衣,
       远望天门再拜归。
       笑向春风初五十,
       敢言知命且知非。
       ——《岁日朝回口号》

        “孤坟一尺土,谁可为培栽”。大中六年冬天,杜牧得病,相当沉重,自认为阳寿将尽,作《自撰墓志铭》,叙述平生经历。那年的冬末,杜牧病逝于故乡长安安仁里官邸,享年50岁,晚唐最耀眼的一颗诗星陨落了。

       ①唐代以科举取士,科目繁多,进士科尤其为当时人所重视。进士每年考一次,应考者有时多至千人或八九百人,只录取二三十人,最多四十多人。取中进士者非常荣耀,仕宦的前途希望很大,谓之“白衣公卿”。

       ②唐代考进士照例在正月,二月放榜,所以说“放榜未花开”。“春色”与“入关”,都是双关之词。唐人诗往往谓过关试为春色,如韩仪有一位朋友过关试,韩仪送他一首诗,有“今日便称前进士,好留春色与明年”之句。总之,杜牧是中国唐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婉约细腻为特点,内容广泛,涵盖了山水、历史、人情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极富特色,既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展示了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杜牧的诗歌在历史演变中经过千锤百炼,既保留了唐代文学的特色,又具备了现代文学的时代内涵。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和人类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李贺诗歌的独创性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下一篇李商隐诗歌品读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