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神游千灯镇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1-29
54356

       千灯镇隶属昆山市,位于昆山东南13.5公里处,东接上海青浦区,距上海虹桥机场30公里;西邻苏州,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2009年,全镇78.53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共9个社区和24个行政村。


       千灯镇区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0万,有2500年历史,是先贤顾炎武的故乡、昆曲的发源地、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曲艺之乡、国家卫生镇、国家园林城镇。千灯也是昆山南部产业重镇,集聚了电子新材料、高端汽车组件、品牌民生用品、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建成了国家农业示范区、中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昆山电路板特色产业基地等载体。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55亿元、外贸进出口23亿美元,公共财政收入13.5亿元。

       千灯镇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昆曲、延福古刹、少卿寺遗址等。2004年千灯镇评为“首批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主要景点有顾炎武故居、顾炎武墓地、千年古塔-秦峰塔及、顾坚纪念馆。近年来,千灯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聚力打造城镇“绿肺”和家门口的“翡翠”,全力推进公园绿化、道路节点、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园林绿化生态功能、形态品质、生态内涵,为居民群众日常休闲锻炼提供更多选择,全面助力千灯现代化新城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千灯跳板茶不仅从昆山“跳”到了苏州,还从苏州“跳”到了北京。八十年代末,一个根据千灯跳板茶排出的群舞节目《茶盘舞》,获得了苏州市民间舞蹈汇演一等奖。但后来,随着跳板茶中加入的“时代性”和“艺术性”元素越来越多,如加进了伴奏音乐,男性两人舞,变成了女性群舞等,跳板茶逐渐变了样。九十年代中期,千灯跳板茶仅作为当地小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保留节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是中国昆曲古琴界唯一由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成立于1986年,并于200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未入昆山千灯镇,老远便见到了那座秦峰塔,鹤立于粉墙黛瓦之上,身姿苗条绰约,难怪当地人称之为"美人塔"。 过桥,入古镇,踏上有"千灯一绝"之称的石板街。脚下的石板每块长约 2米,宽均50厘米,蜿蜒3华里,它们原名"胭脂红"。一定有过好看的色彩,但眼下已被风雨沧桑磨砺得又黑又亮。 这街上的石板统共2072块,算得上是全华东地区最长的石板街呢!数千石块筑就的千年古街,这种数字契合的背后,该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底蕴呢?江南小镇何以成为昆曲发源地? 千灯是昆曲鼻祖顾坚的老家。昆曲前不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近年在各地愈演愈火。沿石板街南行不远,见一扇大门上方挂有"顾坚纪念馆"牌匾。 入内,一层是一个介绍中国戏曲发展史的展馆,二楼则设有一个相当别致的古戏台。戏台顶部为中空的"藻顶",里面交错排列着凤头与龙头状的木仰。 这种装置既能吸音又能扩音,就是古代的'音箱'"。见我们看得好奇,出资建造这间舞台的秦峰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坚清解释道。一男一女两位评弹演员登台,清嗓,拨弦,一曲《秋思》弥漫开来。 那种缠绵的曲调,和着窗外"淡著烟云轻著雨,竹边台榭水边亭"的环境,显得特别和谐。我们忽然领悟:那软糯如丝的昆曲,为何偏偏会诞生于这温柔水乡。张坚清见我们听得入迷,又叫演员补唱一曲《君子之交淡如水》。 昆曲源自千灯,不如说是千灯一带的独特地域文化成就了昆曲。在昆曲发展史上最值得一表的人,一是元末明初的顾坚。他原是精于风靡江南的南曲,最早把南曲改造成"昆山腔"。 后来当地民间音乐家魏良辅借鉴江南民歌小调,把曲调平直简单的昆山腔打磨得像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张野塘等人又把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 从而形成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而见长的"水磨腔"。16世纪末以降的200多年间,昆曲一直占据着中国剧坛的中心地位,"三岁孩童学戏文"便是那时的写照。 当前,令千灯人最为自豪的,是流传至今的许多中华曲艺,都与自己脚下的这方水土有着源流关系。镇党委副书记顾菊明递给我们一份手稿,是一位学者刚刚完成的研究论文。 文中说,《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万历十一年中进士221名,巧的是,千灯人徐应聘,同年中进士222名,两人遂成至交。汤翁辞官回到老家临川创作出《杜太守还魂记》,立刻带着剧本到千灯徐家老宅"湓渎新居"试演。 这徐家老宅不但有株残而忽复烂漫的传奇牡丹,附近又有池榭花园与亭台楼阁,当地更不乏名人诗篇。论文据此大胆假设:汤翁日后将自己的剧本改名为《牡丹亭还魂记》。 加入大量清词丽句,应与此次的千灯之行有着因缘关系,此等能说明昆曲与其他剧种源流关系的故事很多,因此昆曲称之为"百戏之祖"是十分贴切的。 而且,当今的昆曲发源地,每年举办一届越剧票友大赛,及至在顾坚纪念馆每日上演评弹,都再自然不过了。中国最早的灯是个啥模样?出顾坚纪念馆,没走多远又见"千灯草堂"。 里面正在展出从古至今的灯具,计有1033盏。嗬,在千灯看千灯,千灯人怎么想出的这个好点子?!由收藏家殷小林先生提供的展品,全摆放在柜子与架子上,一眼扫过去,琳琅满目,美轮美奂。 从某种意义上讲,光明史就是人类的文明进步史。这里的每一盏灯几乎都能讲出一大通历史故事,最早的灯是个啥模样?那是一方鹅卵石,上面有雨水冲刷出来的凹槽。 古人在槽里注入动物油脂,置入苔藓,再用一个三根树枝绑成的"檠"把它支撑起来。这种简易的灯,在中国出现在1万年前。陪伴着先民们经历了漫漫长夜。 据考据,我们今天使用的"高明"一词,当初其实就是指的这种"高灯下亮"。俗话"不是一个省油的灯",是今人对那些不太好对付的人的一种称谓。 在千灯草堂,我们就见到了这种省油的灯。它不过是把普通的灯盏做成夹层,一端设一小窍,点火时注冷水于其中,降低燃油温度,减少蒸发。古人造出的这个冷却系统,构造简易但十分有效,省油几半,显示出一种高超的智慧。 展品中煤油灯种类最多,年代也最近。其中不少我们自己过去就使用过,但通过文字介绍,我们方知,中国人使用的煤油灯,最初是由美国人提供的,那是100多年前的19世纪末。 美孚公司拿出许多灯具连带煤油,白送中国人使用。此灯火头儿与燃油完全分离,既降低了油耗,也减少了危险。而且灯捻儿可以任意调节,使用大大方便。 于是在百姓中大受欢迎,迅速普及,让老油灯骤然暗淡了下去,最终命归东去。一个千灯展让千灯游增色不少。其实千灯旧名千墩,因此地拥有名为"千墩"的烽火台而得名。 1966年,当地去繁就简把地名改为现名。墩与灯,同样有着丰富人文内涵,而灯的内涵显然更深更广,对发展旅游更为有利,这也许是当年改地名者所始料不及的了。 千灯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出生地,顾炎武的故居"贻安堂"为五进传统建筑,砖刻门楼十分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紧傍顾炎武墓地的顾园,占地60亩,楼、阁、亭、轩檐牙相啄,廊、桥、池、溪曲径盘回。 红梅正在春雨中绽放,送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顾氏曾被列为"中华七十二伟人"之一,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先生在他著述及坎坷经历基础上归纳而成的,但此言一出,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 我们在千灯见到的顾菊明副书记,就属顾氏家族后裔,说起那位先贤,他口吻中颇有几分自豪:"顾炎武当年撰写的《日知录》。不少内容实为治国方略,连道光皇帝看过了都赞赏不已呢!"他又补充道:"最近镇里已定出资百万,由华东师大整理出版《顾炎武全集》。这可是个不小的文化工程啊!" 今人都知晓,当年的顾炎武为了实现反清复明大计,四处奔波,广结豪义,拒不入仕,最终客死山西曲沃这个荒凉之地。他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位"烈女","清军陷城,绝食而亡;临终遗命:毋仕二朝。" 一处纤柔水乡,居然会出如此孤忠守义爱国之士,这令人不能不感慨万千。站在顾炎武故居门前,镇口的那个大牌坊历历在目。那上面的一副对联:"落照昆山掩玉色,远分秦望感人思",是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驻跸千灯时写下的一句诗。 当年那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昆山府和松江府这片能提供当时全国六分之一赋税的富甲之地,日思夜想些什么?今人也许无法知晓了。但人们从千灯拥有的文化与思想遗产中,无疑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感思,"金千灯"文化底蕴的"含金量"及其特殊魅力,令人不能不刮目相看!

