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大桥牡丹香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1-29
53493

       大桥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地处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东南部。面积155.6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7.09万亩、水面面积1.8万亩。人口149082人(2017年)。镇老人民政府驻大桥东园路。东至泰州高港区,南至扬中市、扬州广陵区、长江、夹江线,西至江都区仙女镇,北至江都区宜陵镇,吴桥镇。


       2005年花荡、嘶马2镇并入。新建制大桥镇辖32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1个果园场。镇老人民政府驻大桥东园路。 2013年8月,认定为第七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2014年2月19日认定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9年10月,大桥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古称“白沙”的大桥镇,自唐朝始名,宋代江都县版图称为“大桥山寨”,元朝更名“大桥镇”。此后愈显繁华,跃入商业大镇之列,是江南与里下河地区间的重要商埠之一。明嘉靖《维扬志<公署志>》载:“国朝江都在城市东南……邵伯镇市、大宜镇市,宜陵镇市,大桥镇市。”万历《扬州府志》亦载:所属巡检司署及预备仓设大桥镇。清代,民国时期按旧制大桥乃称市。大桥镇又名“带水”。明永乐七年(1409)陈瑄主持开凿白獭河(今白塔河)入江置闸工程时,其镇区水道形如带状,故这段河道又名“带水”,亦谓“玉带河”,镇便以河为名。然河上无桥,民间曾有“带桥无桥、中闸无闸”之说。直至清康熙年间,地人贤达朱江独肩其费,才筑建了一座名“永济桥”的大桥,所以,至今老辈人还称镇名为“大(dài)桥”或“带桥”。其时,通泰门、镇扬门东西相望,矗立于街首,白塔河南北贯通,穿镇而过,处处彰显出古镇的天地祥瑞,古韵厚实。民国十八年(1929)后大桥撤市称镇,分为大桥、青龙、仁寿三镇。以玉带河为界,划为河东、河西两大片区,石板街横贯东西而又蜿蜒盘曲其间。河西片为仁寿镇;河东片为大桥、青龙两镇,而青龙镇在镇之最东。两镇之间又犬牙交错,形成兼管局面。


       大桥、青龙两镇老街区从元朝始初露端倪,明清时本土名门望族和移居入住的贵富大家聚集于此,经商兴市,不断拓展,逐渐形成商贾云集、店铺毗连、百业俱全、市井繁荣的商业中心,沿街而设的各类商行店铺门面开阔、装潢精美、风格各异,多达300余家。远近闻名的丝线业、织布机坊、编织染业及米市粮行、竹木业、草行等亦散布于两镇南北后街。两镇地境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四周乡村盛产稻麦、杂谷、豆类等作物,成为河南地区粮食市场的主要集散地。大桥镇塌扒街南端的南行是经营米麦食粮的交易中心,20余家粮行聚集于此,占整个行市大米成交率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北行位于青龙镇桥东侧,以交易三麦、杂谷、豆类、花生为主,饲料辅之,计10余家,规模次于南行。


       两镇的南北后街大都是商户眷属、族人居住地。富户房舍高门大院,宽敞明亮,结构坚固,外型考究,前后数进,形成一宅跨两街之势。室内楼台樑阁高大气派,门窗隔扇雕有龙凤花卉等如意吉祥图案。南后街清咸丰年间建造的楠木厅庭柱刻有精致的图纹,曾为袁济川举人私宅。道光、光绪年间建有徐氏三房徐竹楼所居“黄冈别墅”花厅、徐氏二房故居、徐氏宗祠(后改为学校)。康熙朝汤彭年进士府所、怡山堂别墅也建于此,前街还有其为母守节奉旨竖立的牌坊。大桥镇,古时名称为白沙,是因唐代扬州诗人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得名。张若虚也因这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而奠定他在唐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张若虚作这首诗时,据说是站在长江边(今大桥镇返坎河附近),回望身后的大桥镇,雾气缭绕,朦胧一片,诗人由感而发,写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一首。诗中所写的白沙,据传就是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这就是大桥镇古名称一白沙的由来。