       三桥邀月这三座桥是一起修建的,体现了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点。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为河叫方泾浜河所以命名为方泾浜桥,是明代特色;中间横跨上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是清代特色的恒升桥,寓意步步高升。西岸一座小巧精致的木桥是具有宋代特色的鼋渡泾桥。千灯古镇,有着千年历史,在这古镇的一砖一瓦之间,隐藏着的是华夏历史岁月流转的千年变化。水路两行的古镇特色,让前来这里观赏的人们,都觉得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而复古的时代,看着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想要留在这里细细的品味一番。明清石板街为“江南一绝”,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绵延长达2公里,“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灯是这个地方的一个特色,长长的廊棚下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灯,博物馆展出的以灯为主题的古灯上千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灯具,有的小巧精致,有的硕大无比,它们是活生生的灯具史书。我们顺着石板街转了个小弯又跟着它向西去了,顿时一股凉风抚过,送来几声悦耳的铃音。原来是千年古银杏和秦峰塔。银杏树遮天蔽日,一个人抱不过来,两棵都那么粗。塔,却亭亭玉立像美人儿,那种江南美人儿,纤细、俏丽。那样儿怎么姓秦?史书这样说的:公无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登上位于昆山南三十里的吴淞江畔第一千个土墩,以观东海。于是二千多年前的这里便有了一座“秦望山”。到了公元503年,这秦望山上又耸起一座佛塔,至唐时改称“秦峰塔”。现在看到的是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的塔,是千灯保留的最古建筑。一千五百多年了塔身一层紫一层灰,保存完好,那清娟秀美的风韵依然。我数了有十来层,每层檐角都挂着小铃铛,清风徐来,铃声悠扬,仿佛一曲江南小调。坐入河边茶亭,依窗远眺,船桥相望;凝神倾听,铜铃轻婉。这千灯人多会享受啊!难怪皇帝总下江南呢。

       江南,对北方人来说,是有一种诱惑,说不清的诱惑。时近午间,光线开始在石板街上跳动,古朴之中便有了旋律的韵味儿。水巷人家这会儿,都推窗开了门,从街上一眼就瞧见了后宅那石阶河岸。刷桶涮布的人影,锅碗瓢盆声儿响,脑子里刚冒出两句《水乡》的歌词,几条四五米长的大条石把我们引到了一块棋盘形的石街,让一口老井定住了眼球。我们不约而同地把头扎下,下面的回答是清幽幽的水光。井上有两个圆圆的井口,像一对耳环。这对耳环比下面的井沿新些,可能是新包装,不过很好看,井边,有人打水,有人洗衣服,这样的景观也是不多见了。棋盘街像是石板街里的商区中心,有几家前店后宅小店铺,那边是一个双排五进的“前典当,后住宅”的大户人家,从大户人家那儿望见了河阜码头——一只装草的小船悠悠地走过眼前……


       我们又朝里走,依然是整齐划一的石板,也依然是清静的。屋里有妇女、老人,古色古样的桌子,彩色电视机,电视里放着戏,委婉的声腔像是昆曲。千灯人听昆曲唱昆曲,说起昆曲更自豪,他们会自豪地告诉你,昆山腔的创始人顾坚就是这儿的人。喜欢昆曲的人都知道,昆曲是昆山腔的再创作,是从这里演绎出去的,这里是昆曲的发源地。昆曲已经不再只属于中国的而是世界的了,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应该自豪,不光千灯自豪也全中国的自豪。千灯人为纪念顾坚也为传说承昆曲,学校的小学生就开昆曲课,还建起了顾坚纪念馆。纪念馆很大,有顾坚的像,仙风道骨的样子。他有著作《陶真野集》、《风月散人乐府》光听这名子就够有艺术气质的。馆里有用小腊人呈现的《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等昆曲代表剧。腊人小巧精致,造型生动地表现昆剧艺术,让人过目不忘。最让人不忘的是那大堂里的小舞台,舞台背景全是从民间收上来的福、禄、壽、喜图案的雕刻,精巧地拼出中间的一个小圆门。这些木雕精细雅致不说,图案还是对映的,保存又那么完好,不能不赞赏千灯人的文化艺术收藏意识。


       千灯人说,这儿有唐代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说他是“江南丝竹”的首创者。可是我们没有看到遗存。看到了少卿山不巍不峻的新石器时代酋长的“国都”,还有出土的陶、石、玉、罐是五六千年前良渚的文明。

  说千灯内蕴丰厚;说千灯物华人杰,为实不过,这里还走出一位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走完了石板街就看见顾炎武当年手植的几棵大柿树,顾炎武的故居是五进明清建筑,砖雕门楼精细,还有贻安堂、膳房、顾园、读书楼,共占地六十亩。都是苏州园林似的,可我最感兴趣的是读书楼,因为读书楼里有顾炎武的读书方法。顾炎武的读书方法一直是受人称道的,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读完的卷数;他限定把每天读完的书抄一遍;再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心得体会;最后,他还要在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读《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成了两部书;他的一部分读记,也就是后来的《日知录》……所以后世学者们谈到治学精神都不忘提《日知录》的学术价值,还有他那呕心沥血,印证史料,往往很长时间才落笔的严谨态度。可老百姓心里记住的还是那句激励了多少人仁志仕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石板街回去的时,心里慢慢生出一种感觉:石板街是千灯的脊梁和筋骨,不管这世界变得如何现代如何前沿,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明,都始终坚定不渝地在脚下伸延。就如顾炎武,不管你是怠慢还是热捧,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筋骨都永远存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探访三道堰

下一篇醉游黄龙溪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