       宋淳熙二年(1175年)建大桥镇。1912年建大桥市。1931年撤市设镇。1942年江都县分为江都、邗东两县,大桥镇属邗东县谢桥区。1943年江邗两县合并,大桥镇仍属江都县谢桥区,同年谢桥区撤销,大桥改属曹王区。1947年仁寿、青龙、大桥3镇合并为大桥镇。1958年改设大桥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中闸区域另建中闸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花荡区域另建花荡人民公社。1964年析出新塘大队另建杨墅人民公社。1973年杨墅公社划并大桥镇辖。2000年中闸、昌松2乡并入。2005年花荡、嘶马2镇并入。东去的大江,拐了个弯,仿佛特意用臂膀挽起这片土地走向海洋,阅尽沧桑的大桥镇坐落在江畔宁静的港湾里,长江如同一条纽带,将她与世界连接起来。


       徜徉在被车辙碾出一道道凹痕的条石古街,每块石头都像是一本厚重的书,记录了大桥的风云际会--隋唐年间,沿着丝绸之路走来了一批波斯胡商,并在大桥安家落户;宋代中叶,岳家军与金军在这里大战一场,留下了壮怀激烈的悲怆;清康熙年间,从大桥走出去的著名诗人顾图河,成为中国最早研究日本军事实力的学者;抗战硝烟弥漫之时,束星北怀报"科技救国"的理想,从大桥远渡美国求学,被后人誉为"中国雷达之父"。

       江水昼夜奔腾,大桥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她掸去了岁月的风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上海都市圈与南京经济区的崛起,江都区沿江开发区的建成,为大桥赢来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放眼望去,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奏响了沿江大开发的新乐章,--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江都港,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巨轮;穿境而过的京沪、宁通高速公路和省道江平线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给大桥带来了交通要津的地位。11万伏变电所、热电联供设施、3万吨深水码头、4万吨自来水厂、5万吨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建设,更为古镇披上了滨江生态园林新城的风采。

       审时度势抢机遇、凝心聚力快发展。大桥人谱写出充满辉煌的经济诗篇--全镇培植出冶金机械、船舶制造、皮革笔刷、医药化工、工艺洁具等五大产业集群,产品不但远销大江南北,而且飘洋过海,走向世界;与工业比翼齐飞的是农业和旅游服务业,花木产业名闻遐迩、千亩牡丹姹紫嫣红;三江特水前景广阔、万亩渔塘人欢鱼跃;优质水果香飘四野、绿色食品品牌骄人;条石古街流连忘返;"长江三鲜"风味独特。

       按照江都市城市建设"一主两翼"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建设目标,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突出城市化品味、现代化气息、生态化建设,努力体现历史纹脉,文化底蕴,长江风光。通过五年建设,城市核心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0万人,全力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该镇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制定了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并以镇政府文件下发至各村、社区。该镇按照村庄整洁、绿化美化和水清、岸绿、坡平、路洁、田美的要求,制定了村庄保洁、河道管护、公路养护、林业绿化等四个方面的标准。

       如在村庄保洁标准中主要规定,农民房屋整洁,无乱搭乱建,四周无垃圾,杂物堆放整齐,村主干道、地域交界处、村企业、学校和村部周围等可视范围内无暴露性垃圾。在河道管护标准中,该镇对镇级河道和村、组级河道分别作了规定。

       对于镇级河道,主要规定河面清洁,无水生植物,无网簖,无任何阻水障碍物,且做到水体干净,无工业有害有毒物质、畜禽粪便排入河内;对于村、组级河道主要规定,水体流动,河面无漂浮物,无水生植物,水体干净,河坡平整,种树植绿,两侧无垃圾,河道配套物完善到位。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大桥镇相距扬州火车站只有60分钟,离大桥镇只有20分钟路程的江苏苏中机场已经建造完成,淮安至大桥公路已经逐渐完工,沿江高等级公路也已经通车,京沪高速,宁通高速,贯穿大桥。傍依万里长江,千年的大运河的大桥,数十个造船厂,高达数百万吨的造船力,让大桥实现航空,铁路,公路,船运立体化交通。上海都市带与南京经济圈在这里重叠,沿江经济带与沿河经济带在这里交汇,沪宁产业带与沿江工业走廊在这里平行。万亩的牡丹园,芍药园,桃花园。享誉全国的开元古寺,元朝的波斯村等,作为花木之乡,箱包之乡,油笔之乡千年的古镇正在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牡丹,高贵如百合,‎纯洁如净莲。

       牡丹花开,从容华‎贵,气质天成,如‎洛神出水,一顾倾‎城,一‎瞥惊鸿,让人不禁想起《诗经‎》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绝美‎句‎子来。

       牡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高贵‎的性格,没有一朵‎花为谁而开,‎没有一片叶为谁而展,‎它只为保持自己的‎‎清高。

       全株白色的牡丹,却不愧为牡‎丹王的称谓。看那‎伸向高天的‎钢枝铁骨,给你的是苍劲‎的骨感震撼。他高‎雅的身姿、舒展的‎傲骨、‎无暇的面孔,让你感到自己的‎卑微,感到他的霸‎气,感到她的高雅‎。

       喜欢牡丹花,不仅因‎为她高贵艳丽,还‎因为牡丹花是幸福‎美好‎的化身、繁荣昌盛的象征,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每到开花时节,牡‎‎丹就开着雍容华贵、娇俏艳丽的花朵‎。牡丹,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中都能寻到它的踪迹。“维士与女,伊真相谑,赠之以芍药。”但赏牡丹应该盛行在武则天时代。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好像是《百花仙子》吧。传说“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

       实际上,是因为武则天本非常喜欢牡丹,于是派人将自己家乡的牡丹品种移植到当时的东都洛阳城而已。“后天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牡丹赋序》,因为有这个传说,牡丹被赋予了“不畏权势”崇尚高洁,不落流俗"的高风亮节,牡丹繁荣也正式开始。

当我们到达江油梦唐牡丹生态园时,早已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已开始来感受这里的美好了。


       牡丹是“花中之王",“国色天香”,其花大,型美,香浓,色艳。一丛丛,一簇簇,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刚刚绽开,花颜色各异,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徜徉在流光溢彩的牡丹王国,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每一片花瓣自然卷折,从不自怜自艾,有种羞涩含蓄的美韵,每一朵花都开在绿叶之间,从不昂首仰视,有种不离不弃的精神。每一株从不孤芳自赏,有种母仪天下包容一切坦荡的娴雅。要是下点小雨就更好了,我想那滴滴雨水落在牡丹花瓣上,又轻轻滑下落地,雨后的牡丹将变得无比“清新”,远远望去,那些牡丹花像一个个笑脸在向我微笑,一阵微风吹来,花香沁人心脾。牡丹、芍药竞相绽放,争奇斗艳,景象喜人,花海如潮,游人如织,备受瞩目。我来的时候,一园的牡丹笑疯了,还有芍药,远远地,仿佛这天下,都是他们的了。人们举着像机,举着手机,举着DV,长枪短炮,老老少少,在花丛间走着说着笑着。每张脸上,都洋溢的快乐与满足。谈恋爱的,勾肩搭背,说着悄悄话,偶然,两颗青春的脑袋对了,来一个自拍;孩子们互相追逐,笑闹着,指着一朵牡丹,叫着,妈!你看!还没落了话音,又看见了一朵喜爱的,又一朵,喜爱得数都数不过来;老年人,最是含蓄,欢喜是嘴角的一抹笑,眉稍的一弯月亮,看了花,还要看牌子:这朵是姚黄,这朵是魏紫,啊,还有醉贵妃、状元红……,二乔,是不是说的大乔小乔?与她们有没关系呢?爱花的人是懂得花语的,更别说那些慕名而来的摄手们、画家们,知道怎样用他们的长枪短炮和画笔与花交谈,不放过花们一丝温柔的絮语。《诗经》中的爱情美得不可方物,“赠之以芍药”,每年到了上巳节,相爱的人互赠礼物,就是主动赠送木芍药。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草芍药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芍药。

       而古人的雅趣还不只是在于形式,连花的名字也是有着寓意的。它们把赠送的木芍药,叫着“将离”,也就是与恋人即将分离,留给对方用以思念的信物。那时的爱情,是含蓄婉约的,也是热烈浓郁的,所以木芍药才能代表心中浓烈的爱与持久的思念。

       真的不能把大朵的牡丹与爱情挂上钩,但是它就是在古时候另有一个名字叫着“爱情花”。这也就是从《诗经》中走出来的与爱情有关的花朵。硕大的花,开在最美的季节,代表了心中的爱情,是开在岁月里最美的情感。

       上巳节,也就是阴历三月三。那一天,有着各种节目。流水曲觞,互赠芍药,这些民间在节日里的活动,多是有着它美好的寓意。无论过了多少年,那些曾经有过的,与爱情有关的故事,都会顺着时间的河流,流淌出特有的芳香。

       “维士与女,伊其互谑,赠之以芍药。”有多少爱情起源于朦胧的好感,有多少爱情在心中盛开,那就用一朵盛开的牡丹,来说出心中对你的爱恋,那一时,不知道是花香醉人,还是爱情的芬芳早就把年青男女的心弦拨动。

       我在春日的细雨中,一睹牡丹之芳容。扑鼻而来的清香,填满了整个胸腔。不是光阴多厚爱,而是光阴里的那些牡丹,它越来越有韵味。有着文化底蕴的花草,它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本质。本身,自己就活成了一部值得人读的诗书,那么读它的人,历经流年沧桑,都能感受到它心中的美与爱,依然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这股香氛,不远不近,触目可及,触手可闻。想要摘下一朵带着雨滴的牡丹,揣入怀中,任凭它把爱与美覆盖在心房。春天的细雨,淅淅沥沥。长寿岛的牡丹,在雨中与我对语。我说:“开花时节,来看你。”它说:“我的爱,一如既往的真诚。”

       这一生,最服才华与真情。而牡丹,它两者兼备。‎牡丹花不愧为花中之王。你看她的花朵娇艳饱满,花瓣重重叠叠,花色更是数不胜数,有姚黄、魏紫、赵粉、四合连、洛阳红、红宝石、黑洒金…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一阵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人们爱牡丹,爱她的娇媚,也爱她的高贵;爱她的典雅,也爱她的多姿;爱她的艳丽,更爱她的热情。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她折服,不仅为历代名流学者、文人向往,平民百姓更是如此。


       说起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女人来。

       一是杨贵妃。我们都知道,杨贵妃是唐玄宗的最爱,她非常喜欢牡丹,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便叫大诗人李白为杨贵妃创作一首歌词。李白乘兴提笔,写了一首《清平调》。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柳露华浓……”说的是云像杨贵妃的衣裙一样华美飘逸,牡丹花像杨贵妃的容貌一样高贵美丽。这一马屁,拍得玄宗心花怒放。原来的人们一般是用花来形容美人,而他用美人来形容花,棋高一着。李白真是高手中的高手。


       另一个是武则天。有一年隆冬时节,百花凋零,一片萧条景象。女皇武则天不喜欢这样的景象,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御花园里所有的花同时开放,不重有误。她还把诏书烧给花神,作了通报。第二天早上,百花齐放,一派生机。唯独牡丹抗旨不遵,仍然只有枯枝败叶。武则天大怒,下令用火焚烧牡丹,但牡丹宁死不屈,烧成焦炭也没有盛开。于是降旨将牡丹驱逐出御花园,贬到了洛阳和扬州。所以现在洛阳和扬州的牡丹才天下闻名。


        花和人一样,需要人们的关爱和照料,才能延年益寿,返老还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曾经的文学青年

下一篇探访许村镇